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设施”一词的由来
●“卫生”在构成上是动宾结构短语。生命是名词,即生命或身体;“卫”是动词,意思是“保卫”。“为”和“生”的复合词,原意是“维持生命”或“保护身体”。当“健康”作为名词时,其意义就转化为“维持生命或保护身体”的行为或“维度”
为保护生命或身体而采取的一切措施”,包括为预防和治疗疾病以及保持和增进健康而采取的一切措施。现代汉语中,“卫生”也作为形容词使用,意为“清洁”,这也是保持健康的措施之一。
学术界对“健康”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但美中不足的是,大多将其视为近代的新名词,集中于现代术语“健康”的产生及其传入中国的过程,而没有对“健康”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含义进行全面考察。事实上,传统文化中的“卫生”是现代乃至现代“卫生”概念的基础。
笔者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健康”有四层含义:养生、医学(医疗)、健康救命、济世救人。
对“卫生”一词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民国时期,彭的《盲人盲马新语》和的《卫生与卫生行政》是他的著作。近年来,沈国伟著有《近代中日词汇交流史:新汉语的形成与接受》,冯天瑜著有《新词的起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语术语的生成》。还有一些关于“卫生”的专著,如台湾省学者刘的《从“清洁”到“卫生”———殖民政府在清洁观念上对台湾省社会的改造》,雷祥林的《卫生为什么没有捍卫生命——民国时期另类的卫生、自我与疾病》。国外也有学者对“卫生学”进行研究,如李钟灿的《日本卫生学的现代性》,1868-1905,鲁思·罗加斯基的《卫生学的现代性:健康和疾病在治疗中的意义——中国港》,藤仓浩一的《日本健康史》,川原浩的《卫生学大纲》等。最近,刚从日本研究归来的俞新中博士在阅读了大量日本著作后,写了一篇论文《晚清“卫生”概念演变初探》,这也是一篇关于“卫生”的重要研究成果。纵观上述成果,大多集中于现代术语“健康”的产生及其传入中国的过程,而没有全面考察“健康”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意义。事实上,传统文化中的“卫生”是现代乃至现代“卫生”概念的基础。因此,深入考察传统文化中的“卫生”概念,对于研究“卫生”概念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高级汉语词典》,“为”是一个动词,是一个认识的字,传统上用作“为”。甲骨文中“卫”是同一个字,意思是“在大道(线)上站岗”,所以本义是“保卫、保护”。“生”是一个动词,是甲骨文,上面是新生的植物,下面是地面或土壤,所以它的原意是“植物从土壤中生长出来”和“生长”。“声”的词类变成名词时,其意义是“声”的表示或“声”的载体。显然,“健康”作为短语是动宾结构,其中“生命”是名词,即“生命”或“身体”。所以“卫生”的字面意思是“维持生命”或“保护身体”。但是,当“卫生”作为名词时,其含义改为“保存生命或保护身体的行为”或“为保存生命或保护身体而采取的一切措施”,包括为预防和治疗疾病、维持和改善健康而采取的一切措施。现代汉语中,“卫生”也作为形容词使用,意为“清洁”,这也是保持健康的措施之一。这就是“卫生”的字面意义和引申意义。其实,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语境下,“健康”的含义是很不一样的。这里只是简单分析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中“养生”的含义。
字典《卫生学》出了《庄子·耕桑初》。《庄子·耕桑初》有“养生经”的描述:
我只想闻闻卫生的经典。老子说:能拥抱卫生经典吗?能不丢吗?不用占卜能知道好坏吗?你能停下来吗?能做到吗?可以放弃别人,要求自己吗?能不能很神奇?能尴尬吗?能当儿子吗?儿子整天发牢骚不讲和,整天拉着他的手不* * *他的德行,整天看着它不重视它,做他不知道的事,做他不知道的事,用它做他做的事,这是健康课。
晋代李益在《庄子集解》中将“生”理解为“守其命,顺其道”。晋代的郭襄,唐代的陆德明都引用了李益的意思。宋代王侃在《南国真经新传·耿桑初》中指出:“一个养生的人,能守其一生,若能守其一生,则长生不老,故称养生经也。.....在齐谐随缘是所谓的一生之道,所以随缘也是一堂养生课。”无论是将“卫生”理解为“守命守道”,还是理解为“守一生”、“长生不老”,在中国传统语境中,“卫生”的本义都是“守命养身”。20世纪20年代首次出版的《中华医学大辞典》被誉为“中医大辞典”,将“养生”解释为“保命”,再次说明“养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几千年来并没有明显的变化。
具体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健康”有以下含义:
1,“健康”。即“存真惜元”,通过食、药、衣、行、戒、禅、养等途径预防疾病,保持健康,延年益寿。比如“此药清而不寒,温而不窒...春天常服可避瘟疫,夏天常服可避中暑,秋天常服可避疟疾痢疾,冬天常服可避寒毒,也是神仙养生的奇药。”“生活是乐趣,乐趣是闲的,心是没用的,脸是美的。健康很奇妙,其他的都可以删掉。”“古代衣服上的伤口,也有细节吗?先王之制,丧,一随丧,一随生。”“卫生要防患于未然,打消之前的疑虑,把那个梦变成一个梦,呻吟,做一首诗。因为对人民的关心,我憋屈,我要病七年。当我是老师,我会保护我的道德,而不是废除规则。”
当“健康”用作“养生”时,往往出现在以下语境中:(1)与“伤害生命”相对,即健康是保护生命,而不是伤害生命。比如“这样卫生,对生命无害”;(2)与“药”相对,即“卫生”往往是指疾病的预防,“药”是指疾病的治疗。比如“资深名人往往能治病,不仅仅是卫生”,即资深名人往往掌握医疗技术,能治病,不仅仅是防病;(3)在某些情况下指的是身体保养,往往与“养性”或“养心”相对。如:“晋宋时期,高适做官较晚,他不想做官。他建了一个尼姑庵,叫云茂,他的诗瑰丽飘逸。”再如:“多服燥热之药,亦会使人气血盛行,不得安宁,不仅是卫生,更是养心。”
2.“药”和“医疗”。即“人之病,始于人之死”,以药石之法“治生者”。如“俞之训,如良医所书,既显卫生之术,又避其病因”,“治风先治脾,治病先治气也”。“富人不知养生之道,不问养生之道,穷人急于养生,不知养生之道。”
“养生”用作“药”、“医疗”时,常出现在以下语境中:(1)与“养生”相对。比如“小米之类属于养生,麦饭石之类属于养生。”(2)常用作药品名称和书名。例如,它是方、纪宝集、方等著作的书名。是养生汤、九药养生古琦丸、龙虎养生膏等声明中的药品名称。(3)有时用作医疗场所的名称,如“父老老实实,医术高明,开养生馆,敷药治病”。
3.“健康救命”。当“健康”被定义为“保护其生命”时,其概念是抽象而宽泛的,几乎包括了“养生”、“防病”、“避害”、“保命”、“延寿”、“治病”等所有方面。这种用法在传统中国应用最为广泛。这里举几个例子:“一般来说,味是养精,谷是养形,麦饭石是治病,以精为根本,其次是养形,治病为下一步...涵盖卫生的体验。”“知道病后可以吃药,如果病前能防住自己,郭遇到神仙也会被赐一个养生的本事。”“人很重,生而为人,急需保健,药的审改,不能错用乙丙,神农家也写了。”“父母妻室之念,或从之,想见而得不到,忧而怒,怀不上的人几乎都有,且病且安,健康无虞。”
4.“拯救世界拯救人民”和“保卫生者”。正所谓“行医则生,儒则生于世”。所以“不为良医,则为良医”成为范仲淹以来儒医的追求。传统上,医生有“救死扶伤”、“济世”的使命,国王有“济世救人”、“保卫众生”的王道,所以国王往往用“药”来济世,医生往往用“术”来济民。所以“健康”往往表现为“拯救世界,拯救人民”。这里举几个例子:“告而归,子子孙孙皆大欢喜,蜂巢收了,鸟雀喂了,城尘混了,我药罐挂了,卫生之仁施于州。”“祖上有医院,医学上有外围州县。以学习为名,盖欲聚众学习,屡试成功,遂授一方养生。因此,人们认为它是一种中药,世界上的人们将从中受益...则天下人皆不患死,仁寿之域,为王仁政之端之一。”疫情盛行,不问老幼,喝一口,则百病不生,真是养生之宝。”“在照顾病人和护理病人的时候,那些用善良去爱别人的人不是好医生。因此,如果他们不设法及时使用它们,他们愿意成为好医生,实现他们的抱负。"
(本文引用的材料主要是文的《四库全书》)
现代公共卫生的概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公共卫生的概念和内涵有了很大的发展。
现代公共卫生最简单的定义是“3P”,即促进、预防和保护。许多国家仍然认同艾奇逊对公共卫生的定义(1988),即公共卫生是一门科学和艺术,通过社会有组织的努力,可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延长寿命。
新医学模式和国家卫生政策都明确指出,卫生工作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要开展大卫生,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和参与,即将相关部门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如计划生育、药品食品检验、环境保护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公共卫生系统的狭义定义认为,系统内各机构的人力、设备和预算是为实现其卫生功能和卫生目标而规划和分配的。具体来说,公共卫生体系包括各级卫生行政机构、疾病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公共卫生研究机构。
公共卫生的功能是增进人民健康,预防疾病,控制感染,延长寿命,提供安全的生活方式和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可以说,人的衣食住行、健康、老、病、死,都属于公共健康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