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有怎样的人生境界?

在宋代,有这样一个人,他对人格和身份有着如此多的诠释:他是伟大的作家、伟大的诗人、伟大的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伟大的儒家政治家、善良的法官、皇帝的秘书,或者是酒仙、幽默家、瑜伽士、佛教徒、酿酒实验家、工程师。他更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人民的朋友和清教徒。然而,这还不足以告诉他一切...

宋代士人向来靠修养摆脱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境遇,事事自得其乐。所以宋代很多文人被贬,但几乎都是虚怀若谷。在生死刀斧面前坦然微笑的英雄有很多,但在残酷的政治攻击面前依然谈笑风生的作家却不多。苏东坡应该是其中最高的。

曾任杭州法官,在密州、徐州、湖州为官。后来因写诗“谤朝廷”被贬黄州。哲宗当时是翰林学士,曾任杭州、颍州等职。,曾任礼部尚书。后来被贬到惠州、儋州。一个研究苏东坡的外国人曾经做过统计。苏轼一生为官30任,被贬17次,频繁往来于庙堂与江湖之间,在狱中度过了130天。但他一生哲思,诗歌中很少留下悲观厌世的作品。至于苏东坡被贬的原因,真的可以称之为“莫须有”。

苏东坡因一桩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狱”的案子被贬黄州时,其弟苏辙曾说:“东坡何罪?光是名字就太高了。”他那么优秀,那么响亮,可以把身边的笔墨比得很寒酸,可以把同时代的人比得有点尴尬,引起一些人的酸醋,所以你一拳我一脚几乎是必然的。

与中国其他诗人相比,苏东坡有一种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在乌台诗案中,全家人为他哭泣,他却依然和妻子开玩笑,要她写一首滑稽的诗,像杨普的妻子一样为他送行。他被贬黄州,妻子生下儿子要他写诗。他开玩笑说,“大家养儿子都是为了聪明,我被聪明耽误了一辈子。只希望这孩子憨厚老实,不要给大众带来灾难和困难。”苏东坡被贬黄州。他丢了工资,当了农民,带着一家十几口人。他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开始过着拮据的生活。他把钱藏在一个瓦罐里,每天只能拿出150条,然后马上把瓦罐放在天花板上。此外,他还准备了一个大竹筒来存放剩余的零钱,以招待不速之客。面对局势的陡降,苏东坡自然沮丧,于是感同身受。他耕种田地,自得其乐。

苏东坡非常喜欢建筑。甚至可以说,建筑是苏东坡的天性。他决心为自己建造一个舒适的家。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筑坝和鱼塘上,还从邻居家搬树苗,请家乡四川的人找蔬菜。他似乎已经忘记了在田间被贬谪到外面世界的烦恼。他像个孩子一样快乐地生活在田野里。当孩子们来告诉他这个好消息,说他们钻的井没水了,或者他种的地里出现了针尖那么小的绿苗,他会像孩子一样高兴地跳起来。他看着直立的稻秆在微风中摇曳,或者看着稻秆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闪烁,像一串串珍珠,他感到自豪和满足。他以前靠官俸养家,现在才真正知道五谷杂粮的味道。在他种小麦的时候,一位好心的农民来教他,麦苗生下来之后,就不应该让它们生长了。要想丰收,必须让新生的麦苗被牛羊吃掉,只有冬去春来,再生的麦苗才能茁壮成长。当他的小麦获得丰收时,他非常感激农民的建议。在这种自然环境下,他的心情渐渐开朗起来,开始坦然地过自己的小日子。渐渐地,他能够用愉快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并与他们愉快地相处。

苏东坡的无忧无虑的生活也离不开他乐观开朗的态度。苏轼热爱生活,有爱人之心。珍惜朋友、亲人、老师、朋友之间的友谊,执着地追求生活和美好的事物,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苏东坡来黄州的第一年,苏东坡的姐夫就来这里和他们住了一段时间。第二年,苏辙的几个女婿轮流来这里拜访。苏东坡落魄的时候,还有月下老人的闲情逸致,给哥哥找了个女婿。根据子游的诗,他在双方见面之前就同意了这桩婚事。当时苏东坡的朋友也很奇怪。其中两个是道士,不仅信奉道教,还像闲云野鹤一样周游世界。因为苏东坡对长寿的奥秘很感兴趣,子游特意介绍其中一位去见苏东坡,据说已经120岁了。后来,道士成了苏家的常客。

东坡最好的朋友是陈糙。苏东坡年轻时与父亲意见不合,最终成为朋友。陈的家离屺亭不远。东坡去看过他几次,陈矛四年去看了苏东坡七次。因为一则文学趣闻,陈矛在中国文坛以妻管严闻名。今天汉语里有一个“季节之痛”的典故,季节往往是一个大概的数字。陈季常这个朋友,苏东坡是有空跟他开玩笑的。在一首诗中,苏东坡和陈季常开玩笑说:“龙丘的和尚也可怜。他讲到不眠之夜,忽然听到河东狮子的吼声,拄着拐杖倒地,心中不知所措。”因为这首诗,在文言文里,“狮吼”是怕老婆的意思,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直到今天,“狮吼”仍指喋喋不休的妻子,这个名字因苏东坡的幽默诗句而流传千古。

他仍然可以随时随地享受生活。他快乐的秘诀就是尽可能地逃避到大自然中去。不仅杭州西湖,杭州周边十里十五里之内,苏东坡也经常出没。

伟大的诗人甚至很会做菜,而且他很会做菜。而且,他的烹饪水平也绝非一般。他特别擅长做红烧肉。川味猪肉是苏轼在徐州期间创造的红烧肉。宋神宗熙宁十年四月,苏轼赴任徐州知府。7月7日,黄河在周曹村堤决口。到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围困徐州,水位高达二十八尺。苏轼以身作则,率领朝廷军营,与全城百姓筑堤护城。经过70多个日夜的努力,徐州城终于得救了。城里所有的人都很高兴。为了感谢领导有方、有口皆碑的周知,与徐州人民同生共死,纷纷宰杀猪羊,带酒带菜到官府告慰。苏轼无法拒绝。收下后,他亲自指导家人做红烧肉,还给参加抗洪的人。百姓吃后都觉得这肉肥而不腻,香脆可口,一致称之为“回头肉”。从此,“回头肉”传遍徐州,成为徐州的传统名称。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架桥,让西湖焕然一新。杭州人民非常感谢苏轼的这一善举。每个人都称赞他是一个聪明的官员。听说他在徐州、黄州的时候最喜欢吃猪肉,所以过年的时候大家都扛着猪,扛着酒给他拜年。苏轼收到后,指示家人将肉切成丁,烧得又红又脆,再分发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大家吃了之后都很惊讶,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面对人生的诸多无奈,苏东坡经历了彻底的蜕变,这也使他的艺术才华得到了升华。他真的成熟了——像古往今来很多人一样,在一场灾难后成熟,在沉寂后成熟,在穷乡僻壤成熟,在身边几乎没有人的那一刻成熟。苏东坡甚至觉得,如果能在田间平静地生活一辈子,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苏轼被贬黄州,为侍郎。他还是又开始了。他自己耕种土地,生活幸福,自称“东坡居士”,这就是“苏东坡”的由来。苏东坡认为黄州的猪肉极其便宜,但“富者不肯吃,贫者不懂烹饪”,颇为可惜。他告诉人们一种炖猪肉的方法,非常简单。就是用很少的水烧开后,小火煨几个小时,当然是用酱油。今天,他做鱼的方法为中国人所熟知。他先选了一条鲤鱼,用冷水洗干净,抹上一些盐,塞上白菜心。然后放进煎锅里,放几根小葱,一直煎,不翻。当它们半熟时,放几片姜,然后倒入一点咸萝卜汁和一点酒。快好的时候,放几片橘子皮,趁热端上桌。

他发明了另一种蔬菜汤,叫东坡汤。这本书是穷人吃的,他推荐给了和尚。方法是用双层锅,把米饭蒸在蔬菜汤上,同时,食物充分煮熟。下面的汤里有卷心菜、萝卜、油菜根和芥末。仔细洗干净,煮之前放点姜。在中国古代,人们习惯在汤里放一些生米。蔬菜煮好后没有生吃的味道,把蒸好的米饭放入另一个漏锅,但注意不要让汤接触到米饭,这样蒸汽才能均匀进入。

善于探索世间美好事物的人有福了!苏东坡之所以能处处快乐,处处满足,就是因为他抱着这样豁达的人生观。

然而厄运并没有因为苏东坡的解脱而停止。在你言我语的污蔑中,苏东坡的罪行似乎越来越大,于是苏东坡的贬谪越来越遥远,被流放到岭南进行劳改。那时候岭南是蛮荒之地,生活贫穷,一年也吃不上几次猪肉,比金范还惨。唯一的优势是荔枝丰富。苏东坡从早到晚一边看书一边吃荔枝。再苦再累,耳朵也会干净舒服。我不唱歌,但经常写歪诗,都是关于荔枝的。当权者看到他的诗都怒不可遏。如果他们被贬到岭南,他们的精神不会被摧毁。我们就把他们贬到南投吧。于是苏东坡漂洋过海,来到了海南岛。

晚年被贬到海南,完全是流放。苏东坡初到海南时,在思想感情上确实有过短暂的犹豫和消沉,但他很快就以独特的人生观冲破了这一藩篱。他曾写道:“初到海南,环顾天水,我感到悲伤,说:“我是什么时候到这个岛的?想过了,天地在死水,九州在瀛海,中国在小海。谁不在岛上?看到这个你可以笑了。“如果不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待这种认识,“谁不在岛上”是一个非常开明和深刻的哲学命题。每个人都会被烦恼包围,没有人能摆脱作为社会的人文环境的束缚。如果你想摆脱它,你只能嘲笑这种与生俱来的现象。这是苏东坡在海南岛突然获得的哲学启示。他一遍又一遍地唱着:“谁在他那一年写地理地理,万里海南是我的故乡”“我不恨死在南方,所以我要精彩地旅行一辈子。"

这样的哲学态度是很多历代流亡海南的政治家所无法比拟的。

他还不忘自嘲,当地没有药也没有药。他告诉朋友们,“我很庆幸每次在首都读书都有无数人死在医生手里。”他出门走亲访友,下大雨的时候可以戴上竹帽,穿上木屐,引得群情欢笑,村里的狗狂吠。他依然不改兴趣,认为九州四面环海,只是一个大岛,没有什么优劣。他每天都开心地吃300个荔枝,在岔路口数行人。出门不怕迷路,因为家就在牛棚附近,顺着牛粪走就能找到回家的路;他和当地人逛夜市,请他们买酒;他吃芋头喝水,写书取乐;他行医,收方;他还认真探索佛教和道教的“养生”之术,并认真体验和实践...他在海南岛幸福地生活着,人们认为那是“海外饥荒,无人居住的地方”。诗酒自娱,终身爱好不弃。当人们心烦意乱或精神紧张时,可以用另一种爱好转移注意力,这对健康大有好处。东坡流放海南三年,五天不饮酒作诗写散文。这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也帮助他在穷困潦倒的情况下自娱自乐,渡过难关。他不仅喝酒,还自己酿酒,酿各种各样的酒。有一首诗的题目是“正月十二,陈赓生日,芦笋酒熟,我自尝,而后醉,两首”。所谓渗滤,就是用布巾把酒过滤掉。在海南,东坡除了饮酒作诗,还延续了他的书法艺术,并把它作为一种娱人娱友的活动。闲暇时,他写下陶渊明、杜甫、柳宗元等名家的诗词,送给朋友和客人。大陆也有和尚道士不怕“罪臣”的牵连,千里迢迢来要他的墨宝。除此之外,东坡在海南也从未失去过郊游、访友、谈禅谈佛等爱好。在孤独和困苦中,这些习惯和爱好给了他很大的帮助,让他不会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当地人并不势利。对于这样一个失势的老人,并不是因为从他身上捞不到什么“油水”而疏远他,让他终于有了一个可以自娱自乐的环境。

海南岛炎热多雨,很多北方人不习惯。但经过观察分析,东坡终于意识到这只是一个适应的问题。他试图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以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最后,他觉得海南的气候非常宜人。“海南没有夏天”“四季如夏,一下雨就变成秋天”是他的评语。气候如此,东坡也在努力适应饮食。他过去一听要吐了,也吃了,称赞“色香味俱佳。”面对残酷的迫害,他信奉佛道“生死与共,荣辱与共”的理念,在他人难以承受的“干旱”生活中,闯出了一条自己安全悠闲的新境界。和其他地方一样,他还是更深入到了生活的底层,和普通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融入了普通人,从而感受到了生活中各种简单纯粹的乐趣。他宣称“我是土生土长的渤耳人,寄生在西蜀州府”,不仅环境适宜,人情更是弥足珍贵。人们帮他盖房子,给他猪肉,给他水果和蔬菜...这种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结合,使得东坡最终在流放三年中得以生存。如果没有这种乐观的态度,苏东坡也许早就在那个远离家乡和亲人的孤岛上回天堂度假了。

当然,苏东坡最快乐的时候是在写作的时候。苏东坡觉得自己的辛苦有所收获,心中欢喜。他写道:“现在有人在东坡种稻,也是在辛苦中得到乐趣。有五间屋子,几十种蔬果,还有桑葚百余本。耕妻蚕,聊到死。无论如何,让读者愉悦确实是苏东坡作品的一大特色。一天,苏东坡给一位朋友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一生中最大的快乐就是为一篇文章写作。我可以用我的笔表达我内心复杂的感受。我称自己为生活的乐趣,不过分。“苏东坡的文字让读者感到如此畅快。欧阳修说,每次收到苏东坡写的新文章,他总是很高兴。虽然贬谪于世,但苏东坡的诗仍广为流传,似乎不受地域阻隔。即使是在远离北京的宋神宗,仍然可以经常看到苏东坡的诗。宋神宗身边的一位朝臣告诉人们,每当皇帝拒绝吃饭时,他一定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即使在苏东坡被流放的时候,每当他的新诗到达皇宫,宗申皇帝都会在大臣们面前叹息和赞美它。但是皇帝对苏东坡的感叹和褒奖,正在让一些大臣害怕,会让神仙多活一天,让苏东坡一直流亡在外,无法回朝。

苏东坡曾写过一篇文章,认为使人感到快乐的力量是文学本身的报偿。在生命的最后一年,有时他想放弃笔墨,再也不写了,因为他一生都与笔为伴。他在给朋友的回复中说:在远方孤独无聊后,连续几天写文章,我很开心,睡得很香。真的很难摆脱那些广为人知的文章。当作者自由创作时,他可以自得其乐,当读者阅读时,他也感到快乐。文学存在于世是有道理的。

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是由于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原则,以及他的诗歌、书法和绘画的非凡之美。他的品德构成了他成名的脊梁,他的文风之美、文章之美构成了他精神美的血肉。

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了崇高的精神。人的一生也是灵魂的一生,这种力量形成了人的职业性格,这种性格是与生俱来的,并通过生活中的经历表现出来。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祠碑中所说:“高尚的精神不在于袖手旁观的形,而不在于力量。不要等着生,不要等着死。所以,天是星,地是河狱,幽是鬼,明又是人。这很正常,也没有什么可指责的。”

苏东坡曾对弟弟说:“我可以陪上层的玉帝,下层的乞丐。在我眼里,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是好人。”他的随和和宽宏大量使每个人都能和他相处。他可以把海棠花的美形容为“丝袖裹红映肉”,就像一个粉面少女,但同时又摸着肚子说:“散散步,自得其乐”。有一次他独自骑马送别前来送行的父兄,想在凤翔做官。走来走去,他经常回头看他哥哥的黑帽子。他虽然舍不得放弃,但还是幽默地写道:“回头看坡坎,看见黑帽子出来了。”我又苦又冷,又瘦又瘦,独自骑着瘦马。“这好像也说了,仕途沉浮无常。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变化中,苏东坡彻底洗去了生活的喧嚣,寻找寂静的山川,寻找逝去的古人。在不可能的地方寻找对话,对话一定会变得不寻常。苏东坡豪迈地唱出了“不归之河,千古风流人物”。虽然时代变了,人事没了,那又怎样?不如“把瓶子还给河流”,独自享受。也许在我们看来,苏东坡的乐观是无奈的乐观,但没有这种灾后的心理调整。失落后的心理转移和孤独中的自省,可能不会有那些挣扎超越苦涩的美好诗篇,也不会有可爱乐观的苏东坡。

虽然一生仕途坎坷,却被流放到荒郊野外,生活贫困,甚至受尽折磨,险些丧命。他依旧自得其乐,笑着接受了,并没有改变他调皮快乐的天性。他的童心不老。苏辙说,他晚年写诗:“深刻而优美,却不见老人之衰。”因为他心理上的年轻,抵消了身体上的衰老;他的心是不朽的,所以生命之水永远流淌;他太有才了,根本不用嫉妒别人,所以不会因为嫉妒而受伤。他心胸宽广,宽宏大量,宰相肚里能撑船。他对一切得失荣辱都一笑置之,所以人们很爱他。他乐观的态度影响了他的创作,所以在阅读他的作品时,他感受到了一种旷达和英雄主义的感觉。苏轼学贯百家,善于博采众长。他没有被一派的观点蒙蔽,而是取众家之长,化为己用。他乐观的态度帮助他丢弃了别人学习的糟粕,所以他的乐观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使他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面对厄运也能歌唱的乐观主义者。林语堂先生称他为“快乐的天才”。也许正是这种开朗幽默的性格,让他成为了一个不可替代的苏东坡!伟人的思想和心灵在这个世界上只是昙花一现。苏东坡死了,他的名字只是回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内心的喜悦和思想的快乐,是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