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人为什么会有?

1,欲望的本质(什么是欲望)

欲望的定义要揭示欲望的本质。换句话说,欲望的本质取决于揭示欲望的定义。

欲望的对立面是厌恶,两者之间的过渡地带是禁欲。

欲望-禁欲-厌恶

要揭示欲望的本质,我们必须分析欲望的特征:

①自然属性:与人的生理过程密切相关。

与自然属性相关的最常见的欲望类型是食欲和性欲。

②社会属性:a .被他人言行诱导。吉拉德认为,我们的欲望是“模仿性的”。b .受制于社会规范,包括道德和法律约束。c欲望这个词是贬义的,没有人说“我(他)的欲望是为人民服务”。相关的同义词有愿望、憧憬、期望、理想等等。

最常见的与社会属性相关的欲望类型有模仿欲(羡慕他人)、表达欲(展示自己)和支配欲(控制他人)。

③精神属性:不是客观需要,而是主观欲望(心理倾向),是欲望的本质属性。

与精神属性相关的欲望最常见的类型是好奇和超越(一种罕见的“创新欲望”的表达)。

在分析欲望特征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揭示欲望的本质,给欲望下一个简明的定义:

欲望是人在生理过程、社会风尚和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某种事物的心理渴望。

2、欲望的根源(为什么会有欲望)

欲望的特征反映了欲望的根源:

①生理起源。食欲和性欲是人的生理过程的心理反映。

②社会根源。模仿欲、表达欲、支配欲是人们对社会环境的心理反映。

③精神根源。好奇和超越是人们对文化积淀的心理反映。

3、欲望的调节(如何对待欲望)

在心理结构上,欲望以情感为主导,渗透着知识(理性)和意志;所以欲望是可以被理智和意志调节的。

很难填满一个人的欲望和烦恼。为了控制欲望,人们提出了四个命题。

一种是放纵论,认为人生苦短,要抓紧时间享乐,放纵欲望。但是,个人的过度放纵,必然会损害他人的利益。而且欲望是无限再生的,越是垂直越不能满足。这样一来,就会以放纵开始,以痛苦结束,既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放纵之路是走不通的。

二是禁欲论。基本的想法是,既然欲望是痛苦的来源,那么为了消除痛苦,不如压抑或者干脆消除欲望。道教要求戒欲,佛教则进一步想借助大雄的力量来扑灭欲望和苦难。道教、佛教等禁欲思想看起来很美,其实很难做到,禁欲、禁欲都是行不通的。

三是禁欲论。欲望不可能是垂直的,也不可能是灭绝的,所以最可行的就是合理适度。合理适度的“原则”首先是礼仪,即社会的法律、制度、政策、法规、风俗、习惯等社会规范;其次,道德观念,也就是每个人的道德力量和意志力,是防止欲望出轨和犯禁的精神篱笆。

四是超越论。社会礼仪和道德观念对欲望的调节必不可少,但两者都带有异己的强制性,使主体不同程度地感到痛苦和无助。为了让主体摆脱痛苦和无助,进入自由和自觉的境界,人们找到了对待欲望的第四种方式,即精神理解即超越。

见:胡。徘徊在精神向往的地平线上[N]。社会科学学报,2012.438+00.64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