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的方法有哪些?
《苏文四气调神论》说:“冬三月,须早睡晚起,须持阳。”早睡滋养人体阳气,保持身体温暖;晚起固阴精,日出而作,避寒求暖。冬天,大部分动物会少出门,冬眠。所以,冬天要作息规律,多睡觉,少熬夜,提升阳气,帮助正气,防止春天“热病”的发生。“春生长,夏生长,秋收获,冬储藏”是四季的自然规律。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必须适应四季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精神活动,以达到人体与周围环境以及人的精神和身体机能的和谐,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苏文四气调参大论》指出了四季之间的养生之道,即“春,天地生,万物荣。人要夜卧早起,这样才有志气,这叫养生;夏天,万物绚烂,人要夜卧早起,永不厌倦太阳,这样才会没有生气。这叫养长寿。秋天天气紧急。人要早睡早起,与鸡同乐。这就叫养收:冬天地上是水和冰,对太阳没有干扰。人要早睡晚起,要等太阳出来,志向才会被制服。这叫“养藏”,体现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2.补肾健脾,调和气虚。
肾主咸味,心主苦味。冬季饮食应减少咸味,增加苦味,以补心气,固肾气。饮食宜温阳护阴之品,忌寒、黏、硬之物。注意合理搭配,选择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紫菜、西红柿、蘑菇、木耳)、含钙丰富的食物(如豆制品、四季豆、藕粉、油菜、紫菜、奶粉)、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大白菜、少量鸡蛋、少量肝脏)和富含维生素B2的食物(如黑豆、蘑菇、杏仁)。另外,早上吃热粥,晚上节食,容易养胃。羊肉粥、糯米、红枣、百合粥、八宝粥,还有人参、黄芪、阿胶、鹿茸、当归等中药。
3、调整心情,平和心态
古代养生理论强调养生胜于养。所谓修养,主要是指道德修养,如理想、情操、精神生活等。古人认为,情绪与人体脏腑功能有关。《苏文阴阳大论》中指出“怒伤肝,喜伤,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涉及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七伤(喜、怒、忧、思、悲、悲)。因此,《内经》多次指出“寒热过度,则生命不稳”,并反复强调“和气生财”是智者养生之道:在古代养生著作中,认为情志活动中心是一切,但实际上主张人的理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应主导情志活动,因此要摆脱私欲和杂念,保持乐观向上、性格开朗、情操高尚、精神内卫、形神合一。
4.引导按摩,增强体能训练。
《论异法宜方》中有“导”“按”之名。导医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医疗体操,以人体肌肉运动为主,配合一定的呼吸运动。既能强身健体,又能防病治病。苏文的《血气方刚》认为,引导可以治疗“生于筋脉的疾病”和“瘀滞”。在古代,指导的内容包括指导(体操),以及后来的吴沁戏、太极拳等。《内经》中首次提出了“按”字。它是一种以按摩、推拿、拍打等方式进行的锻炼,既能养生健身,又能治病保健。《苏文四气调神大论》要求人们“夜卧早起,庭广而行”,通过长期的走和跑来锻炼身体,通过人体运动来改善和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使体内各器官系统充满活力,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但是,不适当的运动也会对人体有害,适当的运动可以对人体有益。否则“久则伤血,久则伤气,久则伤肉,久则伤骨,久则伤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