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保健基地涉及的土地利用问题及主要建设内容

森林保健是指促进公众健康和预防疾病,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环境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环境因子的保健功能,帮助人们放松身心,调节身体机能,促进(保持)身心健康的活动。

森林养生保健基地是指具有优质森林、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结合当地养生保健资源,开展休闲、健身、保健、养老、疗养、认知、体验,并能提供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的环境空间、配套设施和相应服务体系的养生保健综合体。

n森林保健基地涉及的土地利用问题

目前,国家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支持和保障退耕还林等工程的用地供应。文化和旅游部等17部门出台《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支持结合乡村山地资源和森林资源发展森林旅游和休闲旅游,并在《加强土地保障》中明确规定,各地要将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年度利用计划统筹安排。在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和相关规划要求的前提下,鼓励盘活农村闲置建设用地资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在充分保护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的前提下,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租赁、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按照规划要求和用地标准改造建设森林复耕等服务接待和活动场所。《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确定为工业、商业和其他经营性用地并依法登记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以通过出让或者租赁的方式交给单位或者个人使用。2020年实施的新《土地管理法》规定,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按照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的权利和责任平等进入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进一步促进建设用地需求支持退耕还林等产业。

2021 11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意见》中规定,集中连片生态修复达到一定规模和预期目标的生态保护与修复主体,允许依法依规取得一定份额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不超过修复面积3%的,可以从事旅游、游憩和修复。同时,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所提高的条件下,允许进行空间转换和位置调整。新增耕地也可用于占补平衡,剩余建设用地也可用于增减挂钩。

对确需使用林地的退耕还林工程,要按照《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批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办理使用林地审批手续。鼓励退耕还林工程利用林区、林场、村庄等现有建设用地和闲置土地建设相关配套服务设施。

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三十六条,国家保护林地,严格控制林地转为非林地,控制占用林地总量,确保林地数量不减少。各类建设项目占用林地不得超过本行政区域占用林地总量控制指标。第三十七条:矿产勘查、采矿和其他各类工程建设不得占用或者少占用林地;确需占用林地的,应当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并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规定,严格限制林地转为建设用地。林地必须用于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不得擅自改变;勘查、开采矿藏和各项建设工程不得占用或者少占用林地,必须占用或者征用林地的,应当依法办理审批手续。国家每五年编制或修订一次征占用林地总量,并将总量指标按年度分解到省(区、市)。《占用征用林地定额管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定额总量控制5年,允许跨年度调整。年度定额节余,经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可以结转使用;年度配额不足的,允许提前使用下一年度配额。提前使用的配额数量不得超过本年度配额的20%。其中,10%以内的,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并报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备案;10%以上的,报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批准。结转或者提前使用的配额,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在下一年度的配额中增加或者减少。

建设用地占用林地定额将按照控制占用林地总量和各类建设项目占用林地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定量测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政策导向与总体需求相结合,科学测算与数据支撑相结合。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林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林地保护和利用规划,结合林地利用的实际情况等。通过分析该地区每年的林地定额使用量和社会、经济、土地管理、林地利用的历史和预期数据,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结合定性分析,科学预测林地需求和供给,进而确定林地定额占用推荐指标。在林地供给和林地需求测算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林地资源状况、近年建设项目林地使用审核情况和林地利用水平,统筹考虑、综合平衡,合理确定本地区林地占用定额推荐指标,形成建设项目林地定额计划。

《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批管理办法》第三条:建设项目应当不占或者少占林地,必须使用林地的,应当符合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合理、节约、集约利用林地。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实行总量控制和限额管理。建设项目限制使用生态重要和脆弱地区的林地,限制使用天然林和单位面积蓄积量高的林地,限制商业性建设项目使用林地。第四条建设项目占用或者临时占用林地,应当遵守林地分类管理的规定: (一)各类建设项目不得使用一级保护林地。(二)国务院批准同意的建设项目,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批准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民生建设项目,可以使用二级及以下保护林地。(三)国防和外交建设项目,可以使用二级及以下保护林地。(四)县(市、区)和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批准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民生建设项目,可以使用ⅱ级及以下保护林地。(五)符合相关旅游规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勘查项目、大中型矿山、生态旅游开发项目,可以使用二级及以下保护林地。其他符合规划的工业、矿山、仓储建设项目和经营性项目,可以使用三级及以下保护林地。(六)符合城市规划的建设项目和符合乡村规划的建设项目可以使用二级及以下保护林地。(七)符合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其他建设项目,可以使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的二级及以下保护林地。(八)公路、铁路、通信、电力、油气管道等线性工程和水利水电、航道工程等建设项目配套的采石(砂)场、取土场使用林地,按照主体建设项目使用林地范围执行,但不得使用二级保护林地。其中,在国务院确定的国有重点林区,不得使用三级以上保护林地中的林地。(九)上述建设项目以外的其他建设项目可以使用四级保护林地。本条第一款第二项、第三项、第七项以外的建设项目应当使用林地,不得使用国家一级公益林林地。国家林业局根据特殊情况对具体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表:林地保护等级及保护管理措施

比如修建临时建筑,临时占地不得超过两年,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筑。涉及的法律规定如下:《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十七条:需要临时占用林地的,应当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批准。临时占用林地的期限不得超过两年,不得在临时占用的林地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占用期满后,用地单位必须恢复林业生产条件。《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改变林地用途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并处非法改变林地面积每平方米10元罚款30元。临时占用林地,逾期不归还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比如建民宿,属于改变林地用途,必须经过正规的审核程序。涉及的法律规定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十八条:勘查、开采矿藏和各项建设工程,不得占用或者少占用林地;需要占用、征用林地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批准,依照土地管理法律、行政法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用地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

n森林健康基地的主要建设内容

2020年6月5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民政部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公布了第一批国家森林退耕基地名单,其中国家森林退耕基地建设应具备以下基础设施:

(1)森林步道、休闲观光平台等。

(2)中医养生设施,如中医养生场所、禅修、温泉药浴、药膳、康复理疗场所等。;

(3)自然教育体验设施,如科普场馆、自然体验场所等,有森林解说标志和引导设施;

(4)体育体验设施,如运动、健身、登山、森林马拉松、攀岩、滑索、跳伞、蹦极、漂流、滑雪、冰雪运动等。

(5)休闲度假体验设施,如自驾营地、房车营地、度假民宿小木屋等。

(6)住宿设施,如杨康酒店和其他休闲度假基础设施;

(7)交通设施:基地对外连接公路至少为三级标准,距离最近的机场、火车站、客运站或码头等交通枢纽车程不超过3小时,可乘车到达。

同时,当地相关部门细化了森林健康基地建设内容。以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贵州省林业标准化委员会发布的《森林恢复基地建设规范》为例,规范中明确划分了森林恢复基地中恢复服务设施的类型:

?住宿设施:招待所、森林木屋、休息亭、露营地、森林酒店、生态别墅、户外休息场所等。

?餐饮设施:绿色餐厅、休闲餐厅、餐饮服务点等。

?购物设施:杨康有机绿色产品销售点、工艺纪念品销售点、森林特产销售点等。

?管理服务设施:接待中心、停车场、生态厕所、垃圾站、管理室、员工宿舍等。

?休闲健身设施:森林浴场、冥想空间、休闲步道、休闲服务站、休闲椅、健身俱乐部、百草园、日光浴场、北欧徒步道、自行车道、攀岩等。

?休闲娱乐设施:森林多功能活动平台、观景台、休闲健身活动中心、儿童游乐设施等。

?科普教育设施:森林体验馆、森林教室、宣教中心、森林博物馆、植物标本馆、图书馆、自然观察步道、动物观察台、参观路、登山路、森林作业体验场等。

?医疗设施:医疗保健中心、疗养院、急救中心、康复中心等。

?安全设施:围栏、护坡、监控摄像头、火灾报警、安全警示等。

森林健康基地案例

案例01-四川省洪雅县

洪雅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背靠峨眉山,被瓦屋山环绕。属于成都平原经济区,是天府新区的重要节点。县城最高海拔3090米,最低海拔417米。河流330条,素有“七山二水一田”之称。面积1896平方公里,总人口35万。具有温度适宜、高度适宜、纬度适中、绿化程度高、清洁度好、负氧含量强、精量足、产量高的天然“八度优势”,被誉为“绿海明珠”、“天府花园”。近年来,洪雅县以发展优质康养设施为重点,着力打造“体验业态、抗衰老业态、度假业态”三大森林康养业态,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森林健康体验的业态:玉屏山森林健康体验主要示范基地是政府引导、公司出图、企业合作的PPP模式。围绕“森林疗养、养生度假、自驾游、户外运动”四大方向,建设了滑翔伞、彩虹滑道、玻璃栈道、山地全地形车等动态项目体验区,开发了森林太极、佛寺、茶道等静态项目体验区,设置了自然学校、森林博物馆、生态文明宣教基地等综合项目体验区,建设了高度配套的健康管理中心,推出了森林康复“三天两夜”。森林修复基地年接待体验3000人次,年均收入18万元。推动国有林场职工转型就业,从传统的“护林员”向“保健师”转变,从传统的旅游景点向森林保健示范点转变。

森林养生抗衰业态:是七里坪主要的森林养生抗衰示范基地。打造“医、养、行、住、文、农、林”为一体的综合康复项目。与美国巴克抗衰老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等知名医疗机构合作,研发生物细胞治疗产品,推出生物抗衰老服务。围绕人体“5S”概念,推出了3~180天的差异化森林健康抗衰老度假套餐。建设温泉养生馆、森林养生禅修、健康管理中心、半山养生小镇、名贵中药材苗圃等项目。年接待游客超过654.38+0万人次,贡献税收超过5亿元,带动就业超过9000人。度假村所在村人均纯收入从2008年的2000元增加到3.3万元,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的示范之一。

森林休闲度假形式:邀请瑞士Steiner设计公司对瓦屋山片区和柳江古镇片区进行整体规划,将瓦屋山定位为“瓦屋山。中瑞国际山地度假旅游示范区”,重点建设森林休闲度假示范基地。利用瓦屋山森林公园“世界杜鹃花王国”、“中国鸽子花之乡”、“野生熊猫之乡”的声誉,为青少年打造科普度假套餐;依托特色民宿、星级森林家园、森林小镇等。为工作场所创建假日套餐;依托避暑避霾、保健食品、药膳特色,形成中老年人健康度假套餐。三年来,瓦屋山景区累计实现收入40多亿元,直接带动600多户居民实现充分就业。成功构建“宜居县城-绿色小镇-美丽乡村”生态空间新格局,瓦屋山镇被评为中国最美森林小镇。

案例02-浙江省磐安县

磐安县位于浙江省中部,是首批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县、国家森林旅游示范县和浙江省森林休闲养生建设试点县。全境119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80.95%。自2015年试点以来,以“走进森林氧吧,领略森林美景,品尝森林美食,沐浴森林文化”为主线,大力发展森林休闲养生产业,2018年接待游客135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2亿元。

打造特色森林小镇:重点建设江南医药小镇、古茶园文化小镇、尖山森林旅游休闲小镇和南空李珏森林旅游休闲养生小镇,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特色森林小镇网络。凌江源森林公园作为小镇创建的重要载体,于2018建成高空玻璃桥,成为“网络名人中的打卡地”。2019年,天空玻璃走廊的开发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爆款”。

建设丰富多彩的森林景观:以“五谷丰登”为主题,重点建设樱花谷、杜鹃花谷、玫瑰谷、牡丹谷、银杏谷。目前,百里樱花长廊、万亩野生杜鹃花、千种欧洲玫瑰、十万株本地牡丹、千亩连片银杏已成为磐安最佳森林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

经典森林古道建设:以现存的52条古道为基础,委托浙江农林大学编制《磐安县森林古道保护与利用规划》,以“两圈十线”为功能布局,重点打造森林古道集群圈、一圈一线国家级登山步道和十条经典森林古道,充分保护和拓展森林古道的资源特色和价值功能。

打造聚集型森林家族:重点打造乌市家族、上海家族、灵江源家族、白云山家族、年香家族等森林家族聚集区,推出“磐安山居* * *享农家乐”品牌。现在有691农家乐,1农家乐,1从业人员。

“森林医学”一体化发展:“森林浴”与浙江医院的合作研究证明,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有明显的养生作用,有利于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多次体验效果更佳。

根瘤

在我国森林资源丰富、中央号召建设大健康产业体系的背景下,全国各地广泛开展森林健康基地建设,目标是到2022年建成300个国家级森林健康基地,到2035年建成1200个,不断满足后疫情时代人民对美好健康生活的需求。但是,目前我国森林保健基地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涉及的诸多问题仍需不断探索。上述土地利用问题是发展森林保健基地需要解决的重要部分。虽然目前国家对建设项目使用林地有严格控制,但近年来频繁有政策积极支持退耕还林等项目用地供应,也印证了国家对退耕还林基地建设的重视。因此,综合考虑社会效益、政策环境、健康医疗产业发展、林业转型等因素,发展森林健康医疗正当其时。

时间表

国家退耕还林基地名单(第一批)

以县为基础的国家森林恢复基地

以经营实体为单位的国家森林健康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