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粥养生养胃真的靠谱吗?怎样才能喝出健康的身体?

对于中国人来说,粥不仅是营养和美味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和体现。《本草纲目》认为,粥能“益气生津,滋养脾胃,治疗虚寒”。《本草纲目》也认为“米油能使头发清亮,黑瘦之人食之,百日肥白。以其养阴,胜于耕地,最好每日服一碗。”清代名医王世雄在《饮食谱·有息》一书中说:“穷人患虚损,用稠米汤代替参鸡汤,是奇迹。”各路名医对粥的推崇,以及“米油”滋养人参的民间说法,为喝粥养生提供了现实的理论依据。“尤其是小米粥在高温下慢煮后形成一层油膜,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感。

但是这些古人的经历真的靠谱吗?现代医学对食物营养的客观分析是怎样的?

-米油营养人参,老人喝粥,如何有福长寿?

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曾经对米油进行分析,发现‘米油’由糊精和少量单糖组成,是由未打磨的小米中的少量脂肪和营养物质漂浮在粥的表面,稍微冷却后形成的。没有切实的证据证明“米油”中的成分可以保护胃黏膜,对人体的滋补作用极其有限。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古代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研究的相反结论呢?中西医对待事物的认知差异真的是天壤之别吗?其实,我们对知识的学习和分析,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不能简单地按照字面意思去概括,机械地代入我们现在的生活。在古人的叙述中,无论“米油”还是“粥代替人参”,都有一个施药的前提对象,就是我们都知道的“黑瘦人”和“穷人”,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物资极度匮乏,粮食的加工也比较粗糙。普通人经常吃不饱饭,更不用说社会底层的“黑瘦子”和“穷人”了。如果结合写书时的背景,再看米油,我们是不是也觉得它是美味的滋补替代品?

——得了胃病,喝粥养病好?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胃病的比例越来越高。看到胃病,医生也会说:“回去喝点粥,多吃点清淡的。”小米粥作为养胃圣品经常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小米粥真的有这么神奇的功效吗?

在米粥的熬煮过程中,确实会发生糊化反应,导致糖分和碳水化合物沉淀,更容易被肠胃吸收。对于部分胃肠功能下降、消化不良的人来说,适当喝粥确实有滋补疾病的作用,但对于胃溃疡或胃穿孔患者,胃黏膜有伤口,喝粥吸收血糖的效率提高,更容易刺激溃疡和炎症部位,喝粥会加重病情。小米粥也不适合胃酸少的人,因为小米粥容易刺激胃酸分泌,会导致腹胀和消化不良。

大米粥容易消化,减轻肠胃负担的说法是不全面的。经常喝粥必然会减少我们的咀嚼次数,但只有通过咀嚼刺激,唾液才能分泌促进消化的酶。长期喝粥不仅会降低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率,增加肠胃负担,还会影响肠胃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众所周知,两餐之间最好少喝水,以免稀释胃液。粥的主要成分是水。喝粥其实和两餐之间喝水是同源的。口腔和胃肠道分泌的消化液会被粥稀释,使消化功能减弱。

长期喝粥,胃肠蠕动因为消化负担小而变慢,相当于对胃的一种过度保护。人体的所有功能都需要正常的运动,肌肉也需要运动,否则会有无力感,大脑越来越需要运动来使用。我们的肠胃功能也是一样的,需要适当的运动来保持健康的状态。如果我们长期吃粥,肠胃蠕动就会一直偷懒,就像久拖不决的机器会生锈一样,可能会导致消化功能下降。

我们正常人的胃有很好的防御和修复机制,不用过多考虑要不要养胃。胃没那么容易坏,也没那么容易养。与其过分依赖老话喝粥养胃,不如看看我们的生活状况,找出胃部不适的真正原因,是因为饮食不规律,还是幽门螺旋杆菌的困扰,还是与心理因素有关的肠胃疾病。只有采取适当的措施,才能远离“老胃病”的困扰。

-你想喝粥吗?粥没用吗?我该怎么办?

应该怎么做才能科学养胃?真正的胃需要做好:

1,粥料,不只是“饭”

说吃粥有益,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从食物多样化的原理来说,如果以粥为载体,将粥的材料巧妙搭配加工,加入杂豆、其他谷物或土豆,可以大大丰富一碗粥所含的营养成分,再食用一定量的蔬菜和肉类,营养摄入会更加充分和全面。既丰富了口感,又增加了营养的摄入。

2.最好用开水煮粥。

用冷水煮粥会导致米粒被浸泡,增加热膨胀的时间,进而导致糊化程度更高。虽然味道变浓,但是对于需要控糖的人来说非常不利。加拿大的一项大学研究发现,低质量碳水化合物饮食,即高血糖指数食物,会大大增加心血管疾病和各种原因死亡的风险。用开水煮粥,既节省了煮粥的时间,又增加了粥的粘度,口感更好。

3、按时吃饭,控制食量,远离感冒。

在人体的诸多器官中,胃的守时性是最强的,少食多餐并不适合所有人。夏天临近,很多朋友会用冷粥来消暑,但是频繁摄入温度较低的食物或饮料,会对胃黏膜造成非常强烈的不良刺激。时间长了,很可能导致脾胃受损,湿气加重,对身体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