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礼靖人物特写
直到上周,sir通知我们,邀请易礼靖给我们上课。我按照曾先生开的推荐阅读条目看了易丽菁的文章,听完她的讲座继续看她的书。从昨天到今天,虽然我手头还有一叠没看完的课本,但易立静的书让我舍不得放下。
李逸-京就像他的话一样雄辩。整个讲座过程中我一直有这种感觉。
我想象中的女记者应该是这样的:能干、善良、随和、头脑清晰、反应灵敏。无论是她的气质,还是她的文笔,都自然而然地被一个记者的尺度所束缚,既不华丽,也不张扬。也许“束缚”这个词有点过了,因为这一切看起来都很自然。言论客观、平和、审慎,却处处洋溢着温度;心态坦然,坚持自己的节奏和气场,虽然生活在不规律的奔波中;他像一个局外人,与事件保持距离,却能敏锐地抓住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他是旁观者,却可以近在咫尺。她的每个采访都很长,大部分都有二三十页。为什么一个大人物有那么多时间对一个人进行独家专访?我觉得答案只有一个,因为这个面试官就是易立静。这绝对不是夸张。看完这些采访,我甚至惊叹,一个记者可以像老朋友一样和被采访者交谈。后来每次面试前都听易丽菁讲她的“笨功夫”。“没有办法,就是用‘度娘’(百度)。每次我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这也是为什么面试会有那些深度问题的原因。受访者谈到一件事,她会马上联系到他曾经说过的话,问他的态度和想法。当然,只有全面的了解是绝对不够的。易丽菁虽然感觉不强,但却能以温柔的方式掌控现场,听和说的能力也是非同一般。在听她讲课的时候,你可以完全被她吸引,被她带入到她的故事语境中。第三节课145分钟的时候,我甚至有一瞬间觉得自己在听她说话。中间一名前来旁听的记者试图打断提问,引发众怒。大家在下面喊“让易老师讲故事”。这种情况在清华大学的课堂上绝对少见。事实上,她只是不停地讲故事。她没有发表什么耸人听闻的评论,只是很平静,很平静,很淡定地讲述,但我敢说,换一个人讲同样的故事,可能就没那么引人入胜了。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欲望,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和倾听。那些大牌明星其实都是普通人,更何况他们处在丑闻的中心,他们希望澄清自己的形象,希望自己的喜、苦或委屈能被理解。易立静的面试经常预约两个小时,结果六七个小时。我觉得原因是她的采访能激发被采访者的表达欲。或者说,换一种说法,她很好地抓住了那条有争议的线,把握得极好。她一直坚守着自己作为采访控制者的角色,为采访对象创造一个平和舒适的空间,让他们尽可能自由地表达自己。她以平等的态度与他们交谈。其实她不是在满足读者的好奇心,而是在为自己发问。似乎她在采访前就勾勒出了一个被采访者的形象,而采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修补和完善这幅画的细节,补充它的血肉。最终,她要完成的不是聚光灯下光鲜亮丽的表演者,而是没有道具和舞台化妆的丰富立体的灵魂。她了解他们,也愿意了解和理解他们。她倾听他们的倾诉,她让他们忘记外面世界的喧嚣,向她敞开心扉。她真诚地接受他们的信任,她帮助他们分析他们的内心,还原他们的真相。易丽静说,在采访过程中,她和她的采访对象经常忘记自己的身份,这是一次采访。李曾经踢开一个把镜头对准自己唇腭裂女儿的记者,但面对易立静,他坦白了自己在女儿出生前后的悲伤、痛苦和挣扎,说出了自己对女儿和妻子的爱和承诺。易立静的采访中,很少有八卦的成分。那些对她来说是真是假都无所谓。她在意的是人物的内心,是《名利场》里的人性,凌乱、黑暗、充满潜规则。即使是娱乐新闻,也能有触动人心的力量和分量。易立静每一次采访前后的充分准备、辛苦跟进、精心挖掘、深思熟虑,让我明白了这种力量和分量的来源。如果不是亲耳听她说,我绝对想不到她为了这些话付出了多少心血。对于她想采访的人,她会执着的追求。对于每一个她想问的问题,她都不会放弃,尽力等待一个满意的答案。作为一个半新闻专业的学生,我明白,虽然新闻工作者这个职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也是危险的,但在主流话语中却一直受到批判甚至鄙视。也许这个职业对某些人来说并不那么光彩,但一个记者对每一次采访的负责任态度,以及他坚持下去,永不放弃的努力,让我感动。一个记者通过挫折收获一个故事的经历,让我很向往。也许这个行业有很多不堪入目的东西,但也有让我们尊敬的职业精神。易立静说,有一次写完一篇文章,“有一种醉了的感觉,有点像醉酒,但比醉酒难受多了。但是,如果不隔一段时间写一次,就会非常想念文字。”其实我也经历过这种“醉话”的感觉。我想作家也会有类似的感受,但我明白,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对文字的不断向往,这是我们痛并快乐着的最根本原因。古人说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其实跟几千个人说话都是一样的。我们也可以从别人的生活中汲取精神养料。那么,易礼敬和他的书给我的启发和鼓励,就是这样丰富的精神养料。南方人物周刊/文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不愿意做采访提纲。看到一个空白的Word文档,就头疼。我受够了仔细琢磨这个问题:是不是足够机智,足够有趣,甚至足够深刻,不要太圆滑让人对回答失去兴趣,最好不要太尖锐让对方离开?我去咨询了易立静。从2005年开始,她的采访在媒体圈名声大噪。那一年,她奉命采访崔永元,从头到尾。她和崔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聊了七个小时,才有了经典的封面文章《病人崔永元》。据说只要给她面对面坐下来的机会,她就能让你拉长预期的采访时间:从一个小时到两三个小时,三个小时对于一个明星来说是多么宝贵的时间,但是有一次,她和一个当红女演员去了五个小时,一直聊到她们脱鞋靠在沙发上舒展肌肉。这一幕让我想起了一个从未见过的热炕头。——那次她刚结束对刘德华的专访。“你问他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我问。她想了一会儿,答道:
“昨晚睡得好吗?”这显然不是一个标准答案,甚至不是一个答案,但我们只要看一个易立静的采访就明白,很多时候,我们夸大了问题设计的重要性,却忽略了采访氛围的营造。那天又干又冷,咖啡店里暖气不足。她一进来就占了面向门的座位,把面向墙的椅子留给了受访者。“封住她的视线!避免分心。”她严厉地说。然而,在采访开始的时候,她容光焕发,你能感受到她的热情和好奇,周围的空气开始变得潮湿。我们并不经常有机会遇到没完没了的面试者,所以面试官的动机就显得尤为重要。你必须先表现出你的关心,对方才会愿意开始接受你。除了该说的,还愿意多说,细说。然后你要能表现出你的理解,用易立静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你能去吗?”这就决定了对方的进一步反应。很多时候,这不是知识的交流,而是知识的相互吸引。她有一颗敏感的心,经历过人生的许多磨难,对人性有深刻的理解,所以她能感受到比她更有经验的人的痛苦和救赎。人性往往像文化、国情这样的大词一样强大,似乎什么都可以放进去。有时候我想提醒易礼靖这一点,但好在人性并没有像后两者那样被滥用,产生污点——也许真正的问题是我们从来没有去审视和真正理解人性。在这里,易丽菁比我们优秀,是因为她天生的敏感,是因为她的心理积累,是因为她对宗教和未知世界的观察。但是,她给人安全感。潮湿的空气具有良好的内部循环。还有一次,我和她讨论一个被采访者在盛怒之下说的话能不能发表。有人认为这一刻反映了人们的真实想法,但她认为这不公平。"你必须等他恢复理智。"如果你仔细阅读她的文章,你会注意到她在提问前的准备——她对人有着根本的善意,相信每个人都有权利为自己画像——这往往会给她的采访带来额外的回报:她的问题并没有失去尖锐性(甚至更尖锐),但效果更好。易立静曾说过,面试的最高境界是让面试官和被面试者都重新认识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她每次面试都是在问别人的问题,也是在求自己。是的,你要自己游过汹涌的人生,但我们先来看看她在彼岸给我们展示的风景。前《南方周末》记者兼作家/文
一个
刘晓庆是易丽晶想拜访的许多人之一。
除了偶尔出现在影视剧中,刘晓庆很少进入公众视野,很多人都忘记了这个曾经备受关注的争议人物。找到她,打开她的记忆,也是重温一个逝去时代的一种方式。我和刘晓庆约好了一年多,跟着他在Xi安走了四天。易立静几经周折的人物访谈发表在《南方人物周刊》2011期,《刘晓庆:我的人生波澜壮阔》为读者打开了一扇记忆之门。那些泛黄的老照片,跌宕起伏的生活叙事,温暖直接的对话,让人再次看到了刘晓庆,看到了她充满时代印记的个人历史,再次看到了一个失落时代的繁华与沉寂。
经过多年的新闻实践,易立静跨界采访人物事件一直广受关注。2004年加入创办的《南方人物周刊》,至今已履职八年,平均每年采访18人。他们曾在《中国导演访谈》、《中国演员访谈》中集结,现在又在《公开》和《调查》中集结。这些人物带有他们个人的印记,也带有他们不同时代的印记。不管你喜不喜欢,这些角色都无法忽视自己作为公众人物的公共存在。
二
1999 165438+10月,烟台沉船。这是本世纪初出现的一次海难。
不久后,易丽静前往烟台看望海难幸存者,她的搜寻之旅后来出现在她的新闻报道中。这篇报道发表在她当年工作的一家文化周报上。这是我个人记忆中最早的关于海难的报道。易立静对这场灾难的叙述和他拍摄的照片再现了那个悲伤和恐惧的时刻。这是她开始记者生涯的时刻。作为曾经的同事和多年的朋友,我成了她职业生涯和专业表现的见证者。
在那份报纸上,她很活跃,涉足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等各个领域。
易丽静在位于中俄边境的一个小县城长大。她更多地体验了山川之美,那里森林茂密,湖水清澈。90年代初,她来到北京,过着不一样的生活。这是双重生活,真实的生活和新闻世界的生活。她走遍北京的大街小巷,不仅捕捉每天发生的即时新闻,还独自去河南的艾滋村采访。在那个空气中充满了可疑病菌的村庄里,她和那些感染了恶性疾病的人在一起,听着他们的悲伤,听着他们悲伤中的希望和幻想,她把那些混着方言的面目全非的采访录音带回来,写下来。易立静在她看到的新闻现场走来走去,听着,观察着,记录着,表达着。12年过去了,作为一名记者,她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经历,事业也日趋成熟。
三
2005年刊登在《南方人物周刊》上的《病人崔永元》是易立静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访问。
后来这篇长篇报道被媒体视为人民报道的典范。
当初崔永元拍《实话实说》的时候特别自信,以为自己七八十岁了,满头银发还坐在这个工作室里。1999左右,电视环境开始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娱乐节目出现,《实话实说》开始走下坡路。“起初,我以为我可以抑制这种下降趋势,让它继续上升。后来发现抑制不住了,彻底绝望了。”我不想看着我共同创立的项目就这样继续下去。2002年,崔永元离开了《实话实说》。当时他的抑郁症很严重。离开后说实话,住进了医院,病情严重到需要24小时陪护,甚至想过自杀。
易立静详细描述了她对受访者的观察,并展开了他们之间的对话。饱受抑郁症折磨的电视主持人崔永元在长达7个小时的采访中,言辞犀利,言辞犀利。话题涉及当时很多敏感问题。“我受不了在《实话实说》里说假话”“我一直想做一个愤怒的人”等等。说到电视节目低俗化,崔永元火力全开。这种采访表现出话语的开放性和被采访者经历、知识、思想的复杂性。患者崔永元于2005年被《南方周末》授予“年度媒体致敬文化报道”,致敬理由是:
这是一组几乎没有缺陷的文化人物报道。如此深入一个人的内心,如此犀利地展现一个人的思想,在国内新闻报道中并不多见。记者与崔永元对话近七个小时,真实把握了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几乎准确还原。值得注意的是,报道不仅有“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等极具传播效应的精彩噱头,还对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责任进行了深入探讨。看这篇文章时的感受是:“一口气看完”“掩盖余味”。
正因为如此,崔永元的困惑恰恰反映了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异常,报道的意义得到了升华。
经过多年的专业经验,易立静确立了文化娱乐人物报道为自己的方向。
娱乐圈是她渗透最深的领域。这是什么样的领域?在一次采访中,女演员克里斯蒂娜在回答她的问题“你认为娱乐圈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时,是这样描述的:“一群被放大镜照亮的蚂蚁,本来很小,只是被放大镜放大了而已。”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接触名利场,被聚光灯照亮,在世界上表演,也表演哗众取宠,这是人们对娱乐圈的普遍印象。
某种程度上,伊丽静改写了娱乐圈的话语形式。她把许多蚂蚁变成了人,把那些有表演天赋的蚂蚁变成了富有人性的生命。通过她的个性化采访,她展示了那些被描述为蚂蚁的人的生活状态。打开易立静的作品,在任何一个章节都能看到鲜活的人物——他们卸下妆容和面具,用自己的本色说话。每个人话题的延伸和深化,是对一个人现实、内心、生命情态的接近和探测。
李深入人心的角色都是正面人物,如和焦,但他实际上是从反派角色——林彪开始的,这是他演艺生涯中的第一主角。
话剧《九·一三事变》就是为当时“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审判而安排的。最早是希望有更成熟的演员来演林彪。粉碎“四人帮”和文化复兴后,演员很忙,于是李被要求帮助剧团扮演B的角色,导演忙于寻找合适的人选。“机会难得,一定要走好。我很努力,进入了走火入魔的状态。”李回忆道。
导演带他去毛家湾和人民大会堂采访,体验生活。“不够瘦,饿了。每天早上不到5点,我就在院子里学着林彪穿着古装走路,听他的声音,贴一屋子他的照片,这样我就可以一直和他住在一起了。”这样过了半年,导演看到没必要再找别人了,就他一个人。
故事是这样讲的。在易丽晶的执着坚持下,她约好了面试。随着她对采访对象温柔而坚定的提问,那些或辉煌或孤独或顺利或曲折的人生叙事渐渐打开。
如果用类型学来概括她的访问,我认为是它的广阔、深入和曲折。这种采访突破了中国媒体出现的人物报道的简单、平淡。在这样的采访和写作出现之前,我们可以说中国艺人很难有宽泛的人生叙事,或者说看不到他们有人生的波澜。我们能看到的是他们类型化的表演,一个靠剧本支撑的表演,一个被企业宣传包装粉饰的人生。我们见过很多艺人脱离表演情境和剧本后,作为个体的苍白瘦弱。这种情况在易礼敬来访期间得到了改变。
可以举出的例子有的《我的人生波澜壮阔》,李的《因为我没死,所以我要活得更有意思》,李的《我不是堕落者》等等。
2008年,《南方周末》致敬年度文化报告:《李:我不是堕落者》,理由如下:
在耐心的采访中,报道力劝一个“希望游走在君子和流氓之间”的明星人物,带出最真实的思想,真实的人性力量在呈现中闪现,足以引起普通人的感动。这个报道远离了娱乐报道中的各种病态表达,给予明星正常的国民待遇,维护了文化报道健康的职业尊严。
在中国高速发展的媒体时代,低俗的娱乐新闻消费品太多,对名人的报道充满了羡慕,哪怕是轻蔑,哪怕是谄媚,也是轻佻。能坚持以平常心做娱乐报道的媒体,尤其值得尊重。
熟悉新闻的人都很清楚,走访之难,是媒体从业者最深的焦虑。
采访的难度,对话的难度,写作的难度,随着被采访者的名气和地位的提高,越来越难。也就是说,拜访所谓的名人、明星比普通人更难。
而这些困难,在易理经里总能一一解决,只是在解决之前,是不计成本的心血。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惨不忍睹的工作记录:在历次出访中,李预约了两年,面试了四天;刘晓庆预约了一年多,面试了四天;陈凯歌预约八个月,面试四个小时;徐克预约了六个月,采访了四个小时。李采访了八个小时,崔永元采访了七个小时,采访了六个小时。陈瑶的采访持续了五个月——从我们一起去梅拉难民营开始,我们采访了不下八次,第一次是六个小时,然后每次都是两个多小时。
除了预约难,还有对话难。在给定的有限时间内,要做一个题目,要去做,要有相互的交集和呼应,要有深度和拓展。这些让媒体人焦虑的问题,都将在《易立经》中得到处理。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职业能力之一。
赵本山:去年春晚我不开心是《南方人物周刊》刊登的封面文章。
在这篇文章发表之前,似乎很少有关于赵本山的深度报道。
当时的赵本山很少接受媒体采访。这位被称为小品之王的表演明星与媒体保持了距离。
作为一个从65438到0980定期出现在春晚舞台上的表演者,赵本山已经成为一个符号。对他的采访和分析,也是对春晚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分析。对于约会来说,耐心是最大的武器。
拜访赵本山的难点在于他很少接受采访。因为拜访了赵本山的素描搭档魏凡,经过魏凡的介绍,易立静得到了拜访赵本山的机会。我认识赵本山的时候,他正在拍《马大帅三》。那是冬天,她跟着剧组在铁岭、开原、锦州转了半个月。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第一天互相打招呼,我们一天中间都没有说话。他在观察你是否值得信任。”易立静在回顾这次面试经历时说。
采访赵本山的时候,易丽菁已经做完了患者崔永元的报道,要离开剧组的时候,她把杂志拿给了赵本山。他坐在显示器前,一页一页地看着14页,两万字的文章,说:“就是打架,怎么能这样过日子?”我得劝他想办法让他开心,让他郁闷。"
同年,央视春晚出现了小品《小崔石硕》,由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合著。宋丹丹一出场,对崔永元说的第一句话是:“小崔,我六年没见你了。听说你抑郁了?”
四
我觉得易丽菁的来访也是在建立她个性化的新闻职业道德。
即探索世界的真相,探索时代的印记;展现生命的壮丽和人性的丰富。
记者通常被认为是尖锐而刻薄的。
记者勇敢战斗是正常的。
就职业地位而言,易礼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温柔的人。
她的访问很少带有挑衅性和恶意。她边听边问问题。她的话题像一条宽阔的河流。
徐帆深深感受到了艺人和媒体的关系。她在接受易丽菁采访时,有如下对话。
“你在面试中非常谨慎。媒体伤害过你吗?”
“受伤了。香港有狗仔队,他有学位。但是在大陆,这种事情有时候做的太过分了。大陆媒体有时语言恶毒,也任意删减别人的语言和设计台词,想当然。”感觉不被尊重,艺人和媒体之间的冲突成了家常便饭。
对不起大众。结果两个专业领域的名声都败坏了。娱乐圈和媒体圈。
在媒体界,易立静是个异数。她的不同在于耐心和善良。
多年的娱乐圈渗透,多年的艺人拜访,让她掌握了太多的秘密。那些因为话语场的磁性而打开心扉的人讲述了他们最秘密的生活经历的全部故事。但只要她同意什么不该公开,她就会守口如瓶。诚实守信是她的个人原则。易立静多年来一直贯彻着她的个人工作风格,她的采访现场更像是一个舞台。从各种生活境界中走出来的人出现在这样的采访场景中,在她的追问和调查中打开了自己人生经历的秘密宝藏。
这样的面试,面试和被面试都会赢得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