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价值2.2亿的“汉玉椅”和价值24亿的“金玉衣裳”看古玩造假黑幕。

“河南制造”是收藏家和鉴定家头疼的问题,很多专家都栽在了“河南制造”上。

近年来,民间收藏热潮使文物艺术品需求暴涨,随之而来的鉴定骗局和乱象层出不穷。本文梳理了近年来文物艺术品鉴定领域的重大骗局,以探讨目前文物鉴定的技术空白和实践瓶颈。文物鉴定在走上商业化和文物保护的双轨时,能否摆脱分裂的痼疾,尚不明朗。

2013年5月中旬,北京保利国际拍卖公司、北京中贸盛嘉两家拍卖公司先后发布公告,拍卖钱树书信手稿。在遭到钱树遗孀江洋的反对后,两家公司相继宣布退出拍卖。保利撤回的三封信中,有两封被通讯员、上海古籍出版社原社长魏同贤指控为伪造。保利表示:“相关拍品已撤回,不予回应。”

3月12日发布的《2011国际艺术品市场:艺术品交易25年观察》报告揭示,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品和古董市场,结束了美国在该领域数十年的领先地位。据《2011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举办文物艺术品拍卖779场,成交额553.53亿元。

此外,近年来民间收藏热潮使得文物艺术品需求暴涨,随之而来的鉴定骗局和乱象层出不穷。在北京琉璃厂的东、西街上,有很多店铺都挂着“文物鉴定”的字样。“只要你愿意付出,哪怕你带来的是新的,也有人可以用历史背景来包装。就算带块石头,也有人能‘指鹿为马’。其实这种明码标价的艺术鉴定证书在任何场合都没有法律效力,但出于各种目的,还是有人愿意出钱鉴定。这个市场很火,水也太深了。”

2004年9月25日,“中国青铜器第一专家”、原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远逝世。他的去世被他的密友称为“一个天才的损失,一个如此热爱文物的大师”。

早年,马承元免费为海内外藏家鉴定文物。马承元发表青铜器专著和论文80余篇。同行、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评价:“他的16《中国青铜器全集》是目前中国最好的青铜器著作。”至于马成元的死因,官方报道说是因病死亡。但台湾省《中国时报》2004年刊登《马承元自杀之谜》,披露马承元因伪造竹简传闻跳楼或自杀。

文中提到,马承远在2002年接受《华夏时报》专访时谈及这批竹简,称1994年春,香港古玩市场出现一些竹简,有些是真迹,但也有不少是赝品,几乎是真迹,大部分是中国大陆无良文物专家伪造的。那些年,港台省都买假竹简,日本书法家也买。当时,香港中文大学的汉学家饶宗颐获得了一批竹简。经鉴定,其中十枚为战国楚竹书真迹。非常关注香港战国竹简编纂的张广玉教授很快将古董市场的消息通知了上海博,并传真了一批。经过马成元和专家的研究,竹简的书写风格和墨迹颜色与战国时期出土的楚竹书一致,证明这些竹简确实是真迹,他决定立即抢救这些竹简。

上海博物馆购买竹简后,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资金对竹简进行整理。然而,2002年古竹简出专书后,“用国家资金买的竹简是假的”的消息就此起彼伏。文物鉴定之难、之乱,从上述顶级专家云集但真相渺茫的事件中可见一斑,而近年来曝光的文物鉴定造假,也屡屡击穿舆论底线。

上世纪90年代,河南洛阳金梦南石山村高水旺烧制的仿北魏陶俑工艺品,在北京古玩市场1994夏被国家机构列为“北魏珍贵文物”。

2065 438+01 9月5日,沃尔森集团董事局前主席、总裁谢根荣一审被判无期徒刑,接受二审。从此,“金线玉衣”这个令人震惊的秘密为大众所知。

金镶玉的服装原本是汉代最高规格的丧服,出现在川江时代。商人谢根荣的“金玉衣裳”是用一堆玉片做的,请来了北京中博雅文物鉴定中心鉴定委员会主任牛福忠。牛福忠还邀请了中国收藏家协会原秘书长王文祥、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伯达、北京大学宝石鉴定中心原主任杨福旭、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原副主任石树清等五位专家,在装有“金线玉衣”的玻璃柜外“看了一眼”,对这件“文物”估价24亿元。

谢根荣用这张纸解释,他骗银行放了7亿元贷款。

2012年初又一场闹剧曝光。汉代玉凳由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于2011年初以2.2亿元的价格拍出,成为当年拍卖市场上“最贵的玉”。汉代玉凳是汉代蓝黄玉龙凤纹梳妆台的组成部分。曾被拍卖公司形容为“令今人惊叹,具有极高收藏和历史价值”的一套文物。

但一年后,关于这套玉是国宝还是赝品的争论突然爆发。2012年2月23日,邳州市宝玉石行业协会会长王汝棉公开表示,这件所谓的“汉代玉凳”是2010年邳州市生产的。本来是作为高仿工艺品卖的,向阳村几个小伙子忙活了一年多。他们还要求自己给予指导,多次提出造型、纹饰、图案的设计建议,初步报价230万元。王如冕说:“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今天它成了一件无价的文物,可以拍卖。”

2012中央美院油画系首届研修班十名学生联名发表《徐悲鸿油画造假》公开信,针对2010年6月北京九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春拍以7280万元成交的《徐悲鸿油画》,指出这幅画只是他们当年研修班的作品。宋徽宗的《千字文》被怀疑造假,唐大喜拍卖的画作都是仿制品,一次次让那些破纪录的拍卖变成造假闹剧。

随着层出不穷的鉴定丑闻,文物造假的内幕也浮出水面。从制假到售假的产业链在中国已经成熟,打假手段五花八门。

2012年3月发布了一篇涉及中国文物的地下旧产业调查。本次调查分析了我国庞大的文物造假体系产业链,将文物造假分为不同类型。

陶瓷造假的重灾区是江西景德镇、河南(金梦南石山村、洛阳、蔚县深、宝丰县)、浙江龙泉、广东潮州。

青铜器造假的重灾区是以河南洛阳伊川县简言村为代表的造假村。

玉器造假的重灾区:河南(南阳镇平县石佛寺镇)、安徽(蚌埠),主要是汉代玉器造假的地方,辽宁是全国90%仿红山玉的聚集地;

字画造假的重灾区:天津鼓楼是最广泛的地区。北京潘家园、琉璃厂等地的假字画多为本地进口,而南京夫子庙、清凉山古玩市场多为本地书画家,作品造假严重。

在众多造假领域中,“河南制造”是令收藏者和专家头疼的问题,很多专家都栽在了“河南制造”上。

走进北京的古玩市场,每个销售点都有河南产的青铜器。历史给这里的人们留下了铸造青铜器的手艺。在这片土地上,铸造了青铜器时代的夏商周“九鼎帝”。20世纪末,随着收藏热的浪潮,河南出现了山寨。

河南伊川县简言村是中国著名的“青铜器之乡”,以生产高仿青铜器而闻名全国乃至世界。资料显示,该村专业加工商300余人,从业人员1880余人,年产值9000多万元。主要产品有65,438+0,000多种方壶,如东汉的马塔闫飞,东周的田字刘佳,战国的方鼎,春秋的莲花鹤等等。

此外,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还存在大量的“青铜村”和“山寨”。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做青铜器。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古董青铜器从这里流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目前,河南省许多乡镇都把生产假冒产品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河南宝丰县汝瓷研究所所长马聚奎2009年接受《北京科技报》采访时表示,一个300多户的村子,有20多家大型文物仿制厂,还有很多小作坊。他们除了模仿、临摹三彩、陶器作为工艺品出售外,还模仿、制作老“文物”作为另一种价格略高的“工艺品”公开出售,销量很好。

马聚奎介绍了当地农民制作旧器皿的过程。对于瓷器,他们会将新烧过的器皿埋在地下两三年;然后在器物上涂抹盐酸和无水乙醇,使瓷器与土壤结合更加紧密,给人一种在地下埋藏多年的沧桑感。对于青铜器,工匠们会戴上厚厚的手套,用力摩擦青铜器的边缘,用铁棒打磨青铜器的边缘,以使青铜器有使用的痕迹,最后涂上化学试剂形成腐蚀层。

此外,作为国内最大的古玩市场,北京潘家园的字画造假早已形成系统的产业链,2000年后开始盛行。当时涌现出一大批造假者和假字画,如齐白石的虾、郑板桥的竹、范曾的关公、启功的书法、欧阳钟石和刘炳森、王沂东和张晓刚的油画、郎世宁、左宗棠和鲁迅的作品等。用潘家园很多卖家的话说,“都是名家。如果你找不到他们,他们一定是刚刚卖完。”

北京大学文物研究院院长李曾提供过一组数据:2007年,全国艺术品拍卖行共售出2万件官窑瓷器。从2006年到2009年,超过65,438+000件甘龙玉玺被拍卖,但实际上,只有三件真正的甘龙玉玺流出。李解释说,之所以没人追究,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霸王条款。这一条款是拍卖行业制定的:拍卖行对拍品的真实性和瑕疵不负责。

除了造假井喷带来的鉴定困难,造假技术的“升级”也使得寻找新的文物鉴定方法迫在眉睫。

以书画临摹技术的进步为例。“现在北京有很多电脑复制打印的东西,很多博物馆的老专家都没接触过。按照传统的鉴定方法,印章、气息、符咒、描述等。都失败了。”湖南文物鉴定专家李志勇说,吴冠中的油画或水粉现在可以打印出来,有立体感。现代科技已经到了肉眼无法识别的地步。“我们过去靠摸眼睛来认识,但现在我们用鼻子闻,用耳朵听。”

此外,不同文物的鉴定难度也不同。“字画在中国市场最大,造假手段丰富,鉴定复杂。著名的画家那么多,每个画家创作的东西又那么多,各不相同,无法分类标准化。甚至无法用一个标准来看待同一个画家的东西。”甘学军告诉本报记者,瓷器鉴定比书画稍微简单一些。“玉有材质和工艺的高低指标,鉴定起来相对方便,书画更麻烦。”

现实中,文物鉴定在商业化和文物保护之间很难平衡。在巨大的利益纠葛下,假文物被鉴定为真、真文物被鉴定为假的荒唐例子频频发生,利益交融层出不穷。

2003年,故宫博物院和嘉德拍卖行同意以2200万元购买一幅有争议的书法作品《为师颂》。《出师颂》从唐代开始就有条不紊地流传,1945之后就没了人气。2003年7月,它突然出现在中国嘉德2003年春季拍卖会上,引起业内轩然大波。8月21日,时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小公开承认自己与嘉德拍卖行周末拍卖部的小杨是父子关系,舆论甚至质疑故宫博物院收购案暗箱操作。

2003年8月22日,故宫博物院举办了“颂一师”学术研讨会。当时,财政部教育科学文化司文化处处长王家新对购买价格、原因和程序做了详细说明。关于购买程序,王家新介绍,故宫博物院先向文化部、财政部、北京市文物局报备,再由专家对原作进行鉴定,判断、评估其价格。后来,国家优先购买权被用来从嘉德拍卖公司购买它。

虽然已经澄清,但《颂师》的收购风波还是让外界对文物鉴定的权威性产生了怀疑。而大量鉴宝类电视节目的诞生,更是将文物鉴定推上了风口浪尖。

2012年5月,《天下收藏》节目组拼贴了315件民间藏宝人带来的、经节目组专家组鉴定为赝品的“宝贝”,并与首都博物馆原藏对照展出。到展览的8月份,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郑尧带着30位专家和收藏家看了5场展览,得出的结论是:王刚砸的90%是真品,30%是珍品。

对于“错砸”一事,《天下收藏》制作人韩勇表示,节目专家由专业机构的专家、拍卖公司的资深员工以及高端艺术品行业的经纪人组成。“我们拿这些东西不是什么难事,鉴定结果完全由我们负责。”

虽然有解释,但由于拍卖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全民收藏热的来袭,文物鉴定不断受到商业利益的冲击,疑似已经走上了为商业背书的歧途。

2011 3月15日,CCTV 3 15晚会曝光了一个关于文物鉴定的黑幕。央视记者带着一幅从古玩市场花300元买来的齐白石画作来到北京金坤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鉴定人闫仲生断定这幅画是赝品,但在接受了1000元的鉴定费后,仍出具了“齐白石自画”字样的证明。随后,记者花200元买了一小瓶。北京聚宝斋文物鉴定中心的鉴定师刘玉新看了一下,变成了一件光绪仿品,价值2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