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应该是关于交流的。谁能举例说明交流的重要性?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必须探索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探索语言培训的系列化,增强培训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运用语言的能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语言习得,二是语言学习。有些人在语言学习中总觉得学什么很模糊,所以教学停留在“妙用单心”的状态,这就必然导致教学和训练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有必要探索语言训练的系列化,明确语言学习的基本任务和目标。

通过对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高考教学大纲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高中语文学习和训练的基本内容和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用规范、简洁、连贯、得体的方式表达语言。其中规范是基础,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自然习得的语言书面化,表达符合社会语言使用的规范。规范性训练主要包括培养学生正确选词造句,句子表达符合一般语法规范,消除错别字,克服病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简洁、连贯、恰当是比规范更高层次的语言应用能力。简明训练的重点是在表达必要的信息时,使用相应的含义明确的简明词汇和短语,并根据上下文决定细节。在连贯训练中,要注意主题的统一、句序的合理以及语境和语义的呼应。得体是指语言使用要注意时间、场合、对象等因素。根据不同情况,委婉、直白、讽刺、严肃或幽默。以上三者都是语言运用的预期目标,是实施学科素质教育的需要。

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感性材料,夯实语言运用基础。

学习语言必须建立在大量感性材料积累的基础上。不需要积累,识字量少,词汇量差,句型单调,用起来是不行的。相反,有了丰富的积累,阅读、口语、听写会帮助你到正确的地方,这是提高语言能力的条件。

积累的方式包括:

1,记住。背诵是传统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经验。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书,认为多读书才能写好文章。俗话说“读书能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就能背诗。”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读课本上的好文章、精彩段落、优美文字,多背。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古今中外的报刊和优秀文学作品,扩大阅读量,开阔视野,实现知识的广泛积累。

2.模仿。模仿是语言习得的重要途径,也是积累语言材料的一种方法。在语言运用中,学生不断吸收词汇,学习句型,这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正确模仿。

语言材料的积累主要靠学生自己的实践,但教师也要适当引导指导,因为学生的理解往往是模糊的、笼统的。举个例子,你记住了一个成语但是理解的不是很好,读了一个好句子也理解不了,但是背一段也理解不了。这些都要看老师的评语;有哪些文学作品对学生有好处,阅读时有哪些精彩的东西可以把握,从中可以学到什么等等。,让学生有效积累。

研究语言培训的操作,培养语言应用的技能。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使用语言,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是反复的操作训练。因为语言能力的形成不是一个匀速的直线运动,而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螺旋式发展过程,学习者要在这个过程中反复操作才能成为能力。重复操作训练应做到:

1,把握训练重点。如果找不到语言培训的重点,一味地搞无休止的“题海”培训,再多的培训也无法提高培训质量,甚至会让语言培训面目全非。所以,不管训练内容有多复杂,训练题有多千变万化,都要牢牢抓住“听、说、读、写”这个重点。

听和读是感受和理解。也就是通过所谓的语感培养。语言训练要以听为主,培养学生识别语言序列的能力。从而正确理解语义,评价口语,提高语言感知能力。一方面,让学生读课本,最好是带着感情读;另一方面,让学生阅读用于训练的语言材料,无论什么类型的题,答题时都必须阅读。

说和写是应用技能的培养。所以要改变写重于说的现象,把说和写的结合作为语言训练的另一个重点,尤其是口语训练,可以通过口语作文、演讲、辩论、情景对话等形式来培养。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精讲多练。

2.注重培训方式的多样性和有效性。语言丰富多彩,训练形式千变万化。提高训练效率,要注意训练方法。常见的训练方法有:

(1)替换比较法。比较是评价一个词或一句话的表达。它是训练学生思考词语的语境意义和不同句型的表达功能,提高学生根据语境选词造句能力的有效方法。比如“拿来主义”一课,“有几个‘大师’拿着几幅古画和新画,一路挂在欧洲,叫做‘弘扬国光’。”在一句话中,应该用“拿”和“放”来代替“拿”和“挂”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拿”和“挂”表现的是一种肃穆的状态,但毕竟只是少数,如此寒酸可怜,更能暴露“送走”的自欺欺人。再比如《莲花湖》,水生嫂见水生表情异常,问:“你怎么了?”对这句话的特点和表达功能的理解可以改成“你怎么了?”对比两者,让学生认识到两句都是疑问句,但原文强调的是“怎么了”,把水生嫂的焦虑和对男人的关心表现的淋漓尽致。

(2)像以前一样模仿法律。就是提供一份语言材料,分析其内容和语言组合,然后让学生根据材料的风格再造结构相同、内容相关的句子或句群。这种方法既考查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反复操作大有裨益。

(3)转化法。如长短句、整体句和散句、反问句和陈述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双重否定、不同文体的变化、不同语境下的语言转述等。,都是用这种方法训练出来的。

(4)想象创造法。这种方法常用于训练学生运用各种修辞手段来表达规定的内容。比如,设计一篇关于早晨海上日出的短文,让学生想象此时大海和天空的颜色,然后用比喻来描述,就是这种方法的应用。

请先看下面两段话:

1.铃响时,张先生走进了教室。他说:“上课。”学生们站起来,敬礼,然后坐下。张老师打开课本,让学生打开。然后,他带领我们读课文。他先自己看的。他读得很好,我们愿意倾听。他又叫我们一起读,我们乱读,很不整洁。他生气了,看了我们一眼,叹了口气。

铃声一响,张先生大步走进教室。“上课!”他大声说。学生们站起来向老师敬礼。张老师也和同学投桃报李。学生们坐下后,张先生用他明亮的眼睛扫视所有的学生。这一眼,他就知道哪个同学缺席了,哪个同学的心还没追回来,哪个同学身体不舒服。他打开课本,明确了今天要学的内容。张老师先读课文范文。他读得很好,像播音员一样清晰准确,表情生动。学生们愿意听张老师读课文。然后,学生们读它。第一遍,学生读的不好,不均衡。张老师有点生气。他看着我们,好像在问:“你们是怎么预习的!””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轻轻叹了口气。

以上两段哪个更好?人家会说第二段好。第二段有很多优点,其中之一就是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表达了张先生。比如写张老师进教室太平淡,第一段写“张老师进教室”。第二段写着“张老师大步走进教室”。虽然只多了一个“大步流星”,但是表达效果不一样。再比如“张老师曾经用他明亮的眼睛扫视所有的学生”,这来自于细心的观察。可以说,一个记叙文,没有观察是写不好的。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观察能力呢?我觉得主要还是要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有个成语叫“看透秋”,意思是你眼光敏锐,能看到秋天鸟兽的细毛。还有一个成语叫“视而不见”,意思是你习惯了视而不见,好像从来没见过一样,对事物极其冷漠。这两个成语都是关于观察的,与习惯密切相关。

观察不仅要靠眼睛,还要靠大脑来分析。同样的观察,有的人只抓住表面现象,有的人却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所以,观察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多看多思考,多看多思考,就是要有观察的能力。

当然,从写作的角度来说,有观察能力并不代表能写出好文章。观察只是写好文章的基础,还必须依靠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观察就像拍摄,语言表达就像后期制作,两者缺一不可。“老师,你知道我的心吗”这种文字,如果不是作者仔细观察,是不可能选出那些“镜头”的。《无名花之歌》和《梅颂》都擅长细腻的描写。没有仔细的观察,就没有生动的描述。很多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不知道要观察一个人物原型多少次,多久。据说达芬奇花了很长时间寻找《最后的晚餐》的犹大原型,以至于作品中犹大的位置空缺了很长时间。福楼拜在指导莫泊桑写作时,曾要求莫泊桑站在街上观察来来往往的人们,并写出他们不同的特点。这些人还这么努力的练习自己的观察能力。作为中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然后借助手中的笔表达出来。

有的同学会说,我也是注重观察的,但是到了写作的时候就麻烦了。由此可见,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我看来,描写是中学生写记叙文的重要基本功之一。没有生动的描写,就不会有好的叙事。记人,或者记笔记,都要用描述来表现。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场景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等等。其中,人物描写分为人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表情描写。比如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对祥林嫂的描写,就非常生动。

需要指出的是,描述不一定要华丽。描述要简单,因为简单的描述才能表达真实的感受。真正的感情不需要任何装饰,包装华丽的感情往往是假的。“背”就是一个完美的例子。朱自清对“父亲”过铁路买橘子的描写,是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借助朴实无华的语言写成的,深受读者喜爱。只有这简单的语言才能表达出父子之间的深情,而且是生动感人的。

积累丰富的词汇也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语言是建造文章大厦的材料,就像砖块和瓦片一样,没有它们什么也表达不出来。中国有六万多个汉字,由这些汉字组成的词更是数不胜数。当你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后,你会有一种既能找到出处又来得容易的感觉,你所拥有的任何思想感情都可以用具有神奇力量的汉字来表达。当我们看中国著名的古代白话小说《红楼梦》时,我们会惊讶于作者掌握了如此丰富的词汇!

另外,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修辞的目的是让文章更有表现力。我们的祖先孔子非常善于运用修辞。比如《嵇家将攻》一文中,孔子听到辩解说“主公要的,臣二人都不要”,就很生气。他批评尤然说:“求求你!周仁友曰:‘陈立将列,而不能止者也。’如果你不抓住危险不帮忙,你会怎么用?更何况我也太过分了。虎出巢生,龟玉毁于椽。该怪谁呢?孔子在这里用比喻来批评尤然,生动而有说服力。我们发现,在先秦诸子的文章中,运用隐喻来增强表现力的例子数不胜数。

为什么用比喻性的文章特别生动?我认为有几个主要原因:

(1)比喻一般以形象为基础,形象比抽象的道理给读者更直观的感受,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问》一文中,用“墙头上的芦苇,头重脚轻,很浅;山中竹笋,嘴尖皮厚,肚子空”这幅对联生动地刻画了主观主义者的特点,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会记住这幅对联。“(二)比喻的运用能使文章生动,文章充满活力,并增强文章的可读性。(3)使用比喻可以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启发读者。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道“清风拂过,送来淡淡清香,似远高楼上幽幽歌”。绝妙的比喻把读者带入了一种奇妙的艺术境界,可想而知那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可以看到,凡是文笔洒脱的文章,都可以在比喻中运用自如。修辞有很多种,不只是一种比喻,比如夸张、拟人、排比、对偶等等。

修辞分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正面修辞主要指上面提到的修辞格;消极修辞是指语言清晰、通顺、均匀、细致,做到简洁、连贯、得体。一般来说,在科学、法律和官方文件中尤其需要消极修辞。

你还应该学会灵活使用标点符号,尤其是在叙述中。我记得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作家把自己写的作品送到编辑部。过了一段时间,他没有得到答复,于是他给编辑部发了一封信,信中只写了一个“?”。他很快收到回复,里面只写了一个“!”。作家看完笑了。他知道他的作品很快就会出版。一个“?”表达的意思很明确,就是问作品能不能;一个“!”也很明显作品很不错。你看,标点符号可以包含很多思想感情!在学生的作文中,不善于使用标点符号的情况过于突出。有的同学一段话用逗号或者句号,很单调。

标点符号不仅能传达作者没有说清楚的信息,还能表现情绪的变化,反映复杂的情感。鲁迅先生是标点符号的典范。读他的文章,我们有一种感觉,在他的作品里,标点符号变得有感情,会说话了。请看他在《纪念刘和珍》一文中的标点:“我不忍看那可怕的景象;流言蜚语,尤其是传到我耳朵里。我还能说什么呢?我明白了腐朽民族沉默的原因。安静,安静!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段话中的逗号使句子简短,问号加强语气,感叹号直接表达作者的心情;作者* * *用了五种标点符号准确地表达了强烈的悲愤之情。

我觉得,看一个同学的语言是否成熟,可以只看他是否善于使用标点符号。因为一个人的思想感情是可以通过标点符号表达出来的。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只有通过标点符号才能准确表达。“我该吃饭了。”和“我应该吃吗?”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还有“我该吃饭了!”就是表达另一层意思。那么,“我该吃饭了……”是什么意思呢?可以说,没有标点符号的文章是让人看不懂的文章;一篇标点不好的文章不会准确表达思想。同学们,为了写好文章,请注意标点符号!

注意文章中段落的排列。我的一个学生让我告诉他作文的注意事项。谈到作文结构,我对他说:“文章要注意结构。一切都讲究结构,世界上还有一种学问叫结构主义。”他听后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对我说:“我好像明白了!”"

的确,没有没有结构的文章。结构其实反映了作者的思路。思路清晰的作者写的文章也清晰,反之亦然。所谓章法,主要是指文章的结构规则。同学们拿了一个作文题目,首先考虑的是写什么,然后才是怎么写。

段落其实就是作者的思想轨迹。通过段落的排列,哪个是重要部分,哪个是次要部分,前后如何衔接,都可以清晰的表现出来。为什么不把荷塘美景写在第一段,而是先写三段自然,再写荷塘美景?写完了荷塘美景,作者为什么不结束文章,而去写江南采莲?这种段落安排显示了作者精神世界的变化。熟练的人理解牛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的段落也很有讲究。第一段,写知道怎么解决牛的动作;在第二段中,文惠均称赞了我解决牛的技巧。第三段,我讲理解牛;在第四段,我写了养生之道。没有第一段知道如何帮助牛的行动,就没有第二段文赞美如何帮助牛的话。文惠均听了我的话后如梦方醒,果然领悟了养生之道。这四段环环相扣,完美搭配。如果说善于使用标点符号的作者是语言成熟的标志,那么善于推敲结构的作者就是成熟的作者。

1.多读书,切忌无知。

即使是伟大的演说家也应该从阅读中汲取灵感。

2.别说大话,就像你说的。

不做作的语言是真诚的心和美好感情的表达。所以,语言的简洁来自于对外交事务的相互态度。字如其人,字字肺腑。通常人在世外都是单纯真诚的,言语自然不会扭曲做作。

3.远离谎言,摆脱大话。

4.不要说空话,停止陈词滥调。

5.对象的选择因人而异。

不同的人由于外在地位不同,对同一件事的理解也不同,所以说话的分寸取决于他们的地位、身份、受教育程度和语言习惯。

语言表达是人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交流的重要手段,高水平的语言表达只有通过不断的训练才能达到。小学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期。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一,要依托语文教材,加强语言表达训练。

利用教材训练初中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语言表达训练。同时,所有教材也都有在阅读课文中安排人物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训练内容和基础训练题。为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量让学生积极参与语言表达练习。

其次,要创设交际情境,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生动逼真的情境创设很有感染力,能调动学生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新大纲在口语训练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表达自己”。这是语言表达训练的重要方式。根据初中生年龄小、容易分心、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实际,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进来,激发他们的语言交际欲望,激发他们的语言交际热情。

第三,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加强语言训练。

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确实要靠社会实践,形成口语交际能力后,最终走向社会。因此,语言能力的培养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小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充满趣味性和儿童情怀的故事。家长或老师可以选择一些讲礼貌、诚实、勇敢、勤奋好学的故事给学生听。大三学生年龄小,缺乏条理,要求完整复述故事。家长或老师一定要整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让学生顺着这条线索,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进行复述。这将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听力训练,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在生活中,小学生也可以选择一位自己最信任的老师或同学,与他们深入交谈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从他们那里得到忠实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在当天的日记中详细写下两次对话的经过、对话的内容以及对自己的触动。然后把这本日记带回家,征求父母的意见,与父亲或母亲讨论自己的发展方向或理想、追求,达成比较一致的意见,从而达到加强语言表达训练的目的。

第四,挖掘有利因素,加强语言训练

来自自我体验的介绍。体验是一个人参与实践活动所产生的一系列感受,能够引发强烈的表达欲望。比如过生日,是孩子最开心的事,大部分都经历过。让学生以模拟电话的形式互相谈论过程和感受,从而将学生的生活与言语训练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不仅会说话,还会玩。鉴于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可以将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引入课堂,创设口语对话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可以模拟问路、借东西、购物、接待客人,开展“老鹰抓小鸡”、“寄语”等学生喜欢的游戏和竞赛。学生边玩边学,兴趣盎然,轻松愉快,真正做到了“我说我的”。在双向互动训练中,学生不仅学会了使用礼貌用语,还同步提高了思维和口语会话能力。

语言训练在实践中很重要。只要我们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语言学习的规律,课内课外相结合,努力提高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意识,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