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黄探“密”

?我相信每个人都熟悉“黄绮”这个词,但它的真正含义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的。有人认为这是一味中草药,甚至说这是中药黄芪、大黄的简称。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虽然黄绮确实与医学有关,但它实际上指的是一部古代医学名著《黄帝内经》及其作者。《黄帝内经》传说是黄帝和齐伯所写。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又名熊氏、公孙氏),曾经为统一中原做出过贡献。他也是养蚕、划船、文字、性情、医学和算术的发明者。齐伯是黄帝的大臣,掌管医疗。他因医术高超而被称为齐波。“脉象,病机,治法,都是运气,但并不穷尽。”。

《黄帝内经》是后人根据他与黄帝关于医术、医理、中草药的对话整理补充而成。它的文字简洁、信息量大,理论深刻、有趣。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后人将中医称为黄绮的艺术,黄绮也被视为医生的祖先。而且从这个外延来说,是指正统的中医、中药,更是中医、中药的代名词。

?作为一名中原中医,早就听说“中医书在黄绮;祁黄园,新密之始”,新密有个祁波山。虽然家在郑州,但一直没有机会去旅行。今天,我偷了半天的空闲。趁着秋高气爽,我邀请了几个朋友去七波山寻根祭祖。

?9月23日上午,老梁一行四人从郑州西南方向驱车50公里,一个小时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新密市苟塘镇。苟塘镇卫生院的张院长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在与张院长的交谈中,他提到了“中医科建设的问题”,深刻认识到基层卫生院中医人才的缺乏,达成了建设“特色针灸专科”的初步合作意向。

七波山虽然有名,但是地图导航查不出信息。在卫生院院长孙的带领下,一行人沿着蜿蜒的小路驱车前行,经过十多分钟的颠簸,来到了齐波山脚下。南方沟村的乡村医生王恩福早早就在这里等候。作为导游,王博士带领我们来到了山顶的“齐伯墓”。

?山路两旁,林木茂盛,竹林茂盛,杂草丛生。狭窄的小路铺着碎石,不好走。然而,在每一个转弯处,你都能看到不同的风景,或是绵延的群山,或是幽静的山谷。闭上眼睛感受微风,草香扑鼻。陶渊明的诗句不禁浮现在你的脑海里:“在牢笼里待久了,才能回归自然。”......

?十分钟后,一群人爬到了山顶。视野豁然开朗,眼前是一片开阔的田野。放眼望去,西边是连绵起伏的兔子山,东边是黛玉山,南边是大红山。千百年来,这些山川的名字一直未变。《庄子》记载:“黄帝在杨东鑫山见大志”。黄帝召集天下名医到齐波山讲学传道。黛玉山和大红山都是以黄帝的大臣命名的。

?继续往前走,穿过一片茂密的树林,你会看到一座不起眼的坟墓,小小的墓碑上刻着“齐伯墓”。古代神医、中医始祖齐伯葬于此。墓周围有一些新移植的桑树,只有碗口粗细。这一切太普通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要不是导游带路,我们很可能很难找到这里。站在墓前,《黄帝内经》中黄帝与齐伯的对话,至今还在耳边回响。一代名医齐波、大伟、大洪早已不在人世,却在当地留下了许多传奇,他们的名字也被编入了当地的山名。大山是大师们的丰碑,黄帝内经是他们的墓志铭。《黄帝内经》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代代相传,历久弥新。中医药文化是开启中华文明的一把钥匙,需要我们保护、传承和发展。

?一行六人恭敬地告别了齐伯墓,踏上了归程。由于时间限制,此行没有游览齐波泉、齐波洞和齐波寺。中午在南房沟村的农家乐吃了“包子卷菜”,喝了玉米粥,很过瘾。

回来的路上,我们经过了一座古寺——“兴隆寺”。门前,几个村民正在掰玉米,玩得不亦乐乎。这群人忍不住上前打招呼。一位白发老人引起了我们的注意。80岁的他,因为身体好,看起来只有60岁,说话更是不凡。

兴隆寺的创建日期无从考证。根据现存的铭文,可以追溯到宋代。当时香火鼎盛,天气肃穆。历经千百年的侵蚀,如今荒芜荒凉,让人心酸。但是有几个村民还是坚持下来了,他们淳朴的思想和乐观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们。

齐博山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非常适合中药材的生长。目前已鉴定中药材170余种。东西很美,人很优秀,新密不愧是黄绮文化的发源地。一千年见京华,三千年见Xi安,五千年见新密!探秘寻根访祖,幸甚!(日茨山2017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