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与健康课厌学原因分析
1概念的定义
厌学是学生因对学习本身缺乏兴趣而感到厌恶、反感甚至痛苦的心理现象。是学习主体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对已接受知识的一种排斥,从而导致学习行为的懒惰[3]。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的理解有偏差,情绪化地消极对待学习,主动远离学习[4]。
2原因分析
2.1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是农业社会的文化,是君主专制和封建宗法制度的文化产物。以农为主,农业是生存之本。在浓厚的重农思想下,国民性主要表现为保守与排外、节俭与忍耐、愚昧与骄傲、偏好安定与安逸。在伦理辅佐政治、人民治理国家、君主专制与宗教制度高度结合的体制下,国民性主要表现为中庸、隐忍、谦虚、清静无为、四肢单薄、精神沉重。中国古代的体育形式大多不崇尚竞技,注重修身养性,形成了自娱性很强的体育文化形式,并影响至今。与此同时,对体育活动价值的冷漠态度也应运而生。传统文化心态体现在体育上,就是追求娱乐而非输赢;注意身体,不要冒险。
2.2社会现状
国民性映射到具体操作层面,表现为“重德轻体,重文轻武”。“重德轻身,重文轻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突出的社会观念。这种观念被历代统治者有意强化,成为人们行为和价值取向的依据和准则[5]。“重德轻体”重视勤俭浪费精力,通过管理不善、尊读自省来提升内在修养。“重文轻武”导致人们在思想上对体育的轻视和排斥。在知识经济时代,脑力劳动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半自动和智能机器的广泛使用,物质生产极其丰富,休闲娱乐手段众多,运动不足成为人类的通病。运动是挣钱多于生活的产物。对比体育的各个领域,不难发现,学校体育和职业联赛体育是社会机制首先关注并持续帮助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整个社会在维持温饱的同时仍有余力发展的领域。两者都是社会休闲的产物,而社区体育是人们从繁重的生活工作中解放出来,拥有个人休闲时间的产物。观念决定人的行为,关注帮助和休闲解放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古以来,体育运动从未得到广泛的支持和开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体育产业是现代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础。目前社会上还没有一种被广泛认可的体育文化。体育文化的贫困导致了体育精神的荒芜和体育行为的盲目与缺失。传统体育文化和现代体育文化的双重作用,在没有行政辅助的情况下,使得休闲体育很容易被边缘化,并没有像西方那样成为生活的“必需品”。
2.3教学困境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理念、模式、内容和设置已不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人们已经认识到,职业教育教学论是一种专业教学论,而不是学科教学论。受学科教学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现有的课程教学仍然是孤立和分散的,滞后的专业教学标准未能及时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及其配套教材体系,导致“重技能轻身体、重技术轻基础”的片面现象,未能在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之间取得平衡。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虽然在国家制定的大纲或课程标准中,对新课程的定义,包括对课程和任务的描述,增加了健康教育的内涵,但由于对新课程的教育模式缺乏认真的研究,新课程形同虚设,特别是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学生的生源基础差异很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教师也因为复杂而无法摆脱原有体育课教学的基本框架。
2.4主客体矛盾
对比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参与者,不难发现中职学生的身体心态仍处于发展完善阶段,身体发育具有一定的不平衡性和不稳定性,主要表现为动作协调能力的暂时下降和动作缓慢的现象[6]。心理上,中职生这个阶段不稳定,意志力上经不起失败的考验,上课疲劳耐受力差[7]。受社会就业观念的影响,学生认为体育学习与就业无关,导致体育学习兴趣不高。另一方面,很容易得出以下结论:受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影响,体育教师不自觉地套用普通班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严密,教师讲解多,学生练习少,要求动作准确,忽视学生活动的大内容。中职生认知水平有限,一些技术动作的原理根本无法接受[8]。但是,和认知知识的高级理解一样,操作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也应该是进化的,从粗框架的泛化到精细的分化再到熟练的自动化才是这个过程的本质。不强调技术的规范性和完整性,并不意味着弱化技术的传递性,中职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应该坚守这一本质。
3模式结构
指导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对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从2000版和2009版《大纲》在中职学校名称的变化中不难发现,教育部门已经意识到《大纲》在中职学校具体课程的操作和实施上过于死板和僵化。
3.1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是选择一种新的课程模式,使其能够提供最大限度的教育帮助,以满足企业和行业在一般和特殊层面的就业标准和要求。总的来说,是指它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课,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健康观,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文化素养方面的作用;特殊意味着它为专业学习和技能发展奠定基础,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并促进可持续学习。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以综合模式开展。在课程设置上,不强调学科本身的内在体系和逻辑顺序,将学科课程改为“体验健康的身体活动和精神”的体验课程和“服务科学”、“服务生活”的回归课程;在课程设计上,围绕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提炼课程在培养和发展岗位职业能力方面的独特内容、方法和手段;在课程内容上,我们并没有过分强调技术的规范性和完整性。针对未来不同专业对学生体育素养的特殊需求,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在体育教学中体现健康教育的部分内容。在课程实施中,要在改革课堂教学体系的基础上,保留那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程序和步骤,忠实地适应和创新,使“课程实施”向民主、开放的方向发展;在课程评价中,定量的知识技能评价与定性的显性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行业企业评价相结合[9]。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10】,结合学生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特点和职业对身体素质的特殊需求,按照主要身体姿势(坐、站、走、跑、跳、爬等。)、操作动作(速度、准确度、幅度、结构等。)和在各专业岗位工作时的经营活动性质(静态和动态)。根据各专业经营活动的性质,将财贸、文化艺术、司法服务、公共管理、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医疗卫生、休闲保健等专业划分为静态固定资本专业;旅游服务、学前教育、文化艺术(表演)、农林牧渔、资源环境、能源化工、水木水利、加工制造、纺织食品、交通运输等专业列为流动变姿专业。静态固本专业的岗位工作多为静态锻炼,对体力和耐力要求较高,坐在办公桌前或长时间站立容易造成慢性骨骼肌劳损;移动换姿专业的岗位工作多属于动态运动,需要较高的速度耐力和绝对力量,劳动强度大,四肢部分肌肉容易僵直。对于静力资本专业的学生,加强颈肩腰腹相对力量、静态耐力、协调灵敏度;对于移动姿态变化专业,重点加强上下肢的绝对力量和综合体能。在实践中,体育教师应在已有大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核心体能需求,筛选必考基础模块中的项目内容,区分各专业的考核标准,并积极将选项拓展模块A中针对学生兴趣和身体状况设置的内容引导到拓展模块b中对体能和技能有特殊要求的限制内容,以实现从健身、娱乐、保健向职业发展的转变。
3.2教学目前中职体育主要采用班级授课制,按照固定的课表、学生人数和大致相近的年龄层次进行课堂教学。这是在缺乏硬件设施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权宜之计。这种统一同步的教学组织极大地制约了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体育教学中,身体直接参与活动。为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动态教育特征,应根据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和适用标准以及不同教学内容和阶段的适用范围,选择有利于加强师生合作和学生多向交流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方法。结合动态教学的两种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即“选课制”和“集中分散制”,既考虑了学生体质健康和体力差异的基本特点,又结合了职业发展对体育素养的特殊需求。以专业系各年级为单位,根据不同专业特点的需求,选择适合发展岗位专项身体素质的项目,将上述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鉴于选择性集中教学和分散实践的动态特征,基于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和选择性教材内容的不同,高技能组合项目教学应从“提示同步学习”向“合作同步学习”转变,即从“讲解-示范-实践”向“讨论-点评-提高”转变;对于集中合作、同伴合作或对抗性项目的教学,应采用“合作小组学习”的教学模式,即“合理小组-小组活动-评价(竞赛)”;对于娱乐游戏的教学,应采用“陶冶性小组学习”的教学模式,即“创设情境——参与活动——情感体验”[12]。当然,模式只是一种手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以上根据项目特点分类的教学模式在具体使用中可以借鉴。“实践训练”教学法(practice practice)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直观感知”教学法(演示和观察)和“语言表达”教学法(讲座和讨论)来发展思维能力。随着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确立,由强调“教的方法”向“学的方法”转变,以提高学生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的应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如果把方法看作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那么为实现课程目标而安排的教学内容就是决定方法个性特征的基础。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处理好精讲多练、多直观少抽象、多启发少灌输、多合作少指挥、多探索少填鸭式的关系。
3.3评估的基础是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以往中职学校体育课的评价也是沿袭一般的教育惯例,只注重生物效应而忽略其他,以评促教,使得教育导向出现偏差。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仅要定量评价《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标准水平和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更多地采取促进身心健康、社会适应和提高职业素质的定性和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潜力。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应以教学水平能否不断提高和改善为标准,而不是片面追求课堂形式的标准化,重视教学实施和创新的有效性;纲要中规定《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在评价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标准中的评价指标只涉及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和运动能力,没有列出一般健康状况的指标。应教会学生简单检查和评估与职业病有关的各种健康指标。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不仅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还包括专业岗位和行业单位的评价。
4结论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往的研究多从客观学生差异、场地设施单一、主观教学改革滞后、学科至上等方面入手,较少探究厌学现象的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和教学理念。本文试图从以上三个方面揭示中职生体育厌学的本质,并总结出基于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的中职体育与健康综合课程模式的主要框架。为了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整合专业教学要素和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促进学生职业特色和职业能力的形成,本文提供了解决方案。
参考资料:
[1][2]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陈玲。职业学校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以甘肃煤炭工业学校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05(7)。
[4]崔永华。厌学[EB/OL]..
[5]杨·。论重文轻武的社会观念——以体育为视角[J]。肇庆学院学报,2008,29 (2): 76 ~ 78。
[6]韩,康东宁。论体育教学中体育兴趣的培养[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4): 78 ~ 80。
[7]石慧娟。浅析中职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2,2 (36): 44 ~ 45。
[8]陈凤鸣。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厌学现象分析及对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6 (2): 14 ~ 15。
[9][12]郑厚成。体育与健康教学参考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修订)》的通知[Z].2010.03.08
郑。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专业因材施教的探索[J].体育,2014 (4): 31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