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淮药的历史演变

怀四药是指产于古怀清州(今河南焦作温县、沁阳、武陟、孟州)的山药、牛膝、地黄、菊花四种中药材。中国最早的药物学经典《神农本草经》将“淮川”出产的山药(怀山药)、地黄、牛膝、菊花列为上品。后来历代医学名家从外到内进一步发现了四淮药物优良的原始性,去粗存精。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出一方草。地域特产“四怀药”:怀山药、地黄、野菊花、牛膝,成为千百年来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瑰宝。

古怀清宫四大怀药的历史演绎了近3000年。相传古代炎帝神农病重。为了治好他,他带领文武百官,妻子和家人,在民间广泛游历。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早晨,神农一行来到淮川,看到绿叶鲜花的美景和灵山(今神农山)的美景时,感叹:“真是神仙地,药山!”于是我在这里辨五谷尝百草,上坛祭天,最后弄了四种草根花蕊和水来侍奉,没几天就痊愈了。又使山、地、牛、菊四官保其值,因人而得名“山药、地黄、牛膝、菊花”。这就是后世流传的“四大淮药”的最早出处。传说很美,但焦作沁阳神农潭景区老君洼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山腰沟”、“地黄坡”、“牛膝”、“菊花坡”等古老地名。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734年,卫桓公将怀山药、地黄、牛膝、杭白菊作为贡品献给周王室,周王室使用后大为高兴,称赞为“圣物”。从此“四大怀药”成为历朝历代的贡品,清代仍有收藏。清乾隆五十四年,怀府河内县令范曾作诗称赞:“村民种药是事业,药园必满赞。盾叶薯蓣高如牛膝,地黄映菊隔岸”,最真实地描绘了古怀清州人民种植四大怀药的丰收画卷。

公元前608年,鲁用地黄向周王室进贡;后来,牛膝和菊花被列入贡品。直到清朝,“怀药”被列为朝廷贡品,每年都有征收。历代统治者在收取怀药贡品时,多以真名为指,即要留下贾庄和代多吉地黄、大郎寨山药、皇甫村菊花和小庙皇后牛膝。

明清以后,四大淮药进入鼎盛时期,逐渐形成了今天焦作市广泛种植的局面。到清朝末年,怀山药的种植面积已达900公顷,总产量近百万公斤。清朝光绪庚子年(公元1900年),仅武陟县就产黄20万斤,菊花2.3万斤,牛膝5万斤。

侵华日军侵华期间,将怀药产区的土壤运回国内研究,检测后重新配制土壤,结果以失败告终。20世纪20年代,文县许等人从山西太谷引进高产山药,在当地种植。他们不想被淮川土壤滋养。时间久了,太谷山药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性状,增加了药性,成为淮川山药的主控品种。上世纪70年代,为缓解怀药产销矛盾,国家向18省区引种地黄和怀山药。结果引种后品种退化,药性大减,只好反复引种到焦作。所以,一旦怀药离开了怀川这片沃土,其药性就会大打折扣。

四大怀药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在海外也备受推崇。《沁阳市志》(红旗出版社5月出版,1993)记载:“历代商人先后通过丝绸之路将淮药传入西亚、西欧各国。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把他带到了东南亚、中东、东非、南非。出于对怀四药疗效的尊重,外国医学家和药商称之为中国药,因为它们产于中国。公元1914年,在美国旧金山和南洋马尼拉举行的世界商品博览会上,四大传统中药作为中药参展,再次受到各国医学家和药商的推崇和赞誉。

1962年,国家从《本草纲目》记载的1892种中药材中,选出44种中药材为“中药珍品”,其中有4种中药名列其中。2004年,沁阳市大力推广“四淮药”品牌,获得国家原产地标志。

传统中医学因其治疗和养生作用,一直非常重视药材的来源和加工。所谓“物”与故土不同,这就是“生于淮南者为橘,生于淮北者为橘”的道理。怀药一旦离开淮川沃土,药性就会大打折扣。即使在焦作,所有药农都知道,种了一茬地黄的土地至少要8年才能改种,山药不改种至少要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