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长期以来偏向于碳水化合物饮食,为什么不普遍增加体重?
碳水化合物是为人体提供热能的三种主要营养素中最便宜的。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为两类:能被吸收利用的有效碳水化合物,如单糖、二糖、多糖和人不能消化的无效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的主要食物来源是:
糖和谷物(如大米、小麦、玉米、大麦、燕麦、高粱等。)
水果(如甘蔗、甜瓜、香蕉、葡萄等。)
干果、干豆、块根类蔬菜(如胡萝卜、土豆等。)
首先,碳水化合物会分解成糖原,储存在我们的肌肉和肝脏中。
所以肝糖原和肌糖原都是等着我们活动消耗的。
因为当我们进行日常活动,或者运动训练,甚至是抖腿的时候,我们会分解体内储存的糖原作为燃料来提供能量。
所以我们平时摄入的碳水化合物中,很大一部分会转化成糖原,来填补已经消耗掉的糖原。
正常情况下,但是我们的身体消耗了过多的糖原,糖原的“仓库管理”就会告诉大脑:“我这里够了,请把碳水化合物存到别的地方”,然后多余的碳水化合物就会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
但是,要把碳水化合物转化成脂肪,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容易。
因为我们摄入的碳水化合物作为糖原的补充来源是优先的,比如当我们摄入100g的糖原时,我们摄入的碳水化合物会优先分解成100g的糖来填补我们摄入的100g的糖原,所以我们不用担心我们摄入的碳水会马上变成脂肪,让我们变胖。
重点:食物不会直接转化为脂肪。
从我们吃的食物中提取的营养物质会优先满足我们身体的需要,多余的营养物质只有在我们身体没有需要的时候才会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比如我们把脂肪当煤,把碳水化合物当柴火,那么只有把柴火烧了才能烧煤。万一柴火一直没烧完怎么办,我们就把多余的柴火变成煤。
即使我们确实摄入了大量碳水化合物,从能量补充到大量氧化再到糖原储存,这个转化过程也会浪费一部分碳水化合物作为转化代价。
糖原很喜欢碳水化合物,所以会氧化更多的碳水化合物,储存一段时间,这样就不容易变胖了。
所以一般情况下,如果偶尔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就不容易长胖。你的体重只会因为糖原储存的增加而增加,不会变成脂肪,不是胖,只会给减肥和健康带来好处。
第三,为什么过去的人大量吃碳水却不胖?
这就要从老一辈人吃的食物说起了。上世纪90年代,老一辈人买东西基本都是需要固定金额的票。他们吃的碳水化合物基本都是粗粮拌的,虽然会有白面,但还是比较少的,也不是精细加工的食品。
就我们而言,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并不是我们发胖的主要原因,而有碳水化合物的菜主要是高油高盐。
比如100g大米的热量是116卡路里,不算高,但是一份250g的腊肉饭热量基本在900卡路里左右,简直高得离谱。
包括我们吃的一些炒饭和炒面,都是高油高盐的碳水化合物,所以我们摄入的热量会很高,但是我们长胖之后,会认为是因为吃了太多碳水化合物才长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