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墨、道的异同

儒家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学派。儒学作为中国固有价值体系的体现,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总的来说,尤其是先秦时期,儒家虽然是影响最大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之一,不存在像其他诸子那样的主从关系。

儒家思想的起源:

《汉书·艺文志》:“儒流,因司徒官职,助人阴阳开悟。”游走于六经之间,要讲究仁义。祖、舜、特许文、吴、等大师,都把重点放在他的文字上,把陶放在首位。"

有人认为儒者是指以宗教为生的职业,负责丧祭神灵等各种宗教仪式。“儒学是求雨之师,故演变为术士之名”(《论国故与原儒》)。

《说文解字》:儒、柔、术士。据郭沫若考证,“儒教”是一个俗名,儒教的称号不是孔子自己的称号,而是墨家对孔子的称呼。

庄子对儒家的后学评论,“忠天下,行仁义,饰礼乐,择人伦,忠上面的世界,转下面的人。必益天下”(《庄子·渔父》)。

儒家创始人:

孔子(前551-前479),字丘,,春秋时期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中国人。

《史记·孔子世家》载:“自天子为君,中国讲六艺之人,与孔子妥协。可谓最神圣!"

儒家思想的发展:

先秦时期,儒家与其他哲学家平起平坐。而且秦始皇受到重创的时候,就是所谓的“焚书坑儒”。汉朝以传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作为其文化建设的基本路线,这三代中原文化就是儒家六经。孔子以继承中华民族文化而闻名,所以儒家思想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儒家之所以幸运,是因为它遵循儒家经典而尊崇儒家,这也是原因之一。孔子死了,“儒分八家”(韩非子),其中主要有两派,一派是孟子的一线说教,一派是荀子的二线说教,这就是先秦儒家...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经学就是官方的经学。《汉书·艺文志》记载:“汉武帝末年,鲁* * *王怀孔府欲广其宫。”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几十篇,《礼记》《论语》《孝经》,都是古字。“从此以后,现代经学和古代经学就有了区分。中国古典经典学者提供了一个诠释学的经典模式,即“我注六经”,用考据训诂和名物考证的方法来解释文本的意义。这种注重学术问题,忽视政治生活的考据,在乾嘉时代非常盛行。经学家还提供了一个诠释学的经典模式,即“六经注我”。借助经典阐释时代精神或发挥自己的新见解,朱成的理学、王陆的心学,都是沿着这条道路往下数的。之后,国学大师郑玄以研究中国古代经典为主,接受中国现代经典,结束了长达200年的中国现代经典之争,“郑雪”得以延续。汉代除了经学,魏晋南北朝还有“南学”和“北学”。唐代也有“南学”与“北学”一炉的学说,是汉唐时期的经学...

到了北宋,为了应对佛道的挑战,儒生抛弃了汉唐儒学注重学术问题而非政治生活的形式。以直白的形式阐述经典中的义,探讨人性、人心、天命、气等形而上的哲学命题。这就是“理学”。但理学还包括理学和明清理学,所以又称为“宋明理学”。派别众多,如周敦颐的“联学”、邵雍的“象数”、二程的“洛学”、张载的“管雪”、朱的“”、的“薛鑫”。

到了五四时期,虽然儒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现代新儒家已经萌芽。在“打倒孔子店铺”的呼声中,在儒学遭遇空前挫折的背景下,梁漱溟挺身而出,为孔子辩护,揭开了儒学复兴的大旗,成为理学的先驱。

广义的新儒家有:第一期的梁漱溟、熊十力、贺麟、、钱穆、冯友兰,第二期的牟宗三、许、唐君毅、方东美,第三期的、刘,第四期也已出现,但学界尚未定案。80年来,有很多人以此为志向。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现代新儒家成为20世纪中国三大重要思潮之一(另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另一个是自由主义的西化)。

现代新儒学有“儒家资本主义”之说,并预言在21世纪,儒学将继秦汉儒学、宋明理学之后进行创造性转化,迎来第三次辉煌发展。

儒学在近代的衰落;

儒家以传统封建社会为物质承担者,传统封建社会以儒家为精神承担者。传统社会的解体导致了孔子权威的丧失。当中国遭到西方列强的狂轰滥炸时,近代开始了反孔运动,经历了太平天国的农民革命思潮、资产阶级革命的民主思潮、达到高潮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80多年前,人们愤怒于国家的衰弱,骂乌龟哭出声来。一批深受西学影响,渴望救国强国的激进青年,主要是胡适、陈独秀,发动了五四运动,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反儒的高潮。运动员们举着“打倒孔家店”的果断手势,否定了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流。

大家知道,五四运动开展以来,最后一次被“文革”抢了。这场充满强烈政治目的的“文革”运动,使儒学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劫数。数以亿计的人(其中许多人是有文化的)在全中国的土地上高喊“打倒孔老二”,从而对孔孟儒学乃至孔孟本人造成不公。在这一点上,五四和文革之后的一切儒家学说,似乎都是恶名昭彰,不屑一顾。甚至有些人一听说是“儒家思想”、“孔孟之道”,就斥之为“腐朽的儒家思想”、“孔老二”,紧张得像拉了弓弦的箭,肆意诋毁。

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主要包括十三经。儒家经典有六种:《诗经》、《尚书》、《仪礼》、《景悦》、《周易》和《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乐记》是在秦火后丢失的。

东汉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论语》、《孝经》和* * *《七经》;

唐代增加了《李周》、《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梁传》、《尔雅》、《十二经》。

《孟子》是宋代增补的,后来《十三经注》代代相传。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础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

易、史、蜀、李、春秋合称为经。

《左传》、《杨公传》和《谷亮传》都属于《春秋经传》。

《礼记》《孝经》《论语》《孟子》都是“记载”。

《尔雅》是汉代的一部经学训诂著作。

后来的四书是指大学(一本在《礼记》),中庸(一本在《礼记》),

《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稳坐儒学第二把交椅)、、董仲舒、程颐、朱(孔子之后最博学的学者)、陆守仁、王阳明。

儒家思想的特点:

第一,把孔子当老师,当思想领袖;

二、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

第三,在思想上形成了一种仁义礼义的张力结构;

第四,从内圣到外王,通过内在身心实现对外王成就的学习;

第五,特别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并将其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原则。

向儒家学习:

如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激励自己发奋图强;学习儒家的精忠报国精神,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学习儒家“以义制利”的精神来启迪我们正确对待物质利益,学习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养我们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借鉴儒家的诚信观来培养自己的自尊自强独立人格等等。

儒家的话:

儒家思想在先秦时期受到墨家、法家、道家的严厉批判,但在秦朝和汉初遭到统治者的排斥。到了六朝,先后受到玄学和佛学的挑战,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五四反儒热潮,但一直延续至今。究其原因,是因为儒家思想根植于中国固有的价值体系,能够随时自我调整,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并且在相当程度上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体系,以至于在某种意义上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儒家思想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至今仍在海外流传。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其罕见的。”梁任公曾经指出...所以我们可以说,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诚然,儒家之外还有其他学派,儒家哲学并不是中国的全部文化;但如果把儒家思想去掉,恐怕中国文化就没多少了。”(为什么要学习儒家哲学?)任公说“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但毫无疑问,儒家思想是中国几千年文化史上的主流。“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中国文化是以儒学为主导的人生方向和形态”(从儒学的当代使命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牟宗三)。

儒学是国学的核心和学科,本来是可以省去的。但从五四开始,现代人对儒家思想产生了疏离感,有一种莫名的反感。一些极端的歪理邪说充斥了世界,迷惑了人们,逐渐在社会上形成了影响。

事实上,肯定儒学是国学的主体,不仅是基于现代新儒家和一些学者的主观感受,也有客观依据。儒学之所以是国学的主体,是由儒学的基本精神、广泛范围和历史发展客观决定的,而不是我们一厢情愿的。

所以,兴国可以说是复兴儒学。然而,儒学的复兴决不是被某些人误解的“复古”,更不用说是一种倒退。而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古代学说的态度,对其进行理性的解剖和运用。儒家思想可以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现代化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一种扬弃和新的解决方法。中国的现代化仍然需要儒家思想,因为任何一个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是因为它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其次,我们今天要实现的现代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而这个中国特色,当然少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色彩。

一般来说,儒学会复兴或者时代会想当然。但是,儒学复兴很难成为中国“唯一”的文化信仰,成为当今中国人“唯一”的精神支柱。

道家学派

道教是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流派。《汉书·艺文志》云:道者流,因史家,而录成败、存亡、福乐、古今之道,进而知须固本,清空以自持,卑弱以自持,此君亦南技也。创始人老子死后,道教继续沿着两条路线发展。一种是“无为”的政治学,盛行于战国、西汉初年的黄老学派。这一派主张“无为而治”,另一派是“顺其自然”的人生哲学,对后世影响深远。道家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道家创始人老子:

生卒年不详。据《史记》记载,孔子向弟子求礼后说老子“迷龙”,意思是老子如龙一般威严,境界深不可测。事实上,这位世界级文化名人老子是谁,早在太史公时代就成了一个谜。《史记:老费列传》记载“老子生于楚县乡曲仁里,姓李,名耳,周守仓室史也...或者说:老莱子也是楚人...或说老子是老子,或说不是,世人不知真假。老子,我是君子。”也就是说当时有三个道家老子,一个是李二(孔子之前),一个是老莱子(与孔子同时代),第三个是太史贤(孔子之后)。太史公一般认为道教的老子是李二,但近代只有胡适、张旭、马叙伦继承了这一观点。一般来说,孔子之后应该是老子的书,如梁启超、冯友兰、顾颉刚等学者。其他人折衷了前两种意见。例如,唐兰主张老聃和孔子应该同时存在。钱穆明确指出,老子应该是战国晚期。

老子思想的源流不是很清楚,缺乏古代文献,地下考古也没有发现证据。但从老子从事的工作、《道德经》和《庄子》文献来看,道的思想并非始于老子。

老子曾有《周寿藏室史》。这个收藏室相当于现代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珍宝馆的综合体。收藏室不仅收藏了武王以前的周朝和周朝的书籍、史家的记载和珍宝,还收藏了100多部各诸侯国的史书和古代遗书,以及记载各氏族起源和夏商遗民遗物的各国祭祀品。我们都知道大禹造的九鼎也在这里。在这里,老子接触到了当时和古代大量的遗书,为他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道教人物:

自从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销声匿迹后,他的后继弟子有耿桑初、观音、列玉口、杨朱等人,代表人物是庄子。

代表庄子:

大约在369- 268年前,他的生活经历就像一个谜。《史记》说:“庄子也是蒙古人,名周。”蒙古到底是楚还是宋,连太史公都不知道。《史记》也说庄子在蒙田做过漆园官。庄子和他的弟子写的《庄子》,属于人生哲学,主题是“顺其自然”。

道教经典:

老子、庄子、列子、黄、姬静、文子、田字、黄帝四经、老来子。

华夏文明始于伏羲,盛于黄帝。当时的文化是巫史文化,产生了易的思想,从中产生了阴阳术和神仙术。礼的观念最初起源于祭祀祖先、天地、鬼神。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从各自的角度对混乱的古代文化进行了突破。孔子继承了周礼并用仁的思想加以阐发,老子则阐发了道的思想。

《道德经》的主要内涵;

学术界有一种说法,认为《道德经》这本书简单而包罗万象,其学术思想很容易被误解。说到道家,有人认为是消极回避、不求上进的隐士哲学;是一种睿智自保,不与世争的人生哲学;说到巫文化,就是耍花招;还有人说老子是阴谋家的鼻祖等等。

目前《道德经》中的一些文字与出土的《道德经》有较大出入,学界仍有争议。这里只是参考大师们的观点,简单介绍一二。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有两个体系,一个是儒家,一个是道家。老子的思想都可以在《道德经》中找到。

方法

老子思想中最重要的命题是“道”。道是什么?《道德经》第25章说:“物和而生。孤独寂寞,独立不改,走来走去无险,可天地之母大家都知道他的名字,强字叫道,强名叫达。死亡是伟大的,死亡是相反的。老路很大,很大,很大,人很大。域内有四大,其中一个有人居住。”人练地,地练天,天练道,道自然发展。"

这个道是宇宙的先天本源,世间万物无论如何变化,都会回到它的起点“道”。道是无形的、物质的、原初的、独立的,天地是有形的、受道影响的。

没什么。

“世间万物皆有所生,万物皆无所生”。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是有名的、有形的,但有名的、有形的东西必然根植于无名的、无形的“道”。无是世间万物的本源。《道德经》第二章说“有无互长,难易相补,长短同相,竞同相,音声相和,前后一致”。意思是有无是相辅相成的,难不难是互为成功的。所以,既要有无形的道,也要有有形的物。

从这里用现代哲学来分析,可以看出老子看到了事物发展中的矛盾以及矛盾事物两个方面的相互转化,从而通过否定达到肯定。

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做。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说,“学而不精,道而不精,以致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凡事模仿别人,每天多做事,凡事遵循道,每天少做事,最终达到无为。

老子通过否定实现了肯定。在老子看来,道是自然的,所以自然应该是无为,人应该以道为榜样。让万物自行发展变化,无为就会变得无所不包。

《道德经》里有很多观点。比如老子从宇宙的客观规律出发,引发了“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中气和谐”(第四十二章)这是宇宙创造和演化的基本图式。一个是混沌,一个是阴阳。道家把社会、人、万物看作阴阳互补的结构,与易的原理相当接近,开始涉及人体。后来的中医、养生、道教都以老子的思想为大师。

墨家学派

尚贤和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纲领。墨家和儒家也被称为“杰出之学”。以下是墨家的概念。

伦理学:提出“兼爱”,认为爱情不应分亲疏、优劣、等级。他认为世界之所以混乱是因为人们不相爱。

政治观:崇尚“尚贤”“尚同”,主张选拔人才,消灭阶级意识形态,统治世界,主张“不攻自破”,反对一切侵略战争。

经济观:反对奢靡生活,提倡节俭,提出了“省钱”、“节葬”、“不乐”的思想。

宇宙论:提出“命运”,认为命运不能支配人的贫富,强调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改变。为了求福避祸,他还提倡“敬天”、“治鬼”。

墨家强调勤俭节约,“兼爱”比“仁”更难遵循,而且由于记载较少,以后也不会有太大发展。

代表:

墨子

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思想家、学者,墨家创始人。姓莫名斋,生卒约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他是鲁人,他说他是宋人。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仆”,人称“布衣之人”、“贱人”。

他曾是宋朝的医生,自诩“上层无事,下层无耕难”,是一个同情“工农业之人”的文人。师从石角后,传承清殿之法;又学儒家,学孔子之术,赞尧,顺大禹,诗、书、春秋皆知。由于对儒家礼乐不满,他弃周道而用夏征。

崇尚不攻、尚贤、尚同、节俭、节俭、不乐、志、鬼、命,以兼爱为核心。他是“以绳墨自正,以备天下之急。”墨子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收了很多学生,追随了几百个弟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墨家。墨子说“王公”,教“一人行”,几乎是“从人言”。所到之处,东至齐国,西至郑、魏,南至楚、越。

墨子学识渊博,工艺精湛,制作精良。他曾经做过一个三天三夜飞不起来的“木风筝”。他还擅长守城,后来学会了把经验总结为守城二十一条。他在明辩理论上也有所建树,成为战国时期明辩思潮的鼻祖之一。墨子的事迹见于《荀子》、《韩非子》、《庄子》、《鲁春秋》、《淮南子》等书,而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子这一后墨家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