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历史故事--悬壶济世爱唐。

(十三)悬壶济世爱唐。

文/剑桥

全汤艾,字国仁,甘肃武威人。生于1889,卒于1965,享年76岁。他是一位长期负誉的知名老中医,在陇右口碑很好。

汤艾小时候就读于一所私立学校。15岁时,他随父亲游历,教授经典历史,学习黄绮艺术。他的父亲上中是晚清学者。其弟郭靖熟读史书,擅长医术,擅长治疗内伤和脾胃病。

汤艾出生在一个儒家家庭,从小就为医学和文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一直喜欢李逸,擅长书法和国画,他的技术堪比医术。20岁毕业于甘肃省旧政法专门学校。早年在武威中学任教,后应聘至绥远省工业厅任顾问。

1942年被吉鸿昌将军任命为绥远省警察厅医官。委员会的名称是“都统曛烟”,其中说:“清,冰洁,玉温,挂在镜子里,面对人民,流动的泉水不能停止水;谨慎,眼对嘴,手对心,夜思深;勤俭持家,惜阴片刻,磨难新新;贱,取而辞之由卑,忠而忠;明,急耀千里,豪气内敛。”这十条格言概括起来就是五个字:清、慎、勤、廉、明,以此来激励汤艾挺身而出,拯救人民,帮助生者。

汤艾的年幼子女接受了法庭训练,铭记先父“助人为乐”的遗产。所以他没有在事业上有所发展,而是在1929回到家乡武威行医。抗战前夕,柯先生与晋城(兰州)名医沈先生邀其到兰州任中医分会主任,创办医学杂志,培养杏林人才。他在博物馆任职期间,伪中央政府有意取缔中医。消息传开,群情激愤,举国哗然。汤艾听到并目睹了伪国民党政府对中医的屠杀,深感愤慨,与柯老等人一起联名上书,据理抗议。在中国中医的抗议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支持下,伪政府不得不取消了预议。

1938年,受柯先生和沈先生委托,携家带口回国筹建武威国医馆,后因当地政府和反动军阀的干涉而被迫关闭。他继承先贤,启发他人学习的志向没有实现,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以坚强的毅力在城里挂了块铜牌,以济世、教书育人、扶贫救厄、教书育人为己任。

新中国成立后,他和80岁的著名中医妇科医生刘拄着拐杖在城郊农村普及牛痘,预防天花,深受群众欢迎。

汤艾德高望重,为人正直。他对穷人和富人一视同仁,经常给贫困的病人送药。20世纪30年代,他从北京带回了许多珍贵的药品,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他把这些药品送给了穷人和厄立特里亚。他一直说:“古时候的医生每次都是自己做药,可以近亲助公。”他还告诫弟子“医生第一件事是建立产品,他的命在我手里。这跟儿戏不一样。如果涉及到利益,富人和穷人都会攻击他,导致人的生死无人理会,这不是一个好医生该做的。”

他治学严谨,诲人不倦。他教过很多人医术,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严师。虽然晚年多病,但他仍然在睡前教导子女继承家业。一生忙于诊断。一个接一个,病人忙得没时间写书。晚年写了《续医案》、《傅青主先生妇科歌》,但手稿未发表。

他一生研读中医经典,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勤于实践,诊治有方。我对同行都很谦虚,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就像他常说的“药海茫茫,各有所长。作为一名医生,既不能偏执,也不能对同行嗤之以鼻。我们应该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利用彼此的资源。多一点经验就少一点谬误。”

20世纪40年代,汤艾曾诊治过一个发高烧的孩子,用清平消食汤治疗无效。后来医生给了一剂调胃承气汤,烧退了。汤艾得知后请求站在他这边。他看完后说:“我比不上这个和那个的长处。”

全一生为继承和发扬中医,培养人才,救死扶伤而奋斗。不幸于1965因肝癌去世。他一生潜心医禅,堪称一代名医。

作者简介:张强(剑桥),男。据崆峒山,泾河旁。生在崎岖的高原,学哈尔滨。50多岁,饱经风霜。医学出身,比较喜欢诗歌。用笔墨做爱,练武。“马兰”的粉丝,有上千个台阶。运动员,健康桥梁。曾在《散文选》、《故乡》、《天妃》、《甘肃日报》、《平凉日报》、《甘肃农民日报》等发表多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