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帝内经》看养生之道:顺应自然,有适度的休养生息,才会健康。

“养生”,在古代又叫“养命”,是通过保养身体来预防疾病,延年益寿。两千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中有许多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在一定意义上是邪与正斗争的结果。正气是指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邪气是指致病因素。扶正祛邪,疾病不易发生。养生的过程也是扶正祛邪的过程。

中医特别强调季节、气候、昼夜变化、地理环境等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医认为,自然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养生和治疗要考虑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黄帝内经》强调养生要顺应四季。一年四季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不同,多发病也不同。苏文的四气调神理论认为,一年四季都会发生不同的情绪变化,需要根据四季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如“春养神”、“夏养神”、“冬养神”。一天中昼夜的变化,使人体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人的一生被要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中医认为人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惧、惊。七情与五脏的关系是:心主喜,肝主怒,脾主忧,肺主悲,肾主惊。

《黄帝内经》调养精神的方法是“静”,要求心态平和,遇事不急,不辱,知足常乐。这样气血和谐,五脏平安,不会生病。《苏文·论古代天真》说:“无所淡然,真气随之;保持精神在里面,远离疾病。是以清闲少欲为前提,心安不惧。”

中医养生也需要适当的运动,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的运动方式。现代锻炼方法包括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步行和广播体操。运动要因人而异,要根据年龄、体力、性格爱好、周围环境条件来决定。

《苏文宣明五气篇》也指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伤伤筋,谓之五痛。”它的意义在于,你不能运动,运动过度也不好。你应该劳逸结合。

《苏文·古天真论》说:“饮食要适度。”适度就是适度,包括规律的进食时间,适度的进食量,合理的搭配。

《内经》饮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是“五谷为养”。五谷指的是杂粮,五果是水果的总称,五畜是肉的总称,五菜是蔬菜的总称。中医说以五谷为主,五果五畜五菜为副食。《内经》的观点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饮食结构金字塔基本一致。

“五谷为养”的另一层含义是五谷搭配要合理,即粗粮搭配面粉和大米,符合医学上的蛋白质互补理论。中医认为食物有五味,即酸、甜、苦、辛、咸。五味入五脏,酸入肝,甘入脾,苦入心,辛入肺,咸入肾。适当补充五味,可以滋养五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