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生三原则
中医有个概念叫“积”。
积聚分为:气积聚、血积聚、食积聚、酒积聚、痰积聚、肉积聚、水积聚、乳积聚.....这些堆积是由于经络不通,血脉不通,五脏受累,筋骨受损所致。究其堆积原因,中医认为有外因和内因两大因素。
所谓外因,中医认为是“风、寒、热、湿、燥、火”等外邪的侵袭;所谓内因,就是暴饮暴食、运动量减少、体内营养物质堆积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营养过剩,或者情绪低落导致的阴阳代谢失衡,有毒物质和惰性物质不能及时排出体外,是堆积的主要原因。
中医认为,风是百病之长,积为百病之源,先积后风。我们不妨来看看堆积的原因。现代疾病和亚健康综合征没有一个不是和积累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所以有十人九品!庆父死,路南未死,人不积累,不配。
针对上述常见的“欲不尽,忧不尽,精气不良,泣而防之”的现象,《内经·论汤醅》响亮地提出了“清积”的典型原则,用清泻除积的方法疏通和洗涤脏腑血管,以达到精神自我发展,身体自我繁荣,血肉强健,健康长寿的目的。
第二,?“和谐”
和谐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内经》五常政治大学论指出,无病者可求之,药可除之,食可随之,内外兼施,使其完成工作。
大意是,堆积的渣滓会长期盘踞在人体内,对各个脏器的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就像贼潜入屋内,先要开门驱贼,也就是先要用药物清除积聚,没有积聚的时候就要想办法藏起来,用它吃,用食疗调理肠胃,修复诸侯壁,这样一切都可以好起来。
广义的“中”是指体内的腹腔,称为“中府”、“中州”;狭义上是指脾胃或消化系统。中医非常重视脾胃及其功能:“脾胃是后天之本”,认为人能否健康长寿,取决于脾胃的兴旺。
此外,脾胃是人体营养敷布的主要中枢器官。
《内经·经脉论》中指出“饮入胃则溢精,饮入脾则脾气散精,饮入肺则通水道,然后输入膀胱。水和精会分布在四个地方,五经平行,与五脏、阴阳四时相契合,所以拍击是正常的”。
可见,脾胃不仅吸收水谷之精,分配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还对脏腑经络血管的阴阳调节起着关键作用。这就是中医说的“得胃气者活,失胃气者死”的道理。由此看来,调理脾胃,内外养生的原则尤为重要。
第三,?“养元”
活力是让人安身立命,健康长寿的总宰。是人的精、气、神的总汇。
清代医学家徐灵台有这样的描述:“有生机者,无形而迎之,附于气血之上,宰于气血之前。当它们成形时,就已经注定了。”并说:“无火则能暖诸体,无水则能润五脏,靠的就是这个。”也就是说,生命力是人类生命的基础和源泉。虽然看不见,也不可取,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对人的健康和生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他还把生命力比作柴火的关系:“比如你把工资放在火上,刚开始会轻微燃烧,但时间长了会很强烈,工资会耗尽,火也会熄灭。”如果长期有差异,工资就坚而脆。"
大意是:生命的长短取决于生命力的兴衰,就像火的长期燃烧取决于薪水的坚固与脆弱。说到养,很多人会认为养就是补,这是一个误区。滋补和补充是同一个概念吗?不完全是。
《内经·五常政大论》中有明确的表述:“夫经脉相通,气血循行,补不足,人同,和为贵,时待,卫气,无所倾。其形显,其气长,其命称圣君。”也就是说,养是有前提的。清除糟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修复脏腑,才是关键。
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体内的营养物质会通过脏腑相互转化、相互补充。我们通过调整脏腑的功能,把那些惰性的功能激活成积极的功能,把那些无用的物质变成有用的物质。通过调整,阴阳得以平衡,元气得以滋养,精气得以充盈,于是“调”字当头,滋养在其中。通过调养,人体呈现出高度和谐统一的状态,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完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