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半生的“清欢”:蒸白菜,乏欲走,问心无愧,长命人间。

前半生是和外人打交道,后半生是和内在的自己打交道。从急躁到沉着,从奔放到克制,是人控制愤怒时的一种“清欢”。

有人疑惑,为什么要学“打坐”,因为他们不是和尚。年轻的时候,你可能觉得人来人往的日子是最惬意的状态,但你会渐渐发现,人终究要独自承受风雨。

所以“清欢”背后是一种“禅定”。一杯酒,刚喝的时候会觉得烫,喝多了就没味道了。一杯茶,刚喝的时候会觉得索然无味,但细细品味,就会清香扑鼻。

人生就是一个品茶的过程。所谓“人生如茶,须慢,岁月如歌,须静听”就是这个道理。

汪曾祺曾说:“窝头白菜,少欲走,问心无愧,长寿人间。”

前半生的主要风格是“热情”,所以后半生的主要风格是“清欢”。如果你吃了太多的美食,你需要尝试更多的蒸白菜。如果你习惯了看到车和马来来往往,你需要试着多走路。

说到底,人生就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如果给它一个比喻的话,那么可以说,这段旅程就是烟花绽放的过程,烟花过后,终将平淡。

很多人说,一个人的心智和年龄,可以通过他的“吃喝”来判断。可能我年轻的时候不这么想,但是慢慢的,我觉得这是真的。

年轻人,满腔热血,完全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写照。他们不喜欢平淡的东西,更喜欢辛辣刺激的味道,这反映了他们的躁动和不安。

深入社会后,很多人从“奶茶”变成了“保温杯”。一杯杯“枸杞茶”成为很多中年人的保健饮品,体现了一种平静。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单位酒局,成为绿茶乌龙普洱的忠实支持者。他们不想和复杂在一起,只想静静地品味时光。

什么是“窝头白菜,小欲走”?它真的是字面上的意思吗?其实不是的。反映的是一种不断简化的生活状态,也就是一种冷漠。

白曾说:“人到中年才知道茶的好处。如果只是为了解渴,茶不是最好的选择。”

喝茶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生活追求。就像窝头白菜,虽然吃起来粗糙,但是有自己独特的味道,偶尔品尝一下也是一种享受。

这就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道理。世界上的事情是不可预测的,外面的人是很难知道的。我们的幸福是“如鱼得水,冷暖自知”。

当人懂得放下身段,慢慢品味一些“淡然”,渐渐适应“静下心来,不争”的时候,就会豁然醒悟,所谓“桃花源”就在这心里。

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人的生命和健康是无价的。人生的过程就像一次火车旅行。到了站就要下车,到站就要说再见。

人虽然不能把事情做的尽善尽美,但至少要对得起天地和自己的良心。人这一生,不求大富大贵,但求问心无愧。

《四大纪律》中有一句话:“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人非圣贤,祸虽未至,福已远矣。”

人们常说的“福”是什么?其实没那么复杂,就是藏在人们心里的善意和善良。世界会像你对待世界那样对待你,这是公平的。

如果你做事问心无愧,那么这个世界至少会以善意对待问心无愧的人,哪怕是阴险狡诈,因为世界上的人毕竟都有光明的一面。

从“问心无愧”二字引申出来的,是一种责任。古人有先天下之大不韪的责任,而平凡的生活不需要如此崇高的梦想。做自己是对社会最大的尊重。

人的责任无非是自我,家庭,社会。所以“见己、见天地、见众生”由此而来,但这三个“见”最根本的还是“见己”。

当人明白自己在生活中想要什么,就不会迷茫。就像年轻时追求功名,老年时追求安宁,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人和事,互不打扰,互不纠缠。

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人间寿星”。这个“长寿”不是别的,而是来自于看到一切繁华之后的淡然和知足。懂得“茶”一样的生活,才能让生活越来越有趣。

窝头白菜,乏欲走,问心无愧,人间寿星。这短短的十六字人行道,表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不求富贵,但求简单。

作家林清玄常常把“世界上最美的东西是纯粹的快乐”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把纷繁复杂的日子变成书里的诗,茶几上的茶。

世间万物来去匆匆,有很多人和事是我们无法探索和追求的。所以太多的纠结只会让人深陷泥潭。

学会与生活握手,是俯视之后的妥协。我认为我可以和我的生活竞争的日子已经结束了。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是一种消极,可以过度争夺,只会越来越“执着”。

如果吃惯了山珍海味,那就需要吃点清蒸白菜,这是一种饮食和生活的平衡。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尺度,衡量世间万物,谁也不能置身事外。

所以老庄在《清欢》中理解了清静,孔孟在《清欢》中提出了中庸,墨子也学到了兼爱非攻。

人生是一个平衡的过程,“清欢”只是平衡的中轴。每个人都会走向极端,但最终都会向中间靠拢。这不是生活压力所迫,而是“穿越千帆”后的一种觉醒。

文/蜀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