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的埋葬归属
在文物清理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枚刻有“妃子辛追”字样的印章,表明主人名叫辛追。此外,在一些随葬品上,还印有“后稷贾城”和“后稷贾”的字样。据史书记载,迟侯是西汉初年的侯爵,在长沙任丞相。由此基本确定该墓的年代属于西汉初年长沙丞相侯李苍及其家人的墓葬。据史书和《汉书》记载,李湘苍于汉武帝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卒于长沙。
根据对漆器、封泥、印章等的描述。,一号墓发现50岁左右的女尸,墓内发现“辛追妃子”的骨印,墓主人为李沧之妻;二号墓中发现“长沙丞相”、“侯印”、“李沧”三枚印章,表明墓主人为李沧本人。三号墓主人的遗体属于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他是李沧的儿子。三号墓* *出土随葬品1000余件,主要列表如下:竹简,610,部分出土于圈地。作品内容可分为医术(200件)和谋略(200件)* * * 38件武器,其中弓4把,弩2把,箭24支(* * * 24支,68.5cm 12,其余82.4cm),武器架1,木剑3柄,长矛1。乐器,1,1,1,2件乐器疑似萧;纺织品,包括著名的帛书和四幅帛画,共分四幅,其中一幅为T形,全长2.33米,上宽1.41米,下宽0.50米,内容与一号墓出土的帛画相似:一对为长方形,长2.12米,宽0.94米,绘画内容为车马礼制场面;另外两幅画有破损,其中一幅破损到无法分辨原画主题的程度,另一幅破损,但画中的内容仍能看得很清楚。出土时贴有帛书,宽18cm,每行宽6-7mm。字体方向与丝绸纬度方向一致。字体多为早期隶书,少数为篆书。从字迹来看,是很多人写的,有《易经》《老子》《战国策》,还有一些天文历法五行占卜的著作,还有两张地图。其他纺织品主要有丝、绸、纱、锦、绣等。漆器,* * *有316件,鼎(***6件),盒、壶、衔、盆、盘(***68件),笔、勺、耳杯(***174件)。* * * 104木俑,其中17带衣音乐俑,8带衣俑,4雕俑,73彩绘俑;竹稗50件,出土时腐烂严重,其中38件有动物遗骸、果实、谷物等。其中已制成食品的,2件含中草药,其余8件含蚕丝(大部分已残废或腐朽);家具1套,保存状况与史料记载基本一致;2把刷子,2面铜镜,1角镜,2把角梳,2把角箅子,2把木梳,2把木箅子,1环头铁,2个三角陶烟灶。马王堆汉墓两千多年来从未被盗,保存完好,因此出土了大量文物。保存完好的1号墓和3号墓,均放置在棺室周围的四个侧箱中,主要有竹棚、漆器、木俑、乐器、竹器陶器、竹简等。两座坟墓的锦缎装饰的棺材上覆盖着彩绘的丝绸画。三号墓还埋有帛书和兵器。
一号墓出土的两千年不腐的神奇女尸和三号墓出土的大量帛书文献,为西汉初年的历史考证提供了详实的资料,震惊世界。一号墓出土时是用白膏封死的,所以2000年后女尸依然保存完好。发现时有气体喷出燃烧,但由于气体收集不及时,不知道具体成分,成了千年女尸湿尸还保存完好的谜团。
漆器木俑
马王堆汉墓出土漆器约500件,其中1号墓184、316号墓3件。这是在各地发现的汉代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批漆器。器物主要有鼎、璧、盒、壶、杯、耳杯、盘、奁、案、台、屏等。漆耳杯占所有漆器的一半以上。大部分漆器都是木胎,只有少数是夹胎。装饰图案多以红色、黑色和灰绿色绘制。图案以几何图案为主,龙凤图案、草纹为辅。许多漆器上有“石成□”的印记,表明它是由成都政府作坊制作的。大量的随葬漆器,如杯、盘、妆盒等。1号墓出土了石和酒的字样,杯盘的内底也写有石和酒的字样,器物的内容也有标明。外观光亮如新,尽显汉初漆器制造业的精粹。
此外,65,438+0号墓和3号墓分别出土了65,438+000多件木俑和30多件含肉、粮、果、香料的竹稗。
“寄策”竹简
1、3号墓的随葬品有详细记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两批同类竹简。1号墓出土312件,3号墓出土410件,都一一记录了随葬品的名称、数量和分类小计。1号墓竹简所列器物清单的大致顺序为:漆木制作的九鼎、丁琪、三鼎、耳钉所放的各类汤,竹棚所放的肉类食品(包括禽蛋鱼),陶器所放的酱酒,布袋所放的粮食,漆木家具,洗漱用品,丝绸衣服,乐器。简牍中的器物与墓中的虽有出入,但仍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可以根据简牍确定一些器物的名称。三号墓竹简除大部分内容与1号墓竹简相同外,还有骑手、乐舞、童仆等侍从,包括礼器、兵器、乐器等,可与出土的木俑和墓室两面墙上的帛画相比较。
丝绸绘画
主要展品: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
都创作于汉文帝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57年),是汉代最早的单幅画。
一号墓中的棺材上覆盖着一幅精美的T形丝绸画。画面的上、中、下三部分分别展现了天上、地上、地下的场景,反映了当地的传统习俗。学者们最初认为这幅帛画的作用是引领逝者走向天国,但后来发现这种观念在当时并不流行,可能是根据当地传统的招魂仪式习俗制作的,希望逝者的灵魂在死后不会消散。
1号墓和3号墓棺椁上的彩绘丝绸画保存完好,色彩鲜艳,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两幅帛画构图基本相同,总长2米,均为T型,四个下垂的角上有尖刺,顶部有提带,应该是当时丧葬仪式中必备的条幅。画面上部绘有太阳、月亮、龙抬头、蛇等人物,象征天之境界;下一段龙过墙,墓主人出行宴。整个主题是“引魂上天堂”。有人认为《送策》短文中的“非衣长一尺,二尺”指的就是这种帛画。两座墓葬帛画的主要区别在于墓主人的形象。1号墓为女性,3号墓为男性。三号墓棺室内悬挂的绢画在西墙保存完好,长2.12米,宽0.94米。上面绘有车马的仪式图像,画面中至今仍有100多幅画像、数百匹马和数十辆汽车。东墙的帛画破损严重,看起来像是墓主人的生活场景。
纺织品和服装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各种丝织品和衣服,年代早,数量多,种类多,保存完好,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史料。TombNo旁边的箱子里出土的大部分布料。1放在几个竹棚里。除了15相当完整的单衣和棉袍、裙子、袜子、手套、香囊、毛巾和包裹,还有46卷单件丝绸、纱线、丝绸、锦缎和刺绣,所有这些都是用茎制成的。三号墓出土的丝织品和衣服大多残破不成形,品种与1号墓大致相同,但有多种颜色的织锦。平纱和圈锦最能反映汉代纺织技术的发展。薄如蝉翼的平纱单大衣重量不到1两,是当时缫丝技术发达程度的标志。用作服装边缘装饰的绒圈锦具有立体感,需要用双经轴机构进行复杂的提花织造。它的发现证明了丝绒织物最早是在中国发明创造的,从而否定了以前认为它只存在于唐朝以后或从国外传入的错误观念。印花彩纱的发现,是我国古代印花丝织品的首次发现,说明当时的印染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1号墓的尸体包裹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亚麻布。它是由苎麻或大麻制成的,仍然具有相当的韧性。
帛书和医简
主要商品:马王堆帛书
马王堆汉墓三号墓中发现大量帛书和两卷医牍,均出自三号墓东箱的长方形漆盒。帛书大多写在一整块宽48厘米的帛书上,折成长方形;有几个是写在半张24厘米宽的绢上,用木条卷起来的。当它们被发掘出来的时候,已经被严重损坏了。经过整理,已知* * * * 28篇,1.2万余字。其中,除《周易》、《老子》和《战国书信》外,大部分都是古佚书,涉及思想、军事、天文、医学、地理等领域,还有两幅古地图。这是继汉代“孔壁书”、晋代“冀中竹书”、清末敦煌藏经经文之后,中国考古界又一重大古籍资料发现,在古代文献学和中国学术史上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
根据对字体、禁忌、年代、埋葬年代(前168)的考证,帛书大致可分为两类。更早的一类临摹是秦汉时期以字体接近篆书为由写成的,但并没有避开汉高祖刘邦的忌讳。后一种写于汉初至文帝初年,理由是字体为隶书,忌讳“州”字,但对刘婴和恒皇帝不忌讳。帛书有的用朱砂涂色,有线条和天地头(指书页上下两端的空白处,上面称为天头,下面称为地头),每篇前后留有相当于“多余竹简”的空白处,与汉代出土的竹简形制基本一致。
帛书包括《易经》、《老子》、《战国家书》、《养生方》等汉初的学术和炼丹文献,其中《易经》、《老子》与现在的版本差异较大,被认为是这些书在正式定稿前的流行抄本之一。大量的炼金术文献有助于理解汉初的占卜、占星、医术、宅术等。
此外,马王堆出土的大量道教文献也可以印证老学、黄老学的主导地位。马王堆出土的这批珍贵帛书,真是一部“道学资料汇编”。《老子》第一版、第二版、《黄帝四经》更是不用说了,震惊了学术界。从新出版的帛书版权全文的出版可以看出,它是现存最早的道教手稿②,而《易经》中的其他佚文,如二三字文、一之义、尧尧、缪赫、赵赵等,帛书字体与韩立接近,但独具特色,被书界称为“马王堆”。
一册《老子》和卷后的《四佚书》抄成长卷,字体接近篆书,***465行,每行30字左右;《老子》第二版及卷前佚文抄在一整幅帛书上,用隶书书写,252行,每行0至70字不等,抄制时间比第一版晚。各种书都是前面写《德行经》,后面写《道学经》,顺序与通俗书相反。段子分章81,帛书《老子》第二版分章。初版部分段落用点号标注,章节与段落不同。例如,文章的第4章在第22章之前,第41章在第40章之前,第80章和81章在第67章之前。经过学者们的反复研究,认为《老子》的这个A、B版本的顺序比现在的版本更合理。《老子》第一卷佚文没有书名。学者根据内容将其分为四部分,命名为五行、九主、明君、德胜。《老子》第二卷的前四部佚书,原题为《经典律令》《十六经》《称重》《道元》,前两部包括几个小章节,主要讲刑名和阴阳刑论。有人认为第二版的四部佚书是《汉书·艺文志》中失传已久的《黄帝四经》。因为汉文帝提倡黄老之学,所以把《黄帝四经》、《老子》抄成一卷。由于《十六经》记载了有关黄帝的神话及其大臣李黑(即李牧)、、郭彤、泰山纪等的事迹和言论,有学者认为可能与《韩曙文艺志》记载的黄帝10篇或《丙阴阳》李牧65438+收录有关。《周易》是一部帛书,由经典(即六十四卦)和六部传记(二三字文、凝聚、一指易、尧尧、缪赫和赵丽)组成。其卦爻辞与今本基本相同,但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却大相径庭。
关于丝绸的史书有两本:《春秋故事》和《战国家书》。《春秋》共16章,约3000字。除第二章中的燕晋之战外,其他历史事件均可根据史书记载进行断代,部分内容可参考《春秋三传》、《国语》等古籍。从其行文风格来看,笔记简洁,有很多当事人之间的谈话和后人的评论,保存了很多不为世人所见的史料。战国书信共分27章,11200余字,其中第十一章见于《史记·战国策》,是非常珍贵的关于战国晚期的史料。
丝绸医书10种,均无书名。根据其内容,主办方将其命名为《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诊法》、《阴阳脉死》、《五十二病方》、《阙骨石齐》、《指南图》、《养生方》、《杂疗方》、《胎生书》。帛书医书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古籍。比如《五十二病方》的成书早于《黄帝内经》,后者记载了52种疾病,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包含了280多个处方,使用了240多种药物。它是中国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药方,已经成为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丝绸书法的类别中没有标题。根据其内容,主办方将其命名为《杨与五行》、《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图文并茂)、《文体方法》、《行旅占》、《牧仁占》、《项》等,均为失传已久的古籍。这些珍贵的古籍对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数学和自然科学具有重要价值。比如《天文气象杂占》中记载的彗星现象,比西方早了1000年。
关于战争的帛书有甲、乙、丙三种,帛书中还编有帛书地图,包括指南图、邻里图、驻军图、丧图、太乙将军行旅图、天文气象杂图等。最令人惊讶的是,在丝绸地图中发现了几幅地图。研究者将其中三幅命名为《长沙南部地形图》、《驻军图》、《城市园林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具有一定科学水平的大型实用彩色地图。
两卷200本医书,其中一本类似《黄帝内经》,另一本讲的是养生之术。其中有《养生方》、《阴阳调和方》、《十问》、《论道天下》等。,涉及性保健、优生优育、养生。如《十问》第八问,于求隗嚣老师治骄之道,因于治天下以劳而失性功能,因而“家大乱。”学会治骄之道后,性功能恢复,从而“安在瑶后,家在宁”,说明学习宅中生活之道可以和谐夫妻关系,增进健康。《天下谭志道》中的“七损八益”理论是对我国房室保健理论的一大贡献,对室内保健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马王堆墓出土简帛目录六艺:周易、丧图、春秋故事、战国书信。《老子》初版(附3本佚文)、《老子》二版、九主图和《皇经》。《孙子兵法》中的“刑德”有甲、乙、丙三种,命理学:篆书阴阳五行、隶书阴阳五行、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行旅占、木人占、左夫、神图、筑城图、园眠图、香马经。五十二病方(附4本丢失书)、胎生图、养生图、杂疗方、指导图(附2本丢失书)。地图:长沙南部地形图、驻军图、城市地图。(注:以上表格及帛书出处)
乐器
马王堆汉墓的乐器中,1号墓出土的弦乐器有25件,是西汉早期唯一完整的乐器,也是目前国内出土最早、最完整的弦乐器。还出土了22根管子和一套弦乐器。除了出土的琴和钹,3号墓中还有七弦琴和六孔长笛。这些是西汉时期发现的第一批物品。12套法管标有汉初法律名称,为探讨中国早期法律制度增添了物证。
千年女尸
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距今2100多年,尸体完整,全身湿润,部分关节可活动,柔软的结缔组织仍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它不仅不同于木乃伊,也不同于尸蜡和泥炭鞣制。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尸体,是防腐处理中的奇迹,震惊了世界,吸引了许多学者和游客前来参观。女尸解剖后,尸体和内脏被陈列在专门设计的地下室(汉墓陈列馆现位于湖南省博物馆院内)。
首次发掘的一号墓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据考证,是李沧之妻辛追,年约五十。她出土时,软组织有弹性,关节可以活动,血管清晰可见。她是一具湿漉漉的尸体,这在世界考古史上是前所未见的。此后,这种古尸被命名为马王堆尸。经湖南医学院专家解剖后,尸体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馆。现在这里不对游客开放,但却吸引了数千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1号墓女尸的病理解剖表明,虽然经历了2100年,但身体各部位和内脏的形态仍相当完整,结缔组织、肌肉组织、软骨等精细结构也保存完好,这在世界尸体保存记录中十分罕见。
临床医学检查表明,死者生前患有冠心病、多发性胆结石、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血吸虫病等病变,为研究中国的尸体保存、古组织学、古病理学、古代疾病史和医学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资料。病理解剖时,在女尸肠道内发现的瓜子也揭示了辛追的真正死因——吃瓜引发各种并发症,最终导致心绞痛发作,让这位享尽荣华的老妇人死去。
女尸身着锦袍和亚麻单衣,脚踩绿丝鞋,脸上系着酱色锦帕,手脚用丝带系着。然后裹上18层丝麻,绑上9条带子,罩上两件丝袍。女尸出土时被浸泡在约80升无色透明的棺液中(出土后不久即变成褐色)。关于这种液体是不是防腐剂,来自哪里,有不同的解释。考古人员发现有酒精等酸性液体,怀疑使用了酒精。可能当时有防腐剂,也可能是尸体在葬礼的时候留下的,或者是在香汤里洗澡擦尸体的时候留下的。身体的重量比以前轻了一半,所以有人认为这是身体本身的水分。但这个发现经过考证是不可能的,因为棺液永远是80斤,而尸体只有80斤。不可能释放相当于体重的尸水。
这些液体的真正来源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早在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曾向中方索要马王堆汉墓女尸作为国礼,但引起了当时周总理的警惕,予以拒绝。日方退而求其次,多次索要女尸毛发进行研究,均被中方拒绝。
“辛追沉睡了两千多年的身体保护得很好,皮肤还富有弹性,关节还能活动,软骨组织肉眼可见。x光显示老太太的骨骼比现在60岁的正常人要好。”7日,湖南省博物馆和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联合发布了出土30年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女主人保存“体检报告”。
湖南省博物馆馆长陈建明在7日举行的“马王堆汉墓发掘30周年国际研讨会”上说,2002年6月,湖南省博物馆计划将辛追遗体迁至新的展览楼。为确保搬迁工作顺利进行,并为今后的进一步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经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邀请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专家对该女尸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检查评估。
《体检报告》指出,采用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对近30年来使用的保存液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从女尸和有机玻璃棺材的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硬脑膜和保存液中采集可疑霉斑,进行细菌和霉菌培养。没有细菌生长或分离出霉菌。
在无菌条件下,还取了女尸的皮肤、小腿肌肉组织和肝脏组织,分别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大部分结构与30年前的检查结果基本一致。
特别令人惊讶的是,女尸的骨骼结构基本正常,30年前注入血管的造影剂依然清晰可见,古尸的外貌和肤色没有明显变化,皮肤依然有弹性。这些结果表明,以前使用的保护方法是成功的。
辛追的遗体已被移至为湖南省博物馆新馆舍量身打造的“地下卧室”。“地下卧室”距离地面8米,恒温恒湿。它是模仿当年出土时的原状建造的,周围有一口大棺材和一个墓坑模型,接近“老太太”沉睡了2000多年的地下环境。
尽管如此,《体检报告》也表达了一些担忧。罗教授告诉记者,已故总理希望马王堆女尸能保存至少200年,但现在只保护了30年。如何在未来170甚至更长时间内防止蛋白质降解、骨组织脱钙、组织细胞水肿或脱水,是马王堆汉墓女尸保护的艰巨任务。
陈建明说,“下一步,我们将加强科技保护的力量,与医学界合作,对女尸进行定期检测和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