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教养生的现代价值

一、正确理解养生理念,促进道教健康发展

道教的宗旨是修仙成道,济世济民。道家文化的精髓在于其生命理论,即道家养生。道教是一种非常重视世俗生活存在的宗教。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说:“天地之性,二万二千事,人之命最重。”《杜任静》说:“神仙道教重生命,无量人”,充分体现了道教重生命,量人的特点。道教以长生不老为终极追求,充分显示了其热爱生命、向往永生的热情和探索精神。在道教中,修真得道的人称为“真人”。什么是真正的人?“若修于体,护于灵,延年益寿,则为真人”(《老子河官印》)。这些观点和主张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即以人类的能动性来探索和实现人类的健康长寿,通过各种实践方法来获得人类把握自己生命的途径。

道教养生观的基础和出发点是“重人重命”,正如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成镇在《论坐忘》中指出:“养生者,宜慎勿失命,道者,宜慎勿失命。让道与命在一起,命与道在一起,二者不分离。”大家熟悉的《易经》也提出:“引内养,老而自然,含德之厚,归元。”回顾古人的经典,可以看出道教的养生保健并不是简单的调养身体,而是与人的内在心灵和修养的提高密切相关,是“生命与道”和“生命修养”的统一,是身体健康和道德提高的统一。道家全真派的开创者王重阳提出了“双修人生”,一个高尚的人可以成就两种人生。宋代著名道士、游仙大师李道春提出:“先持戒,定慧,但空其心,再炼精、气、神以护体”,形神俱足,妙不可言。这一思想提出后,逐渐发展成为道家养生理论的核心,将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积极推广健康文化,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道教养生文化博大精深,不仅有着绵延千年的传统,而且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人的基本欲望是健康;人们的普遍期望是长寿。俗话说:神有善生之德,人有长命之愿;天地,若一。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当然更加注重健身养生。众所周知,道教非常重视生命的价值,以生命为乐,追求生命的健康长寿。为了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我们必须知道如何保持健康。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道教探索出了各种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发掘和推广道教养生文化,有利于提升全民和社会的健康水平,使古老的传统宗教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我们应该坚持道教中有益身心健康的养生文化,同时抵制打着道教旗号把科学和道教神秘化、神化、违背正统传承的现象。

健康的生活可以促进身心和谐,从而为社会和谐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前,全国上下都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人的“基础”,首先应该是健康为本。《道德经》说:“根深蒂固,眼光长远。”

道家的“和而不同”,与生命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和谐息息相关。道教养生的深刻内涵之一在于“修身养性,以和为贵,促进社会和谐”。发掘和推广道教养生文化,更有利于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成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因素。

第三,深挖养生智慧,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文化作为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是维护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道教是中国五大宗教中唯一的本土宗教。在18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道教文化以其鲜明的民族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对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舞台上,道教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代表或象征着中国文化。

1今年7月,在庆祝中国* * *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着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道教作为中国固有的传统宗教,应该在这方面有所建树。特别是道教的养生理论,虽然源远流长,尘封已久,广泛而零散,精华与糟粕并存,但其中充满了深刻的智慧和宝藏,需要包括所有在场的有识之士去发掘和挖掘。今天,代表东方文明的中国文化举世瞩目。相信蕴含养生智慧的道教文化,必将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