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为什么能成功投降匈奴?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不变的主题,就是农耕的中原王朝如何处理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从文化、人口、经济来看,中原王朝远超北方游牧民族。但由于游牧民族的凶猛体质,他们是天生的勇士,马匹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超中原。很多时候,北方游牧民族在武力上超过甚至碾过中原王朝。因此,如何正确处理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关系到中原王朝的兴衰。
自汉代以来,正统的统一中原王朝中,明朝与北方游牧民族(当时的蒙古)的关系最差,清朝(当时的蒙古)的关系最好。唐朝(突厥、回纥)和宋朝(契丹、女真、蒙古)各有得失,汉朝(匈奴)处理得还算不错。汉朝时,北方游牧民族是彪悍的匈奴人。经过汉朝和后来魏晋时期历代皇帝的不懈努力,以及400多年的亲加战争,匈奴终于融入了中国大家庭,成为汉民族的一员。现在我们来看看汉朝的皇帝是怎么处理和匈奴的关系的。汉朝与匈奴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迫和亲相。
秦末汉初,北方的匈奴在其首领莫都可汗和老商可汗的统治下,征服了东湖,吞并了娄烦和白羊,并向西进攻月氏,迫使其向中亚迁徙。匈奴还利用秦末中原动乱之机,收复了秦代蒙恬攻陷的匈奴河套之地,并对汉朝的燕、戴进行了掠夺。当时的情况是匈奴的武力远远超过中原和汉朝。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并不了解双方的实力对比。汉高祖第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率领33万大军北击匈奴。结果,他被围困在邓白山,差点被俘。
解围后,大臣娄敬向刘邦提出了亲近匈奴的想法。其主要内容如下:①将宗室女儿嫁给匈奴为妻,使皇帝和成为亲戚。(2)“食匈奴之异种”,即给予大量财物,尤其是匈奴所缺乏的丝绸和黄酒。双方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婚后双方维持了60多年的和平。
第二,战争阶段。
汉武帝即位后,经过几代皇帝的休养生息,汉朝国力空前强大,群马于楼之间,粮食堆积于太仓,国库铜钱堆积成山,不可估量,具备了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军事和财力。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玛依人乜一向武帝提议,在玛依(山西朔州)设五路埋伏,引诱匈奴人入单于入侵,企图一举围剿。时任军机大臣单于率十余万大军南下,进入五洲塞(山西大同左云县)。识破汉朝诡计后,全军撤退,逃往北方。从此,双方及其亲属分手,开始了长达70多年的战争。
汉武帝时期,双方交战44年,最重要的是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汉军最终击溃匈奴主力,烧了大漠以南的匈奴城王庭。战争中,汉军先后夺取河西走廊(今甘肃)、漠南(今内蒙古),匈奴逃往大漠以北,“大漠无王庭”,但拒不臣服。70多年的中匈战争,双方损失惨重。汉代户籍减半。匈奴一方因“汉兵深入追击。。。。。。。。怀孕又懒?、“极苦”,发出“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甜;我失去了我的胭脂山,让我的已婚妻子无色。双方都不是赢家。
第三,主动和亲相。
到了汉武帝宣帝的时候,匈奴内部纷争不断,五国互相争斗。战败的呼韩邪单于率兵回汉,三拜长安皇帝。他邀请自己当女婿,是为了南匈奴。汉朝非常重视投降汉朝的南匈奴,把宫女王昭君许配给他为妻,并定期赠送大量粟帛和帛,让他住在长城以北,为汉朝镇守边境。在南匈奴的配合下,汉朝又招募了北匈奴,杀了北匈奴,在康居(今中亚)扶持可汗。从此,匈奴成为汉朝的藩属国。
匈奴附汉后,中原先后经历了王莽篡汉、东汉、三国、西晋的新王朝。虽然双方的关系几经波折,但还是建立在亲密关系的基础上。此后400年间,匈奴成为汉帝国(以及后来的曹魏帝国和西晋帝国)的诸侯国和职业边防军。匈奴单于改姓刘,自称汉献帝的侄子。西晋帝国八王之乱后,匈奴在首领刘渊等人的带领下,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加入了中原的内战。最后经过五胡十六国的大内乱大整合,匈奴整体融入汉民族。
回顾汉朝与匈奴的关系,有三个成功之处:
第一,打不过对方的时候,降低身价,主动接吻,用财富买平安。我们通常有一个错误的看法,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强大了,就一定会进攻中原南方的汉人。对于游牧民族,汉人只能以牙还牙,否则将遭受游牧民族无休止的侵略。
其实这些游牧民族之所以南下攻打中原,并不是为了谋求中原的王位,也不是为了统治汉人。主要是北方草原地区气候异常,在遭受白毛风(雪灾)、黑毛风(沙尘暴)、马瘟时,大量动物死亡,不得不抢夺中原。只要有足够的粮食,他们就不会轻易进攻中原。毕竟打仗是会死人的,而且即使在远离草原的农耕区取得了胜利,长途战斗的疲惫也不是这些游牧民族所能接受的。此外,这些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土地和耕作方式也不感兴趣。
知道了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汉朝的聪明,和亲了。汉朝只用了一点小米丝,用了几个假扮公主的宫女来除掉匈奴,可以说是双赢。最微妙的是,由于对大汉朝的嫉妒,匈奴人往往把汉朝宗室的已婚女子视为阏氏(妻子),他们所生的儿子大多继承皇位。长此以往,匈奴国王成了汉朝的孙子,双方的关系就好处理多了。
二是强大时只取对方要害,不求彻底占领匈奴。汉朝打败匈奴后,夺取了南方的沙漠土地。这些地方水生植物丰富,气候温和,适合游牧和农耕。汉朝大量移民到这些新征服的地方,建立了朔方、婺源等一批郡县。对于大漠以北的苦寒之地,汉军在取得深入战斗胜利后,最多只搞占领仪式,然后撤退,从未失手。比如霍去病率军北伐,消灭了七万敌军,追到茫茫大海(今贝加尔湖)。只有在狼居住的旭山(今外蒙古肯特山)举行祭祀仪式,在古言山(今外蒙古莫特博克多乌拉山)举行祭祀仪式,然后迅速撤退。这样做的好处是只吃肉,不啃骨头,不仅有收获,而且不会付出更多的占用成本。要知道,漠北(今天的外蒙古和西伯利亚)那些又苦又冷的地方根本不适合人类生活和生存,至少不适合种地的汉人生存。武力守住这些地方是不可能的,只会消耗更多的人力物力。今天很多人抱怨汉武帝为什么没有像后来的清朝那样彻底占领大漠以北,这是对古代帝王的严重误解。
第三种是利用对方内乱的机会,各自为战,最后取得胜利。匈奴内乱分裂,呼韩邪单于从南匈奴投降汉朝后,汉朝拒绝接受北匈奴支持可汗的亲请,而是一个个拉过来,与南匈奴联手,把他驱赶到西域。接着,汉朝联合南匈奴和西域其他国家,在康居地区灭掉了知止,最终取得了对匈奴的全面胜利。
西汉以后,东汉和魏晋利用战略优势,对匈奴进行收买和瓜分。一方面重赏他们,把他们变成高价雇佣兵,为汉人征服鲜卑、吴恒、西羌等其他游牧民族。另一方面,匈奴分为几个部落,分别统治。如三国时期,曹魏帝国将匈奴分为左、右、南、北、中五部,置于陕西、山西、河北边境地区,各部贵族为队长,汉人为司马进行监督。就这样,在中原政权长期的分治同化政策下,大部分匈奴人改了汉姓,说了汉语,并入了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