养老地产有哪些开发模式?
第一类:与社区共建。
模式1:专业打造综合养老社区。
综合养老社区是指老年人居住社区,包括老年住宅、老年公寓、养老设施等多种居住类型。除了老年住宅楼,还会有老年活动中心、康乐中心、医疗服务中心、老年大学等各种配套设施。其发展主体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民营企业,也有政府投资。
模式二:在建设大型社区的同时,发展老年群体。
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开发大型住宅时,会考虑划分一些区域来建设养老群体。这种发展模式有利于带动企业转向新的客户群体,走产品差异化路线。养老群体和社区其他群体可以享受配套服务资源,减少配套设施建设。
模式三:普通社区提供各类养老产品。
据研究,很多身体健康的六七十岁老人会帮子女照顾下一代,老人需要住得离子女近一点。为了避免因生活习惯的差异而产生矛盾,老人和子女更喜欢分开住但相邻。因此,一些老年住宅产品建在普通小区,满足同一小区附近居住的老人及其子女的需求。这种“全龄社区”的概念更能符合中国目前的国情,将是一种受欢迎的老年人居住模式。
模式四:在成熟社区周边插入多功能养老服务设施。
在几个社区之间插入养老设施将是一种有效的发展模式。
第二类:结合相关设施。
模式五:与医疗机构结合,就近设立养老设施。
目前国内一些养老机构希望与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这样就可以就近设立养老设施或者养老社区、医院,共同建设。这种“医养结合”模式的特点在于,可以将优质的医疗资源引入养老项目,从而提升项目的核心竞争力,让老人住在里面更有安全感。
模式六:养老设施与幼儿园并立
老年设施与幼儿园设置在一起是一种很好的模式。这种模式既能迎合老人与子女在一起的意愿,又能统一养老设施和幼儿园的建设和管理,节省建设和人力成本。
第三类:与旅游或商业地产结合。
模式七:结合教育设施,建设老年公寓。
结合大学等教育设施的养老社区也很受欢迎。现在很多“高知老人”都希望退休后继续深造,发挥余热。如果能在大学附近设立老年社区和老年公寓,让老年人享受一些教育资源,会更符合他们的需求。
模式八:在旅游景区开发老年居住产品
养老地产与旅游、休闲、康养产业相结合是比较合适的模式。目前市场上一些开发商在开发旅游地产的同时,尝试加入养老养生、康复保健、长寿文化等概念。这种养老项目一般会选择在风景资源或者特色文化资源比较好的地区,比如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模式九:与商业地产结合,开发老年公寓。
在闹市区等繁华地段开发商业地产时,建设老年公寓也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模式。对于一些生活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大城市的老年人来说,他们希望享受市区便捷的商业、休闲配套资源,而当他们需要护理时,往往更不愿意放弃市区的优质医疗资源。
第四类:与国际品牌接轨
模式10-引进外资建设世界级连锁养老设施。
目前,一些国际养老机构或投资企业正试图开拓中国市场,建设连锁型养老设施,以缓解国内养老压力。比如欧洲一些国家的养老服务费用就很高。他们希望在劳动力相对低廉的国家拓展市场,选择地理气候条件较好的地区建立养老设施,让老人在更健康的年纪来到这里养老。
模式11-与国际知名养老品牌* * *共同发展,引入管理模式。
最近开发养老地产的热潮促使很多开发商、投资者或政府官员到国外参观考察,从中看到了很多先进的管理模式,希望在国内推广实现,比如引进国外的养老运营管理团队,或者与国外知名养老品牌共同开发。这种模式是可行的,但要注意“本土化”。
第五类:其他转化方式
模式12——与保险行业结合,利用保险资金投资养老地产。
目前保险资金介入养老地产的情况已经开始出现。从保险资金的特性来看,由于其资金规模大、回报要求低、周期长,更适合投资养老地产,也有利于养老地产的灵活管理。未来,保险行业可能成为养老产业的重要投资者之一。
模式13——结合护理服务行业,为养老地产注入原创优势。
在对日本养老产业的研究中发现,一些企业从为老人提供居家洗浴、居家养老等服务,逐渐向养老地产转型,并最终获得成功。这些企业最初在护理服务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客户基础是其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
模式14——利用自身独特资源转型发展养老地产
在我们接触的项目中,都遇到过酒店管理公司想转向投资养老地产的情况。这类公司有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一方面,民宿的服务管理形式与养老设施有相似之处,很多经验可以应用到养老设施的管理服务中。另一方面,也可以尝试将老酒店改造成老年公寓或者在酒店内提供养老服务。
模式15——盘活老国有资产,改造成养老设施。
可以盘活一些闲置的国有资产,改造成养老设施,比如城市里的老医院、写字楼、小学、幼儿园、私房等。这些国有资产位置好,在城市中分布比较均匀,比较适合重建。
以上我们远景设计研究院(4000-023-2206)总结的养老地产模式。但这些模式都不是很适合中国国情,所以在做参考时请注意。楼上说的三种是最常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