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关于语言的著作有哪些?

春秋末期,王权衰落,诸侯崛起,天下纷争。与之相对应的是,官员失从,礼崩乐坏,士阶层兴盛,私塾兴起,私人著述相继出现。到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百家互相讨论,著书立说,成为一种时尚。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家、功名、墨家、纵横、农事、杂记、小说家等十家。先秦诸子是指这一时期诸子百家的哲学著作,阐述了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不同看法和见解。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论语》、《墨子》。大部分文章都是语录或者简洁论述的短章。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有《孟子》、《庄子》。文章逐渐从语录发展到对话和专论。战国晚期为第三阶段,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著作,其文章基本都是著作等身的专著,完善了论辩体系。

先秦诸子有着鲜明的特点。思想上,他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比如孔子主张仁义礼乐,墨子主张兼爱贤人,庄子主张自然无为,韩非子主张魔势。相应的,文风也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比如《论语》朴实含蓄,墨子朴实活泼,善于类比,孟子雄壮雄辩,庄子文笔奔放奇幻,荀子比喻深刻细致,韩非子严厉泼辣。语言上,他们都善用隐喻而非拍照。如《庄子》中的“寓言十九”,引子相连,形象深刻,是诸子中之最。从文体发展来看,先秦诸子的杂文最早建立了议论杂文的体系。展现了我国议论文发展的总体特征,从记录中的观点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文。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的一些故事和小说为后世的叙事文学提供了营养。

先秦诸子散文对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节论语和墨子

《论语》是孔子、他的弟子和他同时代人的记录作品。写于战国初年,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时事、教育、文学等诸多方面。它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今有20篇,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

孔子(551-479)字仲尼,祖籍(今山东曲阜),儒家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办私塾的人。他从小就渴望学习礼仪。他在政治上是一个年轻人,他的事业并不明显。后来,他聚在一起讲课。三都失败后,我周游世界。晚年回到山东,讲学著书,整理经典。相传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古籍都是他整理的。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在教学上,他提倡“有教无类”,“学而不厌,教而不厌”,因材施教,从善如流,创造了许多有价值的教学方法。

《论语》的文学价值在于它对孔子及其弟子的刻画。它的塑造大多是无意的。但也正因为如此,才更真实地反映了说话人原本的性格和风格。比如孔子的思想深邃,举止古板,温文尔雅,喜怒不形于色,鲁兹的率真,莽撞,刚毅,颜元的沉默寡言,穷则思变,敏感好学。还有几篇长文,经过作者加工,表现人物形象,如《坐在席上》,通过孔子的询问、学生的表情、孔子的评价,生动地表现了孔子的可亲、直爽、自信、鲁莽,冉求的胆怯、谨慎,宫熙华的语感、色彩,外在的自立,曾的淡泊、洒脱的思想性格。其次,《论语》言简意赅,朴实生动,充满哲理和情感色彩,形成了典雅隽永、含蓄蕴藉的语言风格。许多格言警句成为后人生活、学习、工作的座右铭。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之道”、“无远虑者必有近忧”、“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寒来暑往,方知松柏凋零”等等。此外,《论语》作为一种记录体系,以背单词、用口语、通俗、简单为目的。但孔子强调的是“温柔”,所以师徒的问答都是有物有文的,虽然经过打磨,看起来很自然。

《墨子》是墨子的后学,整理了前师的发言和笔记。小部分是墨子写的,大部分是后学的整理或发展。原版书71本,现存53本。

墨子(前480?-第一个420?),翟,鲁国人,称宋人。手工艺背景,曾在宋朝做过医生。他的学问与儒家是对立的,在当时两者都很突出。墨家集团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集团,更是一个勤劳守纪律的政治集团。他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俭用”、“俭葬”、“不乐”、“注定”。他的思想反映了当时中下层民众的心声。

墨子反对文采,讲究逻辑,提出了著名的“三表法”,强调要以“研究人民的利益”为文学论证的目的。因此,全书文风朴实,少了些文采,但逻辑严密,善用归纳法和类比推理,理论联系实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文章的基本结构是先提问,再分析,最后做个简要总结。文章有标题,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比如《全爱》的第一部分,就是这样一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的短文。墨子形象的表现,是墨子比较文学化的一个方面。《公输》、《鲁文》、《庚主》等文章在记录墨子言行的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他“寸步不让”、热心救世的形象,生动感人。此外,《墨子》中大量的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也使其朗朗上口,具有文学性。

第二节《孟子》与《庄子》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纪实性散文,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合著。全书共七篇,每篇分为上下两部分。

孟子是孔子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曾为清游说滕、陆,晚年退居邹,讲学著书。他主张“王道”和“仁政”,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和勒索;主张“民比君贵”,以民为本。他还提倡“性善”,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孟子》的文学价值在于它再现了孟子作为一个儒家学者拯救世界和人民的形象,以及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正直和感性的人格。他看不上皇帝,有时逼近接口;鄙视汉奸,有时近乎不宽容;关于文艺的争论,有时有失偏颇;真诚坦率地待人,有时近乎天真。

《孟子》中的文章雄辩滔滔,充满了论战,但也讲究辩论技巧,刚柔并济。或者根据不同的对象,抓住对方的心理,巧妙巧妙,吸引人的注意力,层层压下,步步为营,让人无法抗拒。比如,孟子巧妙地避开了齐宣王想了解“霸道”的心理,逐渐将话题转向“王道”,就近取喻,肯定齐王有“仁”,能“治天下”,以引起他对“王道”的兴趣,进而正面阐述自己的“王道”主张。或者欲擒故纵,诱敌深入,让对方提出论点,树立批评的靶子,然后顺势而为,层层推进,使对方陷入矛盾的境地。比如《为神农之言许下诺言》(滕文公一)一章,就反驳了徐行“圣人与民共耕共食”的命题。或用比喻、寓言来推理,生动而引人入胜。例如,《我要从鱼身上得到我想要的东西》(尚)就用“取熊掌而不取鱼”来比喻“舍生取义”。

从语言上看,孟子不仅语言丰富多彩,文字通顺,而且感情强烈,气势磅礴,催人奋进。“眼尖”、“水深火热”、“出尔反尔”、“出类拔萃”、“心悦诚服”、“一暴十寒”等许多词语都成了成语,流传至今。

《庄子》是庄子及其弟子的作品。原创文章52篇,现有文章33篇,分为内部文章7篇,外部文章15篇,杂项文章11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写的,《外杂篇》是他的弟子和后来的学者写的。

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曾为孟启元之令游历楚、魏、赵、齐、鲁等国。家境贫寒,却看不起官员陆。熟悉各种学说,我最相信老子。他激烈地批判现实的黑暗,不是儒墨礼乐仁义。崇尚清静,顺应自然;主张万物一体,生死与共,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提倡不谴责是非,不谴责世俗。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庄子是诸子百家杂文中艺术成就最高的。首先,它善于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情节性强的寓言说理,把文学和哲学融为一炉,把深刻的哲学形象变得生动有趣。例如,为了说明作者追求“无所事事”的绝对自由的思想,逍遥使用了大鹏、雪鸽、荀、朝君、鬼等许多意象。,而一切活动和现象,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大或小,都是“要做的事”来表示物质世界没有绝对的自由,然后才能得出自己的结论。至于用寓言说理,就更突出了。庄子的自言自语寓言占十分之九,现在有180多。这些寓言富有想象力,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浪漫性、说服力和感染力。比如《男女之争》(泽洋),通过对蜗牛角的触碰和争夺,嘲讽诸侯之间为了土地的战争及其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巧手知牛”(《养生大师》),以知牛为喻,说明了养生的道理。

其次,《庄子》想象力丰富,构思独特,夸张大胆,一波三折,意境广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如“任公子钓鱼”(“洋物”),“五十头猪(健牛)为饵,蹲坐会上,投一竿东海”,鱼吞钩后,奋力挣扎,“若白波为山,海水震动,鬼神闻之”,惊心动魄,气象万千。捕到的鱼可以养活中国一半以上的人口。《快乐旅行》中大鹏展翅的画面特别广阔。它是由一条巨鲲鱼“不知其千里”变成的,用翅膀飞翔。真是出乎意料的“水打三千里,高出者九万里”。它的疆域是强大的,它的思维是奇特的,前所未有的。

第三,庄子的语言在诸子中成就最高。不仅嬉笑怒骂,慷慨激昂,气势磅礴,而且词汇丰富,创造出新词,如“无忧无虑”、“混沌”、“自然”、“奇特”、“小说”、“运气成风”、“毫不费力”、“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

庄子的思想和艺术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在诸子中也是非常突出的。郭沫若认为,“一部秦汉以来的中国文学史,几乎有一半是受他影响的。”(《庄子与鲁迅》)

第三节《荀子》和《万事皆有错》

荀子是荀况和他的弟子们写的。这个版本有32篇文章,大部分是荀子写的,少数是他的弟子写的。

荀子是与孟子齐名的儒学大师。他的学说以孔子的儒家学说为基础,批判地吸收了各家学说。最大的特点就是礼法。他反对对命运的迷信,强调天人相分,“控命而用”,反对性善论,提倡性恶论,从而强调后天教育、环境影响和个人努力。他的弟子中有韩非和李斯。

《荀子》中的文章主要是长篇专著。这类论文大多善于围绕题目或某个中心,通过类比、引用、比喻、排比反复推理,分层次论述。结构密集严谨,推理透彻,风格沉稳深刻,语言简洁凝练,用词丰富多彩,句法气势十足。比如《劝学》就是劝人学习的专著。它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态度,方式和方法,结构严谨,推理透彻。特别是在学习态度一节,一连用了九个比喻,从正反两个方面反复论述学习是专注的、富有想象力的、生动的。同时,这些隐喻重叠排列,整齐流畅,气势十足,音节铿锵。

《荀子》还包括《相城》、《左氏》、《赋篇》,属于文学范畴。《相城》是一部以楚民歌形式宣传政见的作品,是一部韵文。《赋篇》包括《李》、《知》、《韵》、《蚕》、《真》等五首小赋及两首附诗。五言诗以四字韵为主,夹杂杂文,很像谜语。它们是战国时期“藏书”的集成,开启了后世赞物释物的先河。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立的一部政治哲学集。现存55篇,少数篇章已被后人侵占。大部分都是说理,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旗帜鲜明,深刻鲜明,言辞犀利,文笔陡峭。比如《武竹》用了近7000字来控诉武竹之民危害国家,这是先秦杂文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善于分析类比,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来概括和解释事物,也是韩非子的一个突出特点。《韩非子》中有三百多个寓言,其中《说林》和《楚辞》最为集中。这些寓言大多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同时,情节生动幽默,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如《等兔》(《武注》)、《郑人买鞋》、《买竹简还珍珠》(《外储说左》)、《自相矛盾》(《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