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谈一些想法。
鲁·
“花年年相似,人年年不同”是唐代诗人刘希夷的两首诗,一直为人们所称道,感叹世事变迁,人生无常。今天突然听到好朋友的死讯,晚上听到了丧鼓的声音。我以为自己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于是把这两句话改成了“年年击鼓,人各不同。”
现代社会,世人只看到“生死相随”,所以不相信有神仙活着。然而,白玉蟾的创始人说,“崔旭告诉我,他的知识很不一样。”。崔顼之后,真人赐白玉蟾《父真传》。白祖弥修炼成真,证明世间确实存在生命双修的公式,是超凡入圣之道。但后人只看到了白祖出家后的神迹神仙,却忽略了他学道路上的风风雨雨。
人生修行只有一条路,没有捷径。只有经历历代祖师爷的艰辛,找到师傅,为师傅服务,才能得到真实的故事。创始人白玉蟾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在拜访道教的途中,他“饥寒交迫”。然而他不惧寒暑,不改初衷。他坚信“我可以成仙,我的未来取决于我的老师”。最后还得见见崔旭的真人陈妮万。陈祖很同情他拜访道教的辛苦。“多么贤惠的人啊!你一见到他就可怜我。”后来,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翠阁对床,丹发得令,使其归元。白祖在护法完成后召回陈祖。他在《谢大师的一封信》中说:“玉蟾三代感念恩师,千年待之以真情。”
就我的访道经历来说,经历过困难。与我的父亲白玉蟾相比,我没有受到士兵的干扰。
现代社会,信息发达,文明昌盛。物质生活过剩后,人们追求养生,这是可以理解的。而有些理性的人却颜面扫地,连人生双修的门都不进,连基本的概念都不知道,满口病人,却在杂志、网络等平台上胡说八道。这是什么?
我在此奉劝那些理性的人,与其毁了,不如脚踏实地。没有真传和实践的支撑,其理论终将建立在沙丘之上,随风一起崩塌。丧钟一响,无异于所有人的死亡,会被嘲笑。正是:“不禁叹玉堂书生,文章绣葬荒山。”
理性的人骗不了自己,但终究骗不了慑人。只有经过真实的传记和成功的实践,才能理清《丹道经典》的含义,才能留下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他的话可以是暗语,也可以是明言,引导真正修行的人去修行真证。这样的文章才有生命力,才能经受历史和人民的检验,才会得到全世界的赞誉,比如现在公认的代代相传的经典。这样才不枉那些辛辛苦苦学道求师修真的人。
现在国家正在整治佛教道教商业化,因为乱。大闹天宫的和尚,炫富的道士,不一而足,真是“地狱门前多和尚道士”。在宗教场所,信徒的功德本该是烫手山芋,但有些人却毫无顾忌,自得其乐,完全忘记了佛法的因果和道的责任。但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报应来了,还是逃不掉的。就算你逃了,你的儿孙也逃不了,“远报儿孙。”“官圣”陈平使出了六招,帮助刘邦统一天下,与周波平定朱禄,立刘恒为帝。他的历史功绩是伟大的,他在历史上是有名字的。从官到宰相,可以说官位很高,但他自己也怕,说“我阴谋多,这是道家所禁止的。”就算我的世界废了,也已经没了,再也起不来了。对我来说太邪恶了。后来他的曾孙以魏家为亲,得了新印,却不能。陈平如此,你能做什么?
宗教场所是修行场所,但大多都变成了旅游景点,借机敛财。有钱的和尚道士,名利不能弃,还想传大道理?还想出家当道士?我只能在白天做梦!
那么,真正的修行人和修行的地方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唐代大美法场禅师是妈祖道学第一任禅师的弟子。他得了“即心即佛”的宗旨,隐居山林,秘密修炼这种道术。我曾经描述过我的精神生活,我说:
“一池荷叶衣不尽,吃松花绰绰有余。
只是被世人所知,他把小屋搬进了深宅。"
也有修仙的。再看这首禅诗,他们也给出了独特的云:“饿则舌饱,寒则腹暖。你得照顾好自己。还不如求我不求人。”两者相映成趣。
白玉蟾创始人隐居时“一碗水端柴烧米”,提出了对居住地的看法。他说:“道人一品,就是那歇在茅草檐上,瞄着竹窗的人。”如果你住的地方雕梁画栋,是道士的作品吗?隐居的时候,心里什么都没有,不肯关门。一个人住一个房间,吃喝就够了!
真正的修理工虽然衣衫褴褛,但自己修好了,“谁知道都是钱?”体内的“金”是癞蛤蟆的光,内检看到的大片金光是露珠的融化。只有抛弃名利,比如颜回的蜗居,才能达到这个地步!
最后,奉劝信徒们。信众为福禄寿祈福,布施,拜佛道偶像,无可厚非。其实道家和佛家都不需要你跪拜,他们只是开悟的人。自性和你一样,没有失去一分。他们只希望你能修行真道,跟他们一样修行,看清你的本性,也就是成就你身体上的成功。
老圣者融为三清,三清就是他的真神,也就是元神。“我是三清,何必抬头”?如果你得到了佛教的真实故事,你就知道西方极乐世界不在西方,也在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