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简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儒道思想中的太极、阴阳辩证法为核心思想,集养性气质、强身健体、搏击搏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结合易学阴阳五行变化、中医经络、古导、呼吸,柔、缓、轻、刚为一体的传统汉拳。
1949后由国家体委统一改编,用于体操、表演和体育比赛。中国改革开放后,部分恢复原貌;它可以进一步分为比赛用太极拳、体操用太极拳和太极推手。
传统太极拳流派众多,常见的流派有陈、杨、吴、孙、何等。各流派有传承的关系,相互借鉴,各有特色,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因为太极拳是现代的一种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是中国非常有生命力的武术拳种。
2006年,太极拳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二,拳击的介绍
太极拳是汉民族辩证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导引、中医的完美结合。是以中国传统儒道思想中的太极、阴阳辩证思想为核心思想,集调养性情、强身健体、搏击格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高级人体文化。作为一种充满东方气度的体育运动形式,其练习者对心、神、形、神的练习非常符合人类的生理和心理要求,对人类个体的身心健康和人类群体的和谐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太极拳是一种富有中国传统元素的汉族文化形式。
17世纪中叶,文县陈家沟的陈吸收多种武术之长,融合易学和中医的思想,创造了一种阴阳结合、刚柔并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为太极拳。
太极拳在陈家沟代代相传,从14陈长兴开始流传到国外。后来逐渐衍生出杨派、吴派、孙派、何派等诸多流派。[
太极拳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之一。太极拳基于太极阴阳的概念,用意念指挥全身。通过冥想放松,以意导气,以气促形,进入巧手、太极、太极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强身益寿的目的。
太极拳的基本内容包括太极养生理论、太极拳拳法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和太极拳辅助训练方法。其拳法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单锏,双锏,枪,大棒,青龙偃月刀。
三、太极拳的特点
太极拳含蓄、连续、刚柔并济、时快时慢、行云流水的拳风,逐渐使练习者的心、神、形、神趋于和谐的最高境界,其对武术修养的要求也使练习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质,增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与融洽。同时,太极拳也不排斥体能的训练,刚柔并济,而不仅仅是表演和健美操。[2]
太极拳的基本内容包括太极阴阳养生理论、太极拳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和太极拳辅助训练方法。其拳法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单锏、双锏、枪、大杆、青龙偃月刀(宜颜)。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瑰宝,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广泛推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政党和公众日益加强对太极拳这一古老文化体系的保护意识。各级政党相继制定保护措施,以太极文化为主导的11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在各地召开。传承人和民间传承组织也加大了深度推广的力度。2006年5月,太极拳被中国各政党申报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太极拳逐渐成为连接不同种族、民族、语言、国家的文化纽带,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载体之际,为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太极拳文化,20世纪以来,钟云龙、陈师行等武当山道士先后开办了武当武术传统培训班,吸引了众多海外人士到武当山学习武当武术和太极文化。我们还开始建造新的太极馆,为那些来武当山寻求太极文化的人提供一个完美的核心场所。
第四,历史来源
1.河洛文化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第五长河。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其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影响,是汉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为“母亲河”。
漯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首先,是与古文字紧密相连的“呼图罗”,将广大愚昧的社会推上了文明的阶梯。
洛河汇流是一种自然现象。洛河清澈,黄河浑浊,两河交汇,形成一个清澈浑浊、相互交融的巨大漩涡。
相传这里是河图、罗写书、伏羲悟道太极、画八卦的地方。《易传·衔接》载:“河作画,罗作书,圣人作之。”汉族始祖伏羲看到了和罗相交的现象,根据《河图》和《洛书》的信息引发灵感,从而创造了《易经》,产生了太极文化。所以自古就有“天下太极通河洛”之称。
自古以来,河洛交汇处一直流淌着太极文化的血液,与河洛文化的脉络相连,结出中原文化的根,蕴含着中华文化的魂。她是汉族的文化腹!据史书记载,黄帝、尧帝、于霞、商汤等皇帝登基时都曾在此祭天。
文县位于河洛交汇处,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区。文县是人类活动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有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数十处。在夏朝,文被称为文国。商朝第14代王祖益迁都温州,繁荣昌盛。周初,大都督苏奋生封苏国,以文为苏封十二城之首。根据《盐铁论》中的记载,从战国到秦汉,文县已经是“海上富冠”的“天下名城”。
文县长是个优秀的人。其地理位置优越,南有邙山、黄河为天然屏障,北有太行天然地堑,是连接山西、河北、山东、河南的交通大动脉。焦作黄河公路大桥与连霍高速相连,焦文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其他公路四通八达。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工程穿境而过,分别距郑州、洛阳、焦作40-60公里。黄河南接沁水,东至武陟县,西至孟州市,西北至沁阳市,属于黄河沁河冲积平原。
温县是指定继承人秦伯夷的故乡,也是春秋时期孔子十子之一布的故乡,涌现出司马懿、郭等众多历史名人。文县是个东西之宝。总面积462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262个行政村,总人口44.6万。文县位于北纬34° 52 '-35° 02 ',东经112° 51 '-13° 13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土地肥沃。年平均气温14.3℃,年降水量552.4毫米,无霜期241天。文县南部为黄河滩区,北部为低丘平原。文县农业发达,盛产小麦、玉米,是四大怀药(怀山药、地黄、杭白菊、牛膝)的原产地。
2.武术之乡
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位于温县城东六公里的青峰中段。村南,隔着黄河,有虎牢关、伏羲台、河洛汇合处。陈家沟西北不远处,有道教圣地“二仙寺”,西南100公里有少林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儒家文化都汇聚于此,形成了促进中华文明发展的厚重中原文化。明初,陈家沟陈氏始祖陈布从山西移民至此,他携带了家族的武功。这里沟壑纵横,兵匪横行,经常扰民。为了保卫桑葚,村里成立了武术社,陈家沟人习武。这里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和厚重的汉族传统文化对陈创作《陈氏太极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紫祖庭,1600 ~ 1680),陈家沟陈氏第九代,生于明朝万历二十八年,生于明朝,生于清朝。其祖陈思贵,任陕西滴道县典史;他的父亲陈福民曾经是一名学者,两人都擅长拳击和武术。陈自幼勤奋好学,白天练武,晚上写作。他不仅家世深厚,出类拔萃,而且通晓百家。他学识渊博,文武双全,擅长拳击和武术,功夫深厚,有超人的飞行技术。年轻的时候在山东一带急奔,扫荡土匪。当强盗们听说“名声”时,他们非常害怕。晚年,陈隐居村中,与黄庭靖为伴,潜心研究易学,搜集整理民间武术。他根植于太极,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和阴阳学说,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结合了多种武术的长处,将自己一生对武术的学习与道家指导的呼吸、呼吸相结合,创造了一种武术拳法——“太极拳”。
陈传世五道拳、五道拳、108长拳、双人推手、刀、枪、剑、棍、锤、双人枪等器械。其中双人推手和双人贴枪更是有着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
走进赵堡镇,就像走进了太极文化的圣地。这里有德高望重的太极拳大师纪念馆和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太极拳博物馆。1982年,受太极拳影响,国务院确定文县为“一级开放县”;1992 165438+10月,国家体委命名文县为第一批全国“武术之乡”;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太极拳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6月2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温县命名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并在温县成立“中国太极拳文化研究基地”。2007年7月31,中国武术协会命名文县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2008年8月20日,中国各政党启动了太极拳申请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工作。2010年4月,文县被世界侨界、中华文化促进会、国际休闲经济促进会联合授予“中国十大文化休闲旅游县”荣誉称号。2011年9月,温县与河南登封、河北沧州一起,被评为“全球网民最关注的中国”。
3.各种学校
起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武术的古老奇葩。它是明末清初由陈研究编纂的。此后,太极拳在陈家沟陈氏家族历经百余年传承,至第十四世陈氏陈长兴(字,1771 ~ 1853)、陈有本(字道生,1780 ~ 1858)时,已由渤归越。陈长兴从理论上对太极拳进行了总结,撰写了《太极拳十要》、《太极拳用兵要诀》、《太极拳之战》。[2]
从清朝中后期到民国时期,太极拳开始向国外传播。陈长兴的第一个弟子,河北永年人杨鲁禅(本名福井,1799 ~ 1872),杨鲁禅回乡后到北京传拳,逐渐演变为杨式太极拳。(第十五任陈)
平,1795 ~ 1868)传拳给文县赵堡镇仁和兆元(1810 ~ 1890),河北永年吴玉祥(名鹤庆,1825 ~ 1890)。1825 ~ 1898)、文县南张强村李作志(字敬信,1844 ~ 1914)、文县北冷村王(1815 ~ 6544)。清朝末年,满清全有(字公夫,1834 ~ 1902)借鉴杨家太极传,并传承其子吴(出自汉姓,1870 ~ 1942)创制吴太极传。河北武清人(本名舒逊,1851 ~ 1917),师从王兰亭(本名永泰,约1829 ~ 1893),创制李体。
民国初年,河北万县(今顺平县)人孙禄堂(本名福泉,1860 ~ 1933)师从郝维桢(本名何,1849 ~ 1920),创制《集传》。20世纪50年代,陈家沟第十七世陈氏家族陈发科(字,1887 ~ 1957)在祖传拳法和机械套路的基础上,创造了陈式太极拳新架1路和2路。
历经300多年的发展,太极拳已从陈氏秘传演变为陈、杨、吴、孙、何等众多流派。
太极拳发源地温县有陈太吉传、和太吉传、太吉传雷虎、太吉传腾诺、太吉传胡灵;河北永年县集传与吴氏太极拳:北京的吴式太极拳和孙式太极拳;还有天津武清区的李太极拳。
太极始于无极,分两器。从两仪到三才,从三才到四象,演变成了八卦。根据《易经》的阴阳学说,中医的络脉理论,导引呼吸,一套符合人体结构和自然运行规律的阴阳性拳法,被古人称为“太极”。
动词 (verb的缩写)总体特征
1.概观
太极拳在攻防上风格独特,特色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刚柔并济,避实就虚,借力打力,主张凡事客观进行,与人共处,自己呆滞。“他不动,他先动”“后来者居上”,导致对方失重而失败,或者分散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反击。太极拳的这种攻防原理体现在推手和套路动作要领的训练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太极拳的攻防方法都遵循阴阳原理,主要攻防过程是“诱导复合发展”。在武术中,通过听来感知对手来势的强弱和方向,“随势而变其道”,将未来的力感应出来再发力。
太极拳的八种力量:屈(用于化解或齐心协力打击)、滑(用于利用向后的吸引力)、挤(下盘外弯)、压(下盘外弯,或反关节握)、拉(将对方力量与用力或握相结合)。其特点是:“柔中有刚,静待行动,圆中有直,小中有强,弱中有强”。
2.综合性
太极拳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是一门具有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涉及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体本身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术、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现了东方文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人生观和竞争观。
3.适应性
太极拳的动作柔和缓慢,拳式也不难学。而且姿势的高度和运动量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不同,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和体质的需要。它不是老年人和弱者的专利。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技术和技能,还是为了延年益寿和养生,无论是个人为了生活提升自己,都可以参加太极拳,并从中获得自己的需求。
4.安全性
太极拳轻松柔顺的运动特点,动作流畅,无需用力,既能消除拳击练习者原本僵硬的力量,又能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既能改变人的用力习惯和本能,又能避免用力和呼吸不当造成胸闷、紧张、气血不通的可能。
六、拳击派别
1.杨泰吉传
杨式太极拳是河北永年人杨鲁禅(本名福井,1799 ~ 1872)所创。
杨鹿蝉,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长兴的著名弟子之一,是太极拳第七代传人。杨鲁禅在北京授拳时,由于弟子多为王公贵族,生活奢侈,体弱多病,不能吃苦。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求,杨璐婵对太极拳老架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进行了改动,如跳跃、落叉、抖脚等。,变成不跳、不跌、不速、不抖、不缩的动作,使得姿势更简单,动作柔和,易于练习。它不仅适合穿长袍、扎辫子的人练习,而且有益于健身。后来,它被誉为“杨泰集传”。需要注意的是,杨的太极拳分为养生架和搏击架,练习时要注意。
传承:陈王庭-陈如心-陈大鹏-陈山治-陈王兵-陈长兴-杨璐婵。
2.吴氏太极拳
《武术太极拳》是河北永年人吴玉祥(名鹤庆,1825 ~ 1893)所创。
招宝著名太极拳学者陈清平的著名弟子之一吴玉祥,是太极拳第八代传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同乡杨鲁禅从河南温县城陈家沟回乡,吴玉祥好好看,常常拿来比较,以便知道它的轮廓。约1850,吴宇翔师从赵保和太极传。1852年,吴玉祥亲自到河南,从陈清平那里学习赵豹的《太极传小甲》40天。他尽了力,被赠送了《太极传谱》。看完之后,他意识到。回到李后,在学习赵宝太极拳架的基础上,结合《太极蒲川》的精髓,通过自己的打拳实践来学习。经过几年的研发,他创造了一种“小巧敏捷,紧凑灵巧,简单复杂,技法分明,古朴典雅,端庄洒脱”的新型拳法,后人称之为“武氏太极传”。
传承:陈王庭-陈索乐-陈茹茹-陈珏-陈召公-陈有本-陈清平-吴宇翔。
3.武泰济川
吴式太极拳是全有(字公夫,1834 ~ 1902)所创。
著名太极拳艺术家侯的弟子全有练习太极拳,太极拳以柔著称。架子是倾斜的,直立的,放松的,自然的,大小适中。推手的时候,保持安静不要动,要擅长。他根据自己的练拳感受,在杨小架太极拳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全祐之子全简(1870 ~ 1942),又名哀神,汉代姓吴,自幼在家读书。民国元年(1912),吴在北京体育研究会教授太极拳。他对家族式太极拳进行了丰富和修改,去掉了重复和跳跃动作,修改了定型,自成一家,形成了一种轻松自然、体态紧凑、缓慢连续、不竖不跳、长于柔、风格独特的新型拳法,被称为“武太极拳”。
传承:陈王庭-陈如心-陈大鹏-陈山治-陈王兵-陈长兴-杨鹿晗-杨半厚-全有-吴全健。
4.孙泰吉传
孙式太极拳是万县(今河北省顺平县)人孙禄堂(名福泉,1860~1933)所创。
清末民初享誉海内外的武术家孙禄堂,被誉为现代武林第一手武术家。1912年,孙鲁堂认识了太极拳著名武术家郝维桢。郝维桢把他从太极拳中学到的东西传播给了孙鲁堂。1918年,孙鲁堂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合二为一,革故鼎新,开创了太极拳小而轻、灵活缓、变换轻、动作方向多样、步法进退、操作开合相衔接的新套路。被称为“孙式”。
传承:陈王庭-陈索乐-陈茹茹-陈珏-陈召公-陈有本-陈清平-吴宇翔-李一社-郝维桢-孙绿堂。
5.和谐太极拳
和谐太极传由文县赵堡镇人和兆元(1810~1890)创作。
何兆元,招宝太极拳宗师陈清平的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而赵玉安在原有拳架的基础上,对拳架中的技法、姿势、步法、身法进行了修改,大大增加了武术的实用含量,并使拳架更加自然,完全符合人体的生理结构,创造了一套全新的太极拳拳法,集拳架、推手、散手于一体,相互印证,集武术、修身、健身于一体,既保持了赵堡镇太极拳原传的传统和独特特色。
传承人:陈-陈-陈-陈-陈有本-陈清平-和。
太极拳简介2太极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露禅师从拳手陈长兴学习陈式太极拳。在学习过程中,他逐渐删除了大力、纵跳等剧烈动作,演变成速度均匀、动作柔和、运功连贯圆润、无纵跳的拳法。后来他的儿子和孙子杨修订定型了这一款式,一直在国内外广为流传,被誉为“养生之神”。
杨式太极拳是一项集武术、健身、艺术于一体的美丽运动。它使人在优美的运动中得到健身,并在不知不觉中积累独特的内功,发挥出神奇的战斗力。
纯洁的心灵,美丽的心灵。杨式太极拳提倡“尊诚”。敬者,心也。心直则心正,心平则灵顺。它无意逞强无情,也无意矫揉造作。锻炼者自然而然地逐渐沉浸在一种自我美的状态中,这种状态是纯洁的、诚实的、自我满足的,培养的是气质和文明的心灵。
拳头整齐,形象优美。杨式太极拳架阔,体整齐,心、息、身协调运动,方法清晰,结构严谨,动作自如,优雅端庄。看似静止,微动,却又似在动,难以察觉,就像春蚕吐丝,连绵不断。腰部像车轴,无缘无故像圆环,身心忘我,浑然天成,让锻炼者在美妙细腻的弧线螺旋运动中,放松筋骨,调理气血,强身健体,保持美丽。
众神的魅力是均匀而美丽的。杨式太极拳被外国朋友形容为“一个有深度思考的无止境的运动”。运动中的“思考”,运动中的“思考”,这就是“上帝是教练,他是身体。如果动作有韵,猫就会活泼、豪迈、通俗,节奏均匀。杨式太极拳是一种自持,保持中性精神,心无杂念,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慢慢的,像双手托着山,悠悠的,像小溪里洗着纱。锻炼者展现轻松,巩固内在精神,以神奇的方式行走,体验无穷魅力,给生活带来趣味,提高智力。
“阴阳德,技美;杨泰济川练形传神,传神达意,达意在心前。以心动气,以气动身,以气胀,内动而外导,外动而内动。劲由内而变,内气转,源移背,劲贯四尖,腹吐劲出,技老。刚柔互动,虚实相渗,动静相生,存与发相变,奇与正,太极无处不在。实力似有似无,影子变幻莫测,实力乍隐,看似柔弱,实则所向披靡。外国友人把这种无止境可寻,无迹可指,只看不摸的太极拳,称为太极拳。典雅高贵的杨式太极拳集形、意、神、韵于一体,是刚柔相济、藏针于棉的艺术。美丽的杨泰姬传。
太极拳品种介绍
众所周知,太极拳作为我国的国术之一,早已形成了一种内涵深厚的文化之物,也是大众最喜欢、参与人数最多的健身项目。
众所周知,太极拳作为我国的民族武术之一,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的东西,有着深厚的基础。也是大众喜欢并参与学习人数最多的健身项目。研究它的人越多,它就会越深刻,有很多大师自创了武功。太极拳发展至今,主要形成了陈、杨、吴、吴、孙五大流派。新中国成立后,还有24式、48式、88式、42式太极拳,32式、42式太极剑。太极拳的五大流派,按其渊源简单介绍如下:
一、陈太吉传:
主要由武术之乡河南陈家沟的陈长兴教授,其中以陈发科最为著名。其特点是刚柔相济,快慢结合,可分为新架、旧架、大架、小架。
二。少年太极传:
杨鲁禅向杨长兴学拳,后赴京授拳,并传给儿子杨健侯、杨健侯传给杨成福,在杨成福广为流传。其特点是拉伸均匀、轻柔、大方。
3.吴氏太极传:
武玉曾师从杨鲁禅,后又师从河南赵堡陈清平。其弟吴在河南舞阳盐店校勘王宗岳《太极传谱》,囊深入研究并加以完善。其特点是动作灵活,步法快。
四。孙氏太极拳:
孙鲁堂,一个平面,从郝维桢那里得到拳头,并加以改进。其特点是开合、起伏、小巧、走动。
5.哦太极传:
吴全健师从其父吴全有(杨鲁禅弟子),自成体系。它的特点是紧凑灵活,大小适中。
另外,太极拳根据架的大小可分为以下三种:
一、大框架:
陈的、杨的、八十八、二十四、四十二式一般用大框。大架的特点是拳头舒展大方,轻灵从容。
2.中间机架:
以吴为代表的太极拳,拳架适中,擅长柔化。
3.小框架:
以孙氏太极拳为代表,姿态小巧紧凑,步伐生动。(摘自传统健康体育:邬建卫)
太极拳的特点
太极拳流派众多,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舒展大方,刚柔相济
太极拳充分体现了“慢”字,意为慢生柔,柔中有刚,刚柔并济。正是因为太极拳的这一特点,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人都可以从事运动,特别是对于身体虚弱、患有一些慢性病的人来说,是一种较好的物理疗法。
2.连贯性和一致性,圆形和自然
整套太极拳练习,速度均匀,连续性强,看似流动连续,要求上肢动作处处弯曲,避免直行,保持各关节自然弯曲状态。实践证明,通过循环活动进行锻炼,有利于动作的圆润和自然,也体现了柔的特点。
3.内部和外部培训,协调和完整
太极拳讲究内(意念、呼吸)与外(躯干、四肢动作)的融合,用意识引导动作,即意图跟随,双手有力,身体各部分相互协调。同时配合速度和动作幅度的大小,按照吸气和呼气的要求,使呼吸和动作自然协调,使全身协调完整,身体各部分均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