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明节的古诗
杜牧
清明节期间,下了很多雨。
路上行人想死。
问当地人哪里买酒省心?
牧童笑而不答杏山村。
评论:
清明期间,本该和亲朋好友一起去踏青祭祖扫墓。然而诗人一个人跑长途,那种孤独凄凉的感觉可想而知。连绵不绝的春雨更增加了诗人的焦虑和忧郁,于是他问牧童饭馆在哪里,牧童指给了他远处的杏花村。前两句让人心酸心酸,后两句则打开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全诗意境悠远,清新明快,韵脚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②《冷食与野望》
白居易
乌啼鹊是喧闹而微弱的树木,
清明节吃冷食谁哭?
风在旷野吹起纸钱,
古墓绿草如茵。
梨花映白杨,
都是关于死亡和分离。
我听不到沉重的春天的哭泣。
沙沙的雨声让人回家。
评论:
寒食和清明特别提倡的习俗是扫墓。寒食和扫墓在唐代非常流行。白居易的诗《寒食野望》描写了扫墓的情景。乌鸦的啼叫使树木昏厥,清明寒食哭。风吹旷野纸钱,古墓春草绿。梨花映杨树,满是离别处。
不闻重春哭,簌簌雨声人归。从这首诗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扫墓的凄凉悲壮景象,还可以看到寒食和清明在唐代扫墓习俗中是一回事。的确,每当这个时候,一些漂泊的诗人和诗人都会想家。
(三)清明之夜
白居易
有风,月明,夜清,
青砖红楼的历史学家。
独自在修道院里走来走去,
远远的听着弦管,黑暗中见花开。
评论:
清明夜是白居易在清明节外出散步的习俗。郊游在古代又叫“寻春”、“春节”,流行于晋代。清明节也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清明节前后,春光明媚,亲近自然,踏青郊游是清明节习俗的又一重要活动。
目前普遍认为,这种清明节习俗是继承了三月上巳节的传统,形成于春秋末期。上巳节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青年男女去野外郊游,自由选择配偶。但这首诗的美就在于它不清不冷。它有自己的风格。虽然说的很清楚,但是是有意把一个恋春的姑娘的风流韵事写在纸外。一句“又清楚了”不禁让人笑问道“可是你担心结婚吗?”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踏青节,在仲春和春末之交庆祝。清明有两个内涵:自然和人文。它既是一个自然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节。扫墓、缅怀先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留下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唤醒家庭记忆,也有利于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重祖先、谨慎追求未来的人文精神。清明节的历史发展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地域文化不同,全国各地的风俗内容或细节都有差异。虽然各地的节日活动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和外出踏青是相同的基本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