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场的农村道场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宗教,以长生不老为最高信仰。它以不死之身教育信徒,通过养生、道德修养,说服人成仙,最终摆脱死亡,寻求永恒。道教自形成以来,一直从事或参与葬礼。中国人非常重视养生和死亡,要求通过一定的仪式表现出来,主要是为了让死者得到安宁,同时要求人与鬼分道扬镳,让死亡的阴影不再笼罩生者,保证生者的安全。同时,古人讲究逝者能上天堂,与神灵、祖先同在。早期的道教门派主要从事民俗活动,所以参加民俗丧事几乎是应有之义。比如墓门的解除(为死灵墓举行的神奇仪式,意在将人与鬼分开,但也包括镇墓的功能)和重联的解除(这样造成死亡的厄运和厄运就不会干扰活人)都是常规活动。在后来的发展中,丧葬的内涵逐渐凸显出孝的主题。强调通过道士的修行,死者可以早日升天,死去的祖先可以早日摆脱鬼魂的折磨。

当地道教是一种门葬,俗称“道场”。其具体形成年代和成因不详。1949解放前兴盛,常作为祭祀活动或悼念死者在寺庙、农民家中表演。他祖上是教道教的,祖父、父亲、哥哥都是道士。民国22年(1933),正式从事道教。

道门的葬礼有着相当完备的仪式,但在民俗实践中,却渗透了许多民俗因素。当地的教义是从祖先道教流传下来的,属于的张派。他们有古代道教的遗产和古代传道的艺术。有古画,有“古三菩萨”画像,有古袍,有道场的器械,有家传的道教古书。做道场时,道士穿各种道袍,吹、拉、打、唱(诵经:道教认为诵经有大功德,给死者诵经能使其早日摆脱冥界的苦难。在丧礼中,经常背诵的经典有《杜》、《玉帝经》、《三官经》等。).曲调都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演员唱腔响亮明亮,音准都是当地方言,有专门的道书。到“结结”(作为道场的一种形式),两人表演“对仗”,唱的长兴地方调清亮动听。早上12后死者去世时,道士表演了《转易》,动作由慢到快,伴奏由轻到重,由散到紧,非常精彩。“走八卦图”是道场的另一种形式。道家思想灵活,幽默,能言善辩。道场中的伴奏乐器有芦笛、笛、箫、二胡、秦琴、唢呐、拍板、锣、鼓等。,有丰富的表演内容和音乐。

这些做法主要是为了尽孝,同时也给家庭带来安全感,缓解亲人去世带来的心理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