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含义简介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是古代人观察天体运动、判断季节变化的依据。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今天,二十四节气仍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蛰、春分、清明、谷雨、长夏、小满、芒种、夏至日、小暑、立秋、初暑、白露、秋分、寒露、初霜、立冬、小雪、大雪、冬季至日、小寒、严寒。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的,即把太阳一年的运动轨迹分成24等份,每个15为1,每个1为一个节气,从立春开始,到严寒结束。

保护遗产

“将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有利于增强这些节气的普及性,保护其文化内涵。二十四节气及其优秀文化,如师法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智慧,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的独特认识,都应该认真研究和探讨,为当今社会做贡献。

对于一些传承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民间文化问题,要积极发掘符合时代的内容,使之与时俱进,与时代产生共鸣。

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节气”作为民俗项目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 165438+10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