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能治病吗?吃保健品要注意哪些问题?
1,使用保健品代码
规则1:有需要就吃。
身体对营养的吸收并不是按照顺序完成的,但是少吃会迫使细胞吸收。两三天吃一次,既降低了过量的风险,又补充了身体对营养的需求。
慢性病人可以服用适当的维生素B补充剂。因为慢性病就像处于高压状态一样,容易消耗维生素B族。比如咀嚼和进食有问题的银发人,可以适量补充多种维生素。孕妇和儿童最好不要随便补充维生素。至于是否应该服用叶酸来预防宝宝的神经缺陷,建议在使用前与医生和药剂师讨论。
规则2: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维生素和保健食品经常与西药相互作用。建议有心脏、肝脏、肾脏问题的人,在使用前要和医生商量。常见的药物相互作用包括鱼油、大蒜、银杏和阿司匹林,它们可能会导致出血。
纤维类的保健食品,比如车前草,会降低止痛药的药效,所以最好先吃西药,药物吸收两小时后再吃保健食品。保肝类保健食品,如蘑菇,会激活人体的解药基因,使药物失效,所以最好在与西药合用3 ~ 4小时后使用。
规则3:不要超过推荐的每日剂量。
即使是安全性很高的水溶性维生素B和维生素C,也会因排尿少而引起过量蓄积。例如,过多的维生素B6会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维生素C过多会导致肾结石和头痛,所以吃维生素的时候要多补充水分。
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量应在每日推荐范围内,选择复合维生素比单一补充剂更安全。营养标签的推荐摄入量(RDA)可以用来鉴别维生素是否过量。美国的USRDA是100%,也就是说完全一致。如果是100%×66,说明推荐剂量是66倍,剂量过高会有危险。
规则四:最好选择小包装。
吃营养品也要分散风险,至少两个月换一次不同的牌子,既能增加身体的利用率,又能避免产生耐药性。另外,因为用量不多,最好选择小包装。
2、购买保健品的误区
误区一:保健品可以治病。
很多消费者混淆了“保健”和“治疗”的概念,认为保健品可以治疗甚至治愈疾病,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保健品可以预防、调节和纠正身体的亚健康状态。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患者可以在正常服药的前提下,选择一些保健食品和用品。如果用保健品代替药物的治疗作用,会影响治疗,加重病情,危及生命。
误区二:滋补品好。
有些消费者以为多吃保健食品,补充营养就得不错,其实不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服用保健食品。从医学角度来说,只有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才需要用保健品来调节身体。从健康的角度来说,每天适当补充微量元素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一些行业的从业人员服用具有防辐射、促进排铅等劳动保护性质的保健食品则有利于身体健康。吃保健食品,不管什么成分和功能适合你,都很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就像中医说的“虚是实,但需。”
误区三:盲目相信广告
广告的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的实力和规模,但不能完全保证广告的描述适合你。盲目相信广告,完全把某些广告的内容作为保健品的购买标准,也可能被虚假广告和不法商家上了当。
3.如何正确选择保健品?
1,注意具体效果
对于保健品来说,不管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保健品都是保养身体的,对身体有特定的作用。所以,只有适合特定人群时,才应该在购买时关注保健品的特定用户。很多人避免用保健品治病,消除这种误解,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进口保健食品的功效。
2、包装和国家资质
一般来说,国家对进口保健品的管控比较严格,相关海关也会出台一定的文件进行规范。是购买时保证消费者权益和自身使用安全的重要途径。
3、把握食材和配料
进口保健食品有自己的医学配方,往往含有西洋参、深海鱼油等物质。有些老年人会对这些物质产生过敏反应,而有些物质又不适合某些老年人的体质。这些都是买家在购买前需要详细了解的。往往进口保健食品虽然贵,效果好,但并不适合他们的父母。所以,只有注意这些细节,才能更好的买到进口保健食品。
4.是权威认证吗?
伪装权威R&D机构是骨保健品营销中的常用伎俩,旨在将产品包装得更加“高大上”,骗取消费者信任,吸引中老年人购买。实际上,这类产品没有相关政府的保健食品检测和生产标准认证,没有生产批号,包装上也没有标明生产产地、生产厂家等信息。在选择骨骼保健品时,要注意选择通过政府保健食品检测和生产标准认证的产品。例如,加拿大产品应该检查加拿大卫生部的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