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爷爷最近脑血管堵塞,容易引发中风。谁能告诉我怎么预防,注意什么?

(1)要注意控制情绪,避免精神紧张和疲劳。由于不良刺激和精神过度紧张、疲劳,可使血压突然升高,进而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因此,预防脑血管疾病,首先要注意控制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

(2)注意饮食,做到有规律、有节制、有限度。中医认为,吃辛辣刺激食物者,可助火散气;重甘者,助湿生痰,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诱发脑血管疾病。所以要注意饮食,做到定时定量,不要吃得太饱和太咸,少吃肥肉、辣椒、生葱、蒜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

(3)生活有节奏,作息要适度,因为过劳伤气,过度逸则肥脏,易患脑血管疾病。所以从事脑力劳动进入中老年人后,要注意劳逸结合,可以适当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正如宫廷格言中的格言所说:“凡夫以劳为福,逃为祸。”"少吃少喝,谨慎生活确实是治病的良方."

(4)注意控制性生活,保护肾精。房事过多会导致肾水不足,肝木营养不良,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脑血管疾病。所以要注意控制性生活,保护肾精。

(5)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排便过猛时,可使血压突然升高,发生脑血管疾病。因此,患有高血压或有脑血管疾病先兆的中老年人应保持大便通畅,以防便秘。

如果你了解并掌握了脑血管病的相关因素,你就会意识到脑血管病并不是不可避免的。虽然遗传是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的后代一定会患病,只是风险率增加了,而这种遗传因素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有很多环节,其中有主次因素,有单一因素和综合因素,有间接影响和直接影响,等等。尽管医学科学发展迅速,在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但大多数都是脑血管病发生后的措施。至于如何在脑血管疾病发生前积极预防,人们还是重视的。很多脑血管病患者对预防一无所知。有些人知道这一点,但他们从来没有采取预防措施。更多的人依赖毒品。如何加强自我保护,尽量纠正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避免诱发因素,认清脑血管病的先兆,采取自我保健的方法等。,都属于“一级预防”措施,已经开始引起医学界的重视。比如一个年轻的高血压患者,从早期就要注意并采取包括生活、饮食、运动等预防措施;对于患有高血压或动脉硬化等疾病的中老年人,采取自己的预防保健措施仍有积极意义。除了遗传因素,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和发生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环境因素,外界环境的控制靠人的主观努力。比如情绪控制、生活规律、合理饮食和体育锻炼、避免肥胖、减盐、不吸烟、少喝酒、不要太累等。全靠自己的掌握和安排。医学指导和医学保障固然重要,但很多有效措施的实现,都属于个人的努力。单纯依靠药物而不调动人体的积极因素,会使健康处于被动状态。在易患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群中,如果我们能够加强自我保健,重视各种预防的具体措施,那么预防脑血管疾病的钥匙必然掌握在自己手中。

要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复发,应注意以下几点:

(1)警惕复发的早期症状。脑血管病症状缓解后,如果出现头痛、头晕、口齿不清、手指不灵、半肢麻木等症状。,大部分是复发,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

(2)消除复发的内在病理因素。脑血管病的复发和首次发作一样,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等。,应该积极治疗。尤其是高血压,无论有无不适,都要坚持长期正规治疗,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其次,要尽可能避免一切对动脉硬化的加重因素。

(3)避免复发的诱发因素,如情绪激动、过度劳累、气候变化、烟酒刺激等是诱发脑血管疾病的外因,应注意避免。要保持乐观的心情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不要过度劳累。还要注意气候变化等客观环境的影响。

(4)建立合理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的营养结构,科学合理安排饮食。饮食适当,不要过饱和饥饿。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

(5)坚持服药,加强体育锻炼。脑血管病康复期,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少量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活血化瘀的中西药。如双嘧达莫、肠溶阿司匹林、复方丹参、脑益嗪等。,以降低血小板聚集,改善正常血流,并结合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脑血管疾病多见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人群,尤其是过度疲劳、情绪波动剧烈时。因此,有效治疗和控制高血压,避免精神紧张和疲劳是预防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环节。但是,气候变化也是诱发脑血管疾病不可忽视的因素。据调查,约有一半的患者发生在气候突变的深秋和初冬。这是因为:(1)低温可使体表血管弹性降低,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从而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2)冷刺激还可兴奋交感神经,增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从而使小动脉痉挛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3)寒冷还可使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和血浓度增加,促进血液中栓子的形成。

高血压大多进展缓慢,对心、脑、肾、血管的损害是“一步一步”的,其危险程度与高血压的级别成正比增加。根据上海高血压研究所对原发性高血压自然史的观察,从发现高血压到脑血管病的平均病程约为65438±05年,但也发现许多高血压患者虽然病程已达20 ~ 30年或更长,但仍死于高血压合并脑血管病。这是长期防治的结果,所以对于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一定要坚持长期治疗和控制高血压,偶尔治疗,会使血压反复波动,加重对脑血管的损害。有些人因为症状少,没有认真治疗。对于这些患者来说,病情变化会悄悄发展,逐渐升级,并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国外有人选择舒张压大于105mmHg的高失血患者。他们分为两组,一组进行降压治疗,另一组不进行药物治疗。三年随访,治疗组只有一人有脑血管疾病,未治疗组为65438。还发现未治疗组患脑血管疾病的几率比治疗组高4倍。因此,对于已经确诊为高血压的患者,应该认识到治疗将是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那么,如何进行长期治疗呢?治疗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方法。药物主要指各种降压药。非药物治疗包括:低盐饮食、控制肥胖、减肥、戒烟、减少饮酒、避免兴奋等。理疗(如气功、太极拳等。)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是理想的方法。

降压药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治疗?一般情况下,舒张压为12。

压力高于0kPa(90mmHg)时开始用药。应该明白,高血压的治疗只是为了达到控制,而不是治愈。认为血压测量降到正常就治好了病的想法是错误的。长期治疗最好在医生指导下服药,小剂量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更好。如果一种药物无效,应更换另一种药物,治疗方法可逐步升级,直至血压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常用药物作用温和,副作用小,如噻嗪类利尿剂或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升级为利尿剂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或血管扩张剂如硝苯地平和肼屈嗪。一些复方降压药,如复方降压气、珍菊降压片、复方罗布麻片等。,降压作用温和,副作用小,更适合I期或II期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后血压已基本控制时,应用维持剂量巩固疗效,并根据血压水平适当调整用药剂量和次数。如果用两种药,就减为一种。1天3次改为1天2次。但不要停药,吃了就停,反而使血压波动甚至反弹现象影响脑血流。当血压升高,或气候转凉,血管收缩时,可适当增加药物剂量。血压正常或天气转热,血管扩张时,可适当减少药物用量,有的人隔天服药,巩固疗效。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常合并血管硬化,且对药物敏感,使用降压药时应更加谨慎,剂量不宜过大,否则血压快速下降可能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影响脑血流,有缺血性卒中的风险。

为了降低高血压引起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长期控制高血压会给患者带来很多好处,也是预防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措施,但长期坚持用药并不容易。据粗略统计,只有25%左右的高血压患者能坚持长期治疗药物,只有经过治疗,但控制不彻底,治疗不理想,约占25%。所以,除了患者的坚持,医生有效控制高血压也很重要。总之要改变不正确的观点,虽然血压高,但是不知道症状就放弃治疗没有错,而是要面对科学的长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