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菜的起源是什么?

潮州菜的四大特色相比粤菜,它的特色还是很明显的。第一,粤菜取材广泛,河海鲜鱼,牲畜野味。潮州菜的食材虽然不同,但都以鲜鱼为主,有牲畜、常见野味、青蛙、甲鱼。对鱼的重视与地理有关。潮汕平原,河流如网,池塘如星;海岸线长,沙滩宽。盛产水产品,并长期被潮汕人的饮食所重视。潮州菜用的鱼料中,咸水鱼最重要,淡水鱼常用乌鱼草。近年来,受港式潮州菜的影响,宴席上常见石斑鱼和鳕鱼。贝类原料,当地出产牡蛎、蛤蜊、鲍鱼、响尾蛇和贝类。蜗牛学名长辛螺,野生于这一带沿海盐度较高的淤泥质海底,不时被拖网渔船捕捞。平炉焖蛤蜊和响尾蛇油浸螺旋片都是潮州名菜。日月贝生长在水深5-10米的沙质海底,形似一把团扇。两枚贝壳红白相间,故名“日月贝”。日、月、壳在海底两壳快速开合,遨游如飞,故又称“飞螺”。日月贝的内收肌,俗称“带”,极其肥硕,洁白如玉。用于清蒸,香脆可口,是潮菜餐桌上的佳品。甲壳虾、对虾、锯缘青蟹是潮州菜不可或缺的食材。青蟹生长在河口附近泥泞的海底。雄蟹肉质洁白、鲜嫩、香甜,由渔民捕捞,在市场上出售,称为“肉蟹”。受精的母蟹在古代被称为“黄膏蟹”。近几十年来,潮汕渔民发明了人工养殖的方法。抓到它后,他们把它养在一个螃蟹池塘里,并提供足够的诱饵。20天左右,母蟹全身蟹膏,背壳发红,便投放市场出售,称为“膏蟹”,也叫“红蟹”。生煮肉蟹和生煮奶油蟹也是潮州的名菜。潮州菜在用料上的另一个特点是用粗料做精菜。在潮州菜中,浓浓的蘑菇芥菜、金黄的冬瓜、芋头糊都是以普通蔬菜为主要食材。有一种著名的潮州菜叫“国保菜”,主要原料是红薯叶。关于这道菜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南宋末年,宋明帝被元兵逼迫,带着福建进入潮州,来到一座小山寺。看到皇帝宋宁又累又渴,寺庙里的和尚没有什么可支付的,所以他们必须用红薯叶做汤。没想到,搁浅的小皇帝吃后赞不绝口,被冠以“国保料理”之名。传奇终究是传奇。其实这道名菜就是从潮州家常菜演变而来的。潮汕菜市场红薯秧当菜卖。买回来之后,把嫩叶摘下来,放在开水里煮不凉,放在锅里炒或者用酱油熬汤,很滑,有一种特别的甜味。在潮菜大师的手中,薯叶汤越做越精。薯叶烫软,切碎,用老鸡汤慢炖,清香扑鼻,入口滑嫩。餐桌要用白色的小瓷碗盛,汤的颜色绿如碧玉。还有蘑菇和火腿一起炖。香味越浓,色彩越丰富。反而不如单一的马铃薯叶纯粹,只能算是独一无二。其次,粤菜清鲜滑爽口,潮州菜也参差不齐。相比之下,潮州菜更清淡可口。粤菜和潮州菜的汤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广式宴席一般只有一道汤,是饭后用的。汤是杂料做的,用文火熬。煮久了的叫“老汤”,又浓又稠,觉得最好喝。潮菜宴12道菜至少要有两道汤。四季用不同的食材,汤也有很多种。不过每道汤的食材都比较简单,鱼虾螺片,腌制酸菜当配菜,肉丸鱼丸,香菜生菜当配菜,清淡可口。春天的笋排骨汤,夏天的冬瓜蟹汤,秋天的鸭肉柠檬汤,冬天的扇贝萝卜汤,都是时令菜,也都清淡可口。潮式杂烩汤,用料杂,由牡蛎切片、猪肝、鸡肝、豆腐、酸菜等制成。虽然叫杂碎,但依然清淡可口。潮州菜的美味主要取决于原料的新鲜和烹饪的清淡。只有清淡,鱼和蔬菜的鲜味才能充分发挥。潮州菜的煎、烤、焖等烹饪方法比粤菜用得少,多采用蒸、煎、炖、焖等方法。大火爆炒,如鲜鱿鱼、螺片;蒸和炖经常是蒸和炖,比如清蒸鳝鱼,炖水鱼。这也是潮菜能得到清淡美味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说潮菜的风味清淡可口,其实不然。潮州菜单,有很多香味浓郁的菜。最有名的人是沙茶牛肉和盐水鹅。沙茶,又名沙爹,是潮汕方言中的外来词,是印尼美食的音译。印尼人把烤肉串配辣酱称为美食,潮汕方言中的“沙茶”指的是辣酱。潮汕的沙茶酱是本土化的舶来品。它由辣椒、芥菜籽、大蒜、茴香、胡椒、椰丝、花生、芝麻、虾皮和腊鱼制成。碾碎后用盐和玉糠炒,再放油里煮。又辣又香。潮汕菜单里的沙茶牛肉有两种烹饪方法。一种是砂茶牛肉火锅。旅居东南亚的资深潮汕学者小先生对这道菜有一段生动的描述,概括为:在桌上放一个大火的小泥炉,上面放一个砂锅,装满水,加沙爹酱,再盛一盘牛腿片,牛百叶丝,绿香菜。食客用筷子夹着肉和香菜,放在萨蒂的汤里煮,兴风作浪。他们一边做饭一边吃,又辣又好吃又刺激,大冷天汗流浃背。(潮州文化漫谈,泰国潮州会馆成立四十周年暨新馆纪念特刊,1979.6。)现在潮汕餐馆里,除了沙茶火锅,还有一碗沙茶酱供顾客蘸着吃。第二种是沙茶炒牛肉。选取牛里脊肉,切成薄片,用5%的火和油舀起,直到光滑彻底,在油锅中混合沙茶酱和酱油料酒并煮沸,然后加入牛肉稍微翻炒,变稠即可食用。这道菜配有羽衣甘蓝。它是绿色、肉质和红色的,具有令人愉悦的颜色和美味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