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是什么?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叶生活在扬州的一群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或称扬州画派。在中国绘画史上,众说纷纭,一般公认为:金农、郑燮、黄慎、李善、李、王、、高翔、边寿民等人。
1,郑燮(传说中的怪)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江苏板桥?兴化,康熙科举状元,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山东范县、魏县的官员,有一种政治声音,要求救济百姓的饥馑,要做大官,所以才求病。做官前后都在扬州生活,以书画为生。他擅长画兰花、竹子、石头、松树、菊花等。,但他画兰花画了50多年,取得了最杰出的成果。从徐渭、石涛、?八大山人,却自封,身材苗条,作风硬朗。书法,用中国八分混入草书,自称?六本半书。书法笔融入绘画中。主张继承传统,取七,弃三,注重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前不作画,后不设格局,画后不留格局”,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歌真挚有趣,深受人民喜爱。也可以固化打印。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的印本等。
他的代表作是竹石图。板桥以“胸中无计可施”为理论画竹。他画竹子没有老师的传承,更多的是从纸窗粉墙上的阳光和月影中获取,所以直接采取了自然的方法。针对苏东坡说自己胸有成竹,板桥强调自己要胸有成竹。这两种理论看似矛盾,但本质相似。同时,他们强调构思与技巧的高度结合,但板桥的方法应该是“似电闪雷鸣,草木皆怒”。板桥的《竹石图》显示,竹子挺拔挺拔,拔地而起。他的叶子,每一片都有不同的表情,又黑又水,浓淡分明,生动地表现了竹子的质感。在构图上,板桥把竹石的位置关系和诗词的用词处理得非常和谐。竹子的纤细幽静之美,衬托出石头的另一种风格。这种丛生的植物成了板桥的理想幻境。板桥的竹子,连“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都感叹,和他们的画比起来,他画的竹子还不如板桥雅致。
2.高翔(冷漠中的奇怪)
高翔(1688-1753),江苏扬州府甘泉县人,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生活用布。擅长画山水花卉。其山水画取材于洪仁、石涛,小山水画多出自素描。清丽淡雅淡润,自有格局。梅画全是细薄,全是用韵取胜。他还擅长拍照。金农和王的诗都是先印小人像,即由高翔所写,线描简洁,表现写实。精刻,学程穗。还擅长诗歌,有《西唐诗话》。
晚年因为右手残疾,经常用左手画画。与石涛、金农、王交朋友。清代李斗在《扬州原舟记》中这样记载:“石涛死的时候,西唐每年春天为他扫墓,直到他死。”意思是石涛去世后,高翔每年春天都去扫墓,直到去世。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友谊之深。除了画山水和花卉,高翔还擅长肖像和版画。
3.金农(才子奇)
金农(1687-1764),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长期居住扬州。我这辈子没做过官,被人推荐去做学问,做诗人。进了北京,没试就回来了。他博览群书,多才多艺,50岁后开始画画,一生清贫。擅长花鸟、山水、人物,尤以水墨、梅花见长。他的画造型古朴,布局典雅,构思新颖。作品有《迷迷图》、《越涂画》等。他最初创作了一种隶书,自称“漆书”,另有意趣,也叫金农体或董信体。他的笔画有粗有细,飘逸厚重,字体多为长方形,头重脚轻,非常漂亮。
篆刻、鉴定精细,擅长画竹、梅、鞍马、佛像、人物、山水。你梅梅花生命力强,枝繁叶茂。它也与古拙的石头笔法有关,其风格是古雅和简单的。作品有《木美图》《月月》。他还善于吟诵,‘每一幅画完成,必有题字,一抹情怀’。他还擅长书法,取法于天发秦深碑、郭珊碑、古浪碑。写隶书简单,楷书自创风格,称为‘漆书’,另有情趣。它也被称为金农风格或东信风格。笔画有粗有细,飘逸厚重,字体多为长方形,头重脚轻,非常漂亮。篆刻在秦汉时期就有了。他的诗集有《董欣先生集》、《董欣先生杂集》,书画题字在《董欣》中编入竹画、梅画、马画、自画像、杂画题字。
4、李姗(生活中的责备)
李姗(1686-1762),江苏兴化人。康熙五十年晋升,五十三年,绘画被称为朝廷的祭品。因为不想被正统画风束缚,所以被排挤。乾隆三年,被选为山东藤县知府,回到省政府。经过两次不同的封号和一次降职,他到扬州卖画为生。与郑燮关系最密切,故郑有“扬州卖画,与李旧”之说。早年师从同乡魏画山水。在去黄的路上,他跟随蒋廷黻学习绘画。然后到指画大师?高向求教,提倡写意。在扬州,他受到石涛笔法的启发,于是用碎笔泼墨作画,画风大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这种风格中,笔墨交融成一种奇特的趣味。他喜画长文,文笔参差不齐,使画面非常丰富,其作品对晚清花鸟画影响很大。
5、黄参(悟性奇)
黄慎(1687-1770后)福建宁化人。擅长写意人物,间作花鸟,山水,大胆设色。作为“扬州八怪”之一,他是一位全才画家。
年轻时读书刻苦,因家庭困难,住在小庙。‘书即画,夜无蜡,我自佛寺明灯读’。他擅长画数字。早年师从官方周朝,多作工笔。后来受到唐代书法家怀素原作的启发,用狂放的笔法作画,成为大写意。
黄慎的写意人物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将草书入画的风格。怀素草书到了黄慎,就成了‘碎发秃巧’,绵的组合不断间歇,笔法更豪放,风格更豪放。如此狂放的笔法,笔法“迅捷如风”,气象磅礴,点画如风叶。黄慎的人物画,多以童话为题材,描绘历史人物和现实生活中的樵夫、渔夫、流浪乞讨等普通人的生活,给清代人物画带来了一股新的气息。黄慎的写真集《美人赏花图》描绘了一个美人对花的痴迷。西山鹤图取材于苏轼的《飞鹤亭》。在这幅画的右边,有一只白鹤。老人好像在抬头看空中飞翔的鹤,男孩拿着花篮,却很开心。“一生梦见扬州路,空鹤归来”(黄慎《林逋训鹤图》),黄慎两次住扬州,在扬州度过了17年,成为他一生的眷恋。他的人物画最有特色,有四伦图、群乞图、渔父图等。他的诗被同乡洪磊收集,编入《交湖诗集》。
6、李(怪在固执)
李呢?(1695 ~ 1755)中国清代诗人、画家,生于通州(今江苏南通)。住在金陵借景园,自称借景园主人。是“扬州八怪”之一。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蓝山县令、潜山县令、滁州知府等职任代理。他做官的时候,因为诬告被免职。他去做官后,在南京借了一个园子,借自己的名义做了园子的主人,经常到扬州卖画。与李姗、金农、郑燮等有交往。,专攻诗词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他注重师法自然的传统,可以独树一帜。他的笔法浑厚,刀法简单,生动传神。它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有传世的《风竹图》《鱼游图》《迷因图》。《梅花屋诗话》作者。擅长画松、竹、兰、菊、梅、杂花虫鱼,也擅长画人物和山水,尤以梅子为佳。作品天马行空,笔墨饱满,粗枝大叶,不拘小节,意在常春藤、柏杨、朱涵之间。梅画以细硬、老茎新枝著称,侧面呈弧形。“梅花意味着”印在用户的房间里,著名的题诗石梅有句“失意不怪”。我也喜欢在大风中画松竹。作品《施能》,后人编《梅花居诗》,仅有26首,多散见于画中。
7、王(怪人们)
王(1686-1759),本名赤林,别名外氏,暮春老人,原籍安徽歙县,居扬州以卖画为生。花草,随意用笔,绚丽多彩。尤擅画梅,常到扬州城外梅花岭赏梅写梅。梅花以梅密枝繁著称,淡雅秀丽,金农说;画梅的妙处在于广陵得二友,王超林画枝繁,高希堂画枝疏。(画梅题词)但从他画梅子的作品来看,并不都是枝繁叶茂,但往往会变细。不管多简单,多复杂,你都有时间包起香氛,享受雪和山。五十四岁时,他左眼失明,但仍能画梅花。他在展示自己的美貌时,刻着:生来左眼失明,却还留着一只眼看梅花。六十七岁,双目失明,却还能写野草字,还能注意心意。所谓的视而不见,并不是对自己的内心视而不见。好诗,《巢林诗选》作者。
8、罗聘(归咎于使命)
(1733-1799),本名敦夫,本名凉风,本名,本名花寺和尚,金牛山人,周渔夫,老人。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原籍安徽歙县,后居扬州。他曾住在蔡一街托米巷,自称“曹铸·石林”。我是金农的弟子。我不是官员,所以我擅长旅游。绘画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能。文笔奇幻,孤傲,独特。他还擅长画鬼的滑稽画,描写各种丑陋的鬼,都极其精彩,以此来讽刺当时社会的丑恶。他还是一位诗人,著有《夜香草堂集》。他还擅长篆刻,著有《广印人传》。金农去世后,他收集手稿,投稿刻本,使金农的作品得以流传后世。他的妻子?方畹仪,本名白莲,还擅长画梅石和作诗。子和云雍都擅长画梅子,被称为“罗派”。代表作品有:《物外气象》(画册)、《两座覆花之峰》、《丹桂秋高》、《树荫下的日出》、《顾青的歌唱》、《有声画竹》等。(本文来源:古风鑫)
:
郑谢逸闻:
郑燮的“罕见的困惑”
郑燮受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影响,要求自己“先做好人”,做官要“为天下作贡献,保全百姓”。在文学创作上,他也主张“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做主人的文章,不做奴隶的文章”。他的许多诗歌描绘了穷人的生活,揭露了富人和小官的残暴和贪婪。在书画方面,他深感“只凭笔墨就让人玩好”是一件可耻的“俗事”,并提出:“我所有的兰、竹、石的画,都是用来安慰天下劳动人民的,不是给天下人民享受的。”
他在创作中努力使作品具有伦理道德教育意义。对待传统和前人的成功,我们提倡“学一半,动一半”,“学其意不在征之间”。即“不拘泥于古法,不抱己见,只管活着。”注意你的创造力,“拒绝来自人们的推销”。他非常注重对自然的直接观察,用真情实感萌发绘画。他曾说:“我画竹子的地方,没什么可借鉴的,比纸窗粉墙的中耳还多。”倡导“胸中无物”的创作方法,指出“目中有竹”、“胸中有竹”、“手中有竹”的联系和区别,详细描述了从观察感受、构思酝酿到落笔的创作过程,见解独到,是前人所没有的。
他的许多创作感受和体会都可以在题跋和诗词中找到,比如“冗疏,画生而熟”,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美学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