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易经》(第十二卦)——负卦
十二、消极卦和消极卦是泰卦的对立,是从泰卦发展而来的。《序卦传》说:“泰者能明,事不能终明,故拒之。”消极卦之所以成为是否被制止的标志,是因为其卦序结构自下而上起作用,天地的秩序定位僵化固化,阻碍了阴阳的沟通,从而“天地互不交叉,万物不通,不交叉则世间无态”,与泰卦的兴盛形成鲜明对比。
从表面上看,消极占卜的占卜结构反映了宇宙的自然状态,不无道理。但这只是反映了现象层面的表象,并没有反映实质内涵,只是反映了阴阳之间的处理,并没有反映阴阳之间的流行。因为天地虽然在外表上看似优劣,界限分明,但实际上自然的内涵是“天地之大,即命”,两者紧密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双向互动、交流、阴阳、阴阳、教化,是一个动态的普及过程。
如果像一个消极的占卜一样,片面突出天地的秩序取向,使之僵化、独立,其结果就是“天地不遇,万物不灵”,整个宇宙将变得毫无生气,失去活力,停止普及。
就人类社会而言,为了适应等级管理的需要,需要划分阴阳,建立君臣之间的等级隶属关系。有君必有臣,必有下,两者相反。在现象层面上,自然会形成尊君尊臣、尊卑有序的秩序取向。但是,这种等级秩序并不是封闭的、孤立的和矛盾的,而必须是双向的相互的、交通的交流,才能形成一个“上下同心”的和谐整体。因此,社会组织的实质性内涵不在于阴阳的划分,而在于阴阳的结合。只有建立君臣之间的相互沟通协调机制,促进沟通顺畅,整个社会才能充满活力,正常运转。
从这个角度来看,消极卦的结构只有阴阳之分而没有阴阳结合的流行,君臣之间只有单向的控制而没有双向互动的协调。导致整个社会与德国疏离,造成“天下无邦”的乱世。这种混乱的局面,一般表现为“小人长,君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