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华诚的《鲁西岛上,有一个陈老师……》

看着最后一个孩子走出校园,陈先生收拾好书包,锁上铁门,踏上了回家的路。陈老师家在芦溪岛口夼村。从口筐到学校,从学校到口筐,一天两次,早出晚归。

上学的路不好走,翻山越岭。凉爽的海风吹来,带来了岛上野果的成熟香气和不远处码头上的鱼腥味。新学期开始,孩子们都长高了,晒得黑黑的。芦溪岛上的孩子都是这样的。海风咸咸的,太阳一照,孩子们普遍黑黑的,但看起来都很坚强。

陈先生边走边流汗。这座山有40度的陡角,几乎要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翻过山来,浑身冒汗。翻过山,浑身冒汗。走一趟,35分钟。下雨的时候,你会痛苦。路很滑,伞撑不住。一不注意就会滑倒。有时当我步行去学校时,我浑身是泥。

当时陈先生经常在想,什么时候转出去了才好。

这是温州东部的一个岛,名字很好听,芦溪,隶属于温州洞头区(2015之前叫洞头县)。陈老师叫陈清杰。师专毕业时,他被分配到芦溪中学教书。陈老师是本岛人,从小就在岛上。和岛民一样,我父亲以捕鱼为生。但奇怪的是,陈先生晕船。父亲说,我们是住在海边的人。看来你是没机会吃这碗鱼饭了,好好学习吧。好好学习,出去工作,就可以改变命运,离开鲁西。

那时候出门不容易。离开这个岛的唯一方法是乘船。一天只有一艘船。到了温州,天不亮就得起床赶船,出发时间不固定,跟潮汐有关。坐船需要四个小时。每次坐船去,对陈先生来说都是一种折磨。每次坐船回来,陈先生就想,如果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要离开鲁西。

这座山走了好几年了,陈先生还是没转出来。按照县里的政策,大学毕业后可以回老家工作任教五年,可以转出。但陈老师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学校的老师都是本地岛民,而且都是年纪比较大的。当时陈老师年轻,想为家乡做点贡献。他先教了几年,等新的大学生进来后再想办法调出去。

陈老师喜欢阅读和教学。他教物理,后来这门课叫“科学”。岛上的孩子都喜欢他的课,一上来就睁大了眼睛,仿佛这门课装了一个新世界。从教室的窗户望出去,可以看到海上的渔船,闻到海风的味道,想象岛外的世界。

岛上的生活很艰难。台风和暴雨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损失严重的时候,连学校的屋顶都被掀掉了,瓦片都没留下。平时岛上没有水和自来水,老师们要去一口井里打水。近百米,远几公里。旱季的时候,井干了,只能航行到对面的岛上去运水。后来有了运水车,一次运几十吨水,供岛上的人生活饮用。

这一切都很好。最难的部分是什么?找不到对象。青年教师不想来,来了也留不住。

陈老师认识岛上所有的人。这个岛上人不多,我就低头不抬头。见到陈老师,无论老幼,我都会跟他打招呼:“陈老师,放学了吗?”“陈老师,你吃饭了吗?”“陈老师,我家的小家伙,你要管严了!”孩子们在路上遇到了陈先生。先是毕恭毕敬地叫了声“老师您好”,然后就拖着陈老师回家喝茶吃饭。如果陈老师不去,他们会不高兴的。

有一年,一个亲戚提供信息说可以调到市里工作,问陈老师去不去。陈老师动心了,外面提供的待遇很高,生活条件好很多,机会自然也多。而且在岛上,找一个同样条件的人太难了。他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想了想,翻来覆去,最后还是做了一个决定:留下来。为什么?因为那时候他教初三,孩子能不能考个好成绩上个好学校很重要。他教的三年级,“理科”成绩多次在全县名列前茅。想到孩子的眼神和父母的信任,他怎么能忍心把孩子半途而废,自己离开呢?

这一呆就是好多年。陈老师成了岛上的一道风景。每天他早早来到学校迎接孩子们。晚上,我看着孩子们离开校园。每天,他都和孩子们在书声中度过。岛上有许多台风。台风那天,他和其他老师把孩子们一个个送回家。陈老师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他教过的孩子每年都考上外面的学校,过几年再去更远的地方上大学。看到孩子们奔向更大的世界,陈老师很欣慰。

在陈老师快三十岁的时候,一位余老师终于来到了岛上的小学。一来二去,两个人就互相看上了。陈老师被任命为学校副校长,同时兼任岛内* * *化工技术学校校长,工作事务增多。他成了家,下班有了伴。

虽然口旷村离学校还是那么远,但是岛上已经修了新路,开了隧道,再也不用翻山越岭了。陈先生买了一辆摩托车。在突如其来的声音中,岛上的渔民经常看到陈先生骑着摩托车,余先生坐在后面,风里来,雨里去。岛内的人看到,还是会远远地向他们招手,大声问“陈老师,放学了吗?”

陈老师越来越喜欢岛上的生活。2006年,调入城市的机会再次出现,但陈先生悄然谢绝了。今年,陈先生换了个频道,开始专注于他的成人教育。成人教育,从一开始的“识字”,到文化素质的提高,再到技术培训、社区教育,一年一年的进行,岛内很多成年人都成了陈老师的学生。陈老师在课堂上说什么?国内外时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生活美学教育,健康知识,先进科技...包罗万象。陈老师每周在村民活动中心开一次“鹿岛讲堂”,开半天。讲堂开了之后,其实开了20年。有一位刘奶奶,94岁,讲课从不间断。陈老师担心她的健康,建议她如果天气不好就不要来了。刘奶奶答应了,但还是阴晴不定。

2011岛内中学合并后,岛内小学教育质量也有所下降。2012秋季,新学期开学前,有家长找到陈老师,认为他有能力,有经验,希望他来管理小学。区领导还找到陈老师,让他抓教学质量,调动师生积极性。

陈老师肩负重任。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学校管理精细化,教师队伍精干化,校园文化丰富化,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整体提升。到2013年7月,小学毕业班有60个孩子,其中12个考上了温州的一所民办学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所海岛学校先后获得洞头区“华中”教学质量提升奖和“华中”教学质量贡献奖。陈老师也连续两年在全区做了典型发言。

几年后,陈先生校长任期届满,本可调离岛内。领导也答应安排一个条件好一点的岗位。但是陈老师又婉拒了。他说,让我留在鲁西岛,继续做成人教育。

陈老师说他已经习惯了岛上的生活。芦溪岛虽然小,但是在这里住的时间越长,越喜欢。

岛上的生活简单而宁静。算起来,陈先生已经在岛上教书二十多年了。他现在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下班后和余老师一起在岛上散步。路上遇到的每一张脸都是熟悉的。要么是他教过的学生,要么是他教过的学生的孩子,要么是他后来成人学校的学生——无论如何,他一路走来,人们都跟他打招呼:“陈老师,你吃饭了吗?”“陈老师,回家喝碗酒!”

陈老师说,在我的生活中,没有在岛上做过什么重要的事情,年复一年,过着平淡的生活。然而,让陈老师感到自豪的是,他教过的孩子,有很多都离开了海岛,飞到了很远的全省乃至全国各地,有的还成为了不同行业的杰出人才。“我现在老了,感觉很幸福,不想离开这个岛!”陈老师笑着说。

无论是风平浪静,还是惊涛骇浪,陈老师都在,坚守海岛,发出梦想的小船,驶向壮丽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