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猕猴“朝三暮四”就是生气,而“朝三暮四”就是开心?
这个故事源于庄子的同源论。有一年,收成不好,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食物不够了,所以我们必须节省一些食物。”每天早上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猴子们非常生气,喊道:“太少了!为什么早上没有比晚上吃的多?"
养猴子的人赶紧说:“早上吃四个,晚上吃三个怎么样?”猴子们听到这些都很高兴。他们觉得早上吃的比晚上多,赢了。
其实橡子总数没变,只是分配方式变了,猴子们化怒为喜。追求名利和现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属性,却不知道事物本身是有同一性的。最后像猴子一样,情不自禁的被薄情和善变蒙蔽了双眼。
扩展数据
在这个故事中,养猴子的老人是规则的制定者,猴子是追随者。原有饮食供给的限制,肯定会让猴子感到失望和恐慌。选择“朝三暮四”,就是选择保住眼前利益。
列子把养猴子的老头比作“圣人”,把猴子比作“愚人”。圣贤以其智慧管理愚人,以各种手段满足愚人的表面需求。乍一看,愚者为自己赢得的利益更多,但实际上,圣人所掌握的利益和权力,以及想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并没有因为表面的让步而受到丝毫损害。
从下面几个栏目的评论来看,人的决定是受很多心理因素影响的。有时候我们做的决定看似理性,其实都是受当下“满足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