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如何建设中华文明传承创新区

按照国家对甘肃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建设文化大省的总体要求,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界限,统筹全省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以文化建设为重点,确定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个板块”(简称“1365438”)

“带”是丝绸之路的文化发展带;“三区”即以祖先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十三板块”是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利用、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城乡文化融合发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建设、文化人才建设和节庆会展举办。

我省提出,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实施重大项目,推动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把中华文明保护、传承、展示、创新发展与时代精神、甘肃转型跨越发展、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快甘肃文化走出去战略,扩大甘肃文化的全国影响力和国际传播力。

“一个区域”:

丝绸之路文化开发区。要以丝绸之路为轴心,以亚欧大陆桥甘肃段为腹地,充分挖掘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多彩的自然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沿线城市社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保护传承创新力度,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使之成为推动甘肃转型跨越、科学发展、民族团结繁荣的核心区域。

“三个领域”:

以祖先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域。落实国务院批准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加大文化建设力度,以祖先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道教文化、农耕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为重点,推进陇东南四城融合。,以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民俗农耕文化展示、红色旅游、演艺展览、工艺美术制造等为重点。形成以天水为中心,以祖先文化为重点,以农耕民俗文化为手段,以文化旅游为载体,以文化产业为支撑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体系。打造全球华夏祭祖圣地天水、生态陇南、健康平凉、民俗庆阳、红色南梁、周祖圣地、故里等特色文化品牌。

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围绕敦煌文化、长城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石窟文化、竹简文化、无梁文化、西夏文化、边塞军事文化、现代工业和科技文化等。以促进文化生态发展和保护文化多样性为重点,实施综合开发,整体推进,向铁路、公路沿线周边地区辐射,以大型节庆、体育赛事为载体积累人气,形成遗产保护、景观旅游、观光旅游的集合。

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带。围绕黄河文化、彩陶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资源,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把兰州建设成为中华文明展示区、文化创意研发核心区、文化创新拔尖人才集聚区,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影视制作、文化旅游、出版、发业、印刷、广告、演艺、会展业、数字内容、动漫等文化产业。

《十三个盘子》:

文物保护。开展各级文物普查,建立各类文物资源数据库。加强重要文物保护维修,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建设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示范工程,实施以天水麦积山石窟、瓜州玉林石窟和东千佛洞、武威天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张掖马蹄寺石窟为重点的石窟寺保护工程,并向省内其他石窟寺延伸。加强对甘肃彩陶、临夏古生物化石和武威白塔寺等重要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实施重要古建筑保护工程,重点保护夏河拉卜楞寺、张掖佛寺、武威文庙、鸠摩罗什庙、天水伏羲庙、永登路土司衙门等古建筑。加强对工业遗产、地方建筑、文化线路、文化景观等新类别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强对高泰骆驼城遗址及墓葬、果园新城墓葬、张掖黑水国遗址、景泰永泰桂城等濒危田野文物和遗址的抢救性保护。加强文物安全设施建设,推动文物危险单位安全设施建设达标,提高文物安全保障能力。

伟大遗址的保护。加强长城保护,重点抓好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建设长城博物馆,充分展示长城文化。开展长城重点路段应急抢险加固工程,加大阳关、玉门关等长城关隘的保护维修力度。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申遗工作,做好甘肃备选遗产地的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等相关工作。实施张家川大地湾遗址、徐三湾城及墓葬、大堡子山遗址及墓葬、马家园遗址及墓葬、天水居延遗址(甘肃部分)抢救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提高综合保护利用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主要包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美术、民间手工艺、游艺、传统体育和竞赛、传统医药等文化艺术形式和风格。保护和传承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华尔”、61个国家级和33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培育良好的文化生态,丰富文化多样性。民俗文化村和民俗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将有效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的基本形态、承载方式和核心内涵。抢救保护处于濒危状态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特别是年事已高的代表性传承人,建立研究中心,尽快培养接班人。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利用。加强历史名城保护利用,加快保护规划编制和实施,加大保护工作投入。重点加强天水、武威、张掖、敦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在城市建设中融入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元素,使得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重点保护宕昌哈达铺镇、榆中青城镇、金牙镇、永登连城镇、古浪大井镇、秦安龙镇、临潭新城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文县碧口镇、通渭县马营镇、华亭县安口镇、碌曲郎木寺镇、华池县南梁镇、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加强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积极弘扬和培育优秀传统村落,推荐有条件的村落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和利用好农村优秀历史文物。

民族文化的传承。深入开展民族交流融合史研究,挖掘民族团结互助史实,大力弘扬民族团结精神。甘肃少数民族出版基地的建立。实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重点是科学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图书、报纸、电影、电视的翻译、出版和播放。加强对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特别是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完成文化资源保护工程数字化、备案、修复等基础保护工作。

古籍整理与出版。依托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对6万余枚汉简进行了整理和研究。保护、整理、出版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夏河拉卜楞寺、张掖大佛寺、武威文庙收藏的珍贵经书文献经过整理、出版和科学保护。实施文穗阁《四库全书》影印出版工程和甘肃历史文化资源出版工程。

弘扬红色文化。重点加强对列入全国经典红色旅游景区的15个红色旅游景区(点)的历史文化保护、挖掘、规划和开发。依托会宁县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纪念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南梁纪念馆、高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古浪战役纪念馆、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腊子口战役纪念馆、邦洛镇红军长征纪念馆、两当兵变纪念馆、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等,建立一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丰富文化旅游内容,形成全省红色旅游资源与周边省份的联系互动,打造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活动。

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在高质量完成3个市级博物馆建设的基础上,建设甘肃简牍博物馆、彩陶博物馆等一批特色博物馆。推动建立金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推动其他城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深化博物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以嘉峪关、金昌、武威为重点,探索和试验城乡文化融合新模式。建立城乡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鼓励城市和文化单位为农村提供文化帮扶。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品牌建设。进一步加强祖先文化、先秦文化、农耕民俗文化、民族宗教文化、五粮文化与敦煌学、竹简学、西夏学的研究。建立华夏文明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院、先民文化研究院、竹简研究中心、五粮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创建敦煌文化论坛。依托优势文化和传统特色,建设一批民族团结示范县和文化艺术体育之乡。挖掘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开展精品文化艺术创作,引进文学、艺术、音乐、书法、舞台艺术精品,深度开发读者品牌,推动读者出版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造大型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创建敦煌画派。拍摄一批全面反映甘肃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专题片、纪录片、动画片和影视片(剧),创作一批歌颂甘肃独特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和秀美风光的流行歌曲。

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旅游业,建设文化大省,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于旅游业发展的全过程。旅游开发建设应当加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普及科学知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新型文化旅游产品。建设重点旅游城市文化功能区和精品特色文化县(区),营造浓厚的旅游目的地文化氛围。加快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量身定制探险、体验、生态保护志愿旅游产品,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建设汽车露营基地和营地,大力发展自驾车旅游项目。提高旅游商品开发的文化创意水平,突出旅游宾馆饭店的文化特色,体现旅游管理服务的人文特色,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品位。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出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演艺、节庆等文化旅游产品。

文化产业发展。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按照整体一盘棋、一城一特色、一园一重点的原则,统筹规划、错位发展、形成规模、集聚优势。培育具有引领作用的大型国有文化企业集团,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步伐,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为支撑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建设兰州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全面启动敦煌国家级文化产业园申报建设。积极推进华夏始祖文化园、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庆阳农耕民俗文化产业园、临夏民俗文化产业园、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

文化人才建设。完善有利于文化人才健康成长的体制机制,培养和引进一批文化领军人才特别是创作人才、业务人才和管理人才,形成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整合教育资源,通过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岗位技术培训,培养文化产业发展急需的专门人才。扩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完善人才流动、使用和激励机制。

节日活动展览。每年举办敦煌之旅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每两年举办中国敦煌国际艺术节和嘉峪关国际短片展。通过不懈的努力,将把文化节办成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艺术节。办好伏羲公祭仪式、中国青羊农耕文化节、“张芝奖”全国书法展、中国民间艺术节、中国国际鼓文化艺术周、临夏中国民间艺术节、西河中国乔奇文化旅游节。继续挖掘资源潜力,创新节庆形式,提高节庆品位,突出个性特色,办好各地现有的文化节。整合资源,提升规格,重点办好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甘肃段、嘉峪关国际滑翔节、嘉峪关国际铁人三项赛、全国沙滩排球巡回赛(甘肃敦煌火车站)、张掖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等体育赛事。充分发挥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的作用,开展各种文化展示和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