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孟子的区别
在文章的整体结构上,庄子和孟子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孟子》作为典型的纪实性散文,主要记录对话。这种记录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开门见山,少走弯路。孟子在回答中,首先直截了当地给出了交友原则,“勿长勿贵,勿与兄弟为友”,作为整段;然后以四个历史人物为例来说明这一原则。从白城之家孟宪梓,到小国之王费,再到大国之王,最后到帝尧。显然,这种地位由低到高的人物组合,是《孟子》作者精心安排的,目的是一层一层地讨论交友的最高境界。虽然这四个例子都围绕着同一个主题,但是表达的立场不同。作者以孟宪梓为例时,采用的是笼统表述和论证的方式;在费一案中,采用的是引论,在和姚一案中,采用的是细节描写。这种罗列方式让论点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很充分。后两种情况采用了具体行为的描写,是为了使对比更加鲜明,使结论句的命题显得自然。全文紧紧围绕“交朋友”这个话题,没有主题之外的地方,特别紧凑;在紧扣主题的同时,作者还注意到句子内部结构之间的调整,使文章更加灵活多变。
《庄子》常以迂回的方式论述,即文章前半部分多由一系列寓言组成。这些语言故事的内在联系并不像《孟子》中的寓言那样紧密,其主角可能是人、动物甚至是自然界中的现象。《庄子》作者将这些看似混乱的寓言串联起来,中间几乎没有插入任何连词,容易让人觉得《庄子》散文结构松散凌乱,没有固定的主线。但是,正如刘熙载在《文艺学大纲》中所说,“庄看似胡说八道,骨子里却有分数”。袁兴培在《中国文学史上》中也指出,《庄子》把“深刻的思想和强烈的情感融于文字之中,形成纽带,把看似断断续续的寓言和寓言联系起来,融为一个有机体。”事实上,庄子散文的段落衔接有点松散,甚至有些段落似乎脱离了讨论的主题,这是《庄子》作者有意为之。
来源:文学教育中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