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凡老师谈青少年的“身心合一”
高凡
?养生的根本在于养气。
?高凡
?法律是捷径,效果来自自然。教育的基础应该是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成绩是兴趣和能力的自然结果。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主要靠符合规律的正确学习方法。古人将其纳入听、说、读、写的学习习惯和行、住、坐、卧的生活习惯中。久而久之,出乎意料。
?高凡
现在很多学生初中甚至小学就近视了。这只是一方面,实际身体状况并不理想。有些孩子明显超重。如果身体的气脉顺畅,新陈代谢正常,就很少会肥胖,更不要说肥胖了。孩子骨骼强壮,气血调和,就应该是匀称的,轻松的。因此,儿童肥胖并不是一个健康的现象。如果肥胖再加上耐力差、动作笨拙、呼吸粗重,就可以断定孩子的身体状况一定有问题。
孩子的身体是最可塑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的身体有一个特点——柔软。“软”就是容易培养和调整。积极的发展是通过合理的运动锻炼身体由软到硬。“韧”就是刚柔并济,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可惜大部分孩子整天困在学习和作业里,不注意正确的姿势和合理的运动。于是,他们的身体不是从柔软到坚韧,而是从柔软到僵硬,再从刚到刚。颈椎、胸椎,甚至各种关节、肌肉组织过早停滞,甚至扭曲,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直接影响神经、大脑的功能,导致注意力、记忆力、学习能力低下。
?文弱书生真是天大的误会。当然,传统文人是弱势的,但整体来说,一般都不弱。因为他们不仅培养了学习的志向,还培养了精神,听、说、读、写,都有培养精神、锻炼自己的作用。
?我们看到古人千里迢迢赶考,跋山涉水,风雨泥泞。常常是一个人,一把伞,一肩书行李,从容来去。更好的条件是雇个书童仆人,能坐马车牛车都是奢侈。你可以想象当时的路况,交通,气候,住宿。在那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学者都可以连续几个月每天走几十英里。现在很多孩子让他在火车卧铺上坐两天就腰酸背痛。走路更像是呼吸半里,休息一里。走不了十里,就累得东倒西歪。哪个弱?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古人上大学越多,他们的健康似乎就越好。比如范仲淹,王阳明,曾国藩都可以带兵打仗。军旅生活,军书,军马,累奔驰都是家常便饭,没有一个好的身体是绝对无法忍受的。石、杜甫、李白,虽然没有带兵打仗,但他们一生都在海上度过。他们在长江南北和万里风生活不也需要人身保护吗?
?子曰:温柔,则君子。“文”是精神,“质”是物质。古人的教育本来就是身心合一。直到民国时期,高考时,体测和体育成绩都是和文化课一样的硬指标。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身心合一呢?养生的根本在于养气。所以,传统教育除了养心,每个环节都包含了养气的功能,包括听、说、读、写甚至行、住、坐、卧。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特别注重如何读书写字,甚至要求站着坐,看似繁文缛节,其实恰恰是为了达到学习健身而不伤身体的目的。
?坐着和躺着,比如坐着,在古代,人是席地而坐的。后来,大多数座位是没有靠背的硬木,有靠背的座位往往是地位的象征,而不是真正的人靠。老人或身体虚弱的人可以靠在上面,或者加一个化妆棉。古人不是做了柔软可靠的座椅吗?当然不是,这种家具包括床上用品都是为了卫生要求而设计的。现在软座软床的危害可以说是尽人皆知。
?至于礼仪,古人从小就教孩子走路,要沉稳,要直立,要端正,要鞠躬,要鞠躬,要尊重,而这些不仅仅是礼仪的形式。
?一句话:身正脉直,脉顺,代谢功能顺畅。此外,如果你站着和坐着,你的内脏器官将处于适当的位置,你身体的所有关节和肌肉组织都将能够正常伸展和运动。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让自己的呼吸保持轻松。
?综上所述,古人注重听、说、读、写的学习习惯和走、住、坐、卧的生活习惯,从教育规律出发,其中包含了心理和身体的修养,既能养心开智,又能养神强身。
?现在学习只讲成绩,只讲成绩高不高,不管方法对不对。正确的学习生活习惯不被重视,没有严格的要求,而这些才是长期熏陶,从而陶冶心灵,锻炼身体的关键因素。所谓的“素质教育”也不过如此。去掉这些,只是减少一些作业,增加一些才艺,是素质教育吗?恐怕只是一厢情愿,达不到预期效果。
?教育要以身心为基础,有效的教育当然能促进身心的发展。现在以身心为代价,几分和一张文凭被一代又一代人“创造”出来,很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