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靠什么来维持健康?《健康八卦》告诉你养生的“调和之道”。

在回答“你靠什么来维持健康?”在这个问题之前,请想一想。你认为什么是“健康”?有人说不生病就是健康。这种观点可以理解。毕竟大部分人在没生病的时候都觉得自己很健康。但是不生病真的健康吗?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传播(致病因素的演变和转移)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轻入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相应地,人体的状况也有一个由健康到亚健康、高风险、临床症状到疾病的过程。所以,健康不能简单的视为不生病。有人说健康就是体检时各项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这个观点从技术角度来说是专业的。指标正常,然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然后放心大胆的继续熬夜,大吃大喝,毁了身体?那么目前的指标还能正常多久?一个月,两个月还是一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显著提高,我们正在使用越来越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但我们似乎离健康越来越远:越来越多的人生病,新的疑难杂症层出不穷。健康到底是什么?如何养生?带着疑惑继续读下去,你会对健康有新的认识。这篇论文有点长,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中医认为“和”是人体的一种健康状态,维持健康靠的是“和之道”。二、“与真实生物的和谐”——保持身心和谐。第三,“天人合一”——维持人与外界的和谐。

和即和谐、平和、融洽,是中医文化的核心精髓。中医的健康、疾病、治疗、养生、发展等理念都是围绕着和谐展开的。首先,“和谐”是人类本能的内在要求和趋势,“和谐”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内在、本质和本质特征,是生命的根本规律。为什么这么说?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人体是以阴阳五行为基本框架,以五脏功能为主要生理内容的组合体。人体气机升降平衡、阴阳平衡、五行克制都影响着人体健康。从生理结构来看,人体不是四肢、大脑、躯干等备用部位的组合,而是一个元整体,人体的每个部位都包含着整体信息(这也是为什么中医可以通过脉诊、面诊、舌诊等诊断方法来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就是“和”,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秩序,使我们的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的功能协调起来,达到和谐的局面。其次,“和谐”是治疗的目的和归宿。治疗疾病,要充分发挥人体自我调和的能力,顺应正气祛邪的趋势。中医里“正气存内,邪不可为”就是对这种状态的描述。“正气存内”是指人体的各种机能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律有序运转,达到“阴阳皆秘”的和谐状态。“邪不可为”说明外邪(致病因子)会干扰人体,但不能破坏人体的有序运行,因为人体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系统恢复健康。那么养生的“调和之道”是什么呢?刘为民医生将他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成以下“健康八卦”(后文)。保持健康,一是要“和谐相处”,通过充足均衡的营养、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合理的运动、良好的生活习惯、温暖的手脚来保持身心的和谐。二是要“天人合一”,通过自我减压,平和慢生活,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来维持人体与外界的和谐。

“和谐生物”这个词来自《周·郑宇语》,意思是如果实现了和谐,一切都可以生长和发展。

1.充足和均衡的营养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道出了饮食对人体的意义。饮食是维持人类生命的基础,饮食不慎是人类生病的根源。所以,养生从饮食的和谐开始。营养丰富均衡是基本,此外还要吃饱肚子,冷暖适中,食物适中,厚薄适中。

2.规律的作息和充足的睡眠

人体内含昼夜节律,气血在人体内的运行和生理功能以昼夜为周期。体内的阳从平旦之时起,在日本和中国达到顶峰,日落而衰,午夜进藏,而体内的阴正好相反。

最典型的违背人体昼夜节律的行为就是长时间熬夜和晚起。熬夜使得未央之气在夜间不得不循着体表,无法在半夜进藏调理,直接损伤人体的阳气,甚至是最根本的肾阳之气;同时,如果你在午夜仍不入睡,殷琦就不会成长。当你起床晚了,杨灿就不能发芽,阳气就弱了。因为肝主脾,肝气不能生发,导致肝的止泻功能紊乱。

合理锻炼

人每天都处于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中。合理的运动使身体保持适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这就是运动的“和谐”。合理运动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孜孜不倦”,即身体要运动,但又不能让自己感觉太累而伤害身体;另一种是“与时俱进”,即按照四季、昼夜的阴阳变化规律进行锻炼。

4.良好的生活习惯

科技的进步让我们的生活有了质的飞跃,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在如今忙碌紧张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生活方式病(生活方式病)。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导致亚健康和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

5.宜暖手脚防寒保暖。

《苏文》说:“天地若温柔,则水贯之静;如果是天寒地冻,它会通过水凝结而哭泣;等它热热的时候,就会沸溢。”古人通过观察温度对河水的影响,得出结论:温柔是事物的最佳状态,同样的规律也适用于人体。冷空气附着在人体皮肤上,皮肤会收缩,所以打在表面上,容易出现头身疼痛;寒气侵入,容易使血液凝结成瘀血,津液因寒凝结成痰。

人从出生开始就处于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离开了外部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就不可能独自生活,所以人的健康与外部环境密切相关。

1.正常自减压

如何与社会相处,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如何与社会相处,有益于人的生存和健康长寿,这是每个人的现实需求。中医的“少欲”和“仁”的思想,可以帮助人减压,获得平常心。是建立在清闲少欲的基础上的,安心不怕。"

2.性格沉稳,慢生活

人都有世俗的欲望,但如果超出了人体的适度范围,就会导致气血失调,损伤脏腑。《内经》中反复强调,怒则气生,怒过度则伤肝;开心了就慢,太开心了就难过;悲伤导致气消,导致心肺悲伤;恐惧导致愤怒,过度恐惧导致肾损伤;惊则乱,惊则伤肾;思考导致气滞,想多了伤脾。只有感情和谐才能养生。

3.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

“人管地,地管天,天管道,道管自然”是对人与外界关系的最好诠释。自然是以“和”的形式存在,通过遵守一些内在的规律,保持流动和运行。我们不仅要顺应自然,按其规律办事,而且要学习自然的方法来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建立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