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只有禅定、知足之后”,你才能明白“一想起来,就找到千山。”
这世上的一切来去匆匆。有些人,你不能让他们留下,有些事,你得不到你想要的。这样一来,我们的内心就会生出无尽的责备感。
这种执念感和责备感就像一颗种子,在狭小的内心空间里生根发芽,最终占据了我们灵魂深处的空间。
让执念占据我们内心的,不是外在的物质世界,而是在人生旅途中迷失的自我。然后你我就带着失落感走向神秘的远方。
记得佛经里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无色无相,怒而狂。”
在我们走向未来的路上,我们遇到的很多事和人都是“色相”,而从我们无法控制的内心产生的欲望就是“愤怒”。
当岁月的磨盘逐渐磨平身体的棱角,那时候的光的沉淀逐渐焕发出内在的活力。我们只是发现,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看透这世间琐事的人,是灵魂深处的自己。
《金刚经》里有一句名言:“万物各有其道,如梦如泡,如露如电,所以要从自身去看。”
人生多种多样,岁月漫长。活着就是追求生活幸福的过程。在这条未知的道路上,有太多的迷幻和泡沫。
这种迷幻的泡沫可以理解为“人生无常”,因为谁也不知道得失何时到来,所以“无常”是人前进的巨大障碍。
年轻的学生会因为考场上的挫败感而哭泣。他们没有看到无常只代表一瞬间。
职场成年人会担心自己表现不佳。他们没有看到无常只是一座小山。
中年管家不会因为家庭压力和矛盾而想茶饭。他们没有看到无常只象征着“一叶障目”。
不管是什么年龄段的人,都有不同的人生使命和任务。有的人想为事业奋斗,有的人想为家庭奋斗。不同的目的导致不同的世界观。
为什么苏轼在诗中写“不知庐山真面目,只在此山中”?因为在山里迷路的人是看不透自己的人。
正因为身在山中,所以不可能“一日千里”,正因为迷失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所以不可能“舍本逐末”。
很多人都在纠结什么才是真正的“看透”。
有一个词可以很好的概括,那就是“顺其自然”。看透的本质是懂得放下内心的执着,不去逆规律,不去超越规则。
我看到过这样一个有趣的说法:当你40岁还在租房子、骑自行车的时候,不要幻想自己有一天会成为众所周知的千万富翁。
当你想要的一切都超出你的能力时,你会发现自己活得越来越痛苦。虽然今天阳光明媚,但你会感到下雨。
正所谓“想一想,千山万水,一想,物是人非。”
人生走什么路不是别人决定的,掌握主动权的“上帝”是自己。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不是别人,更是懂得“放下”的人。
很难看透。难就难在我们每个人都要为“柴米油盐酱醋茶”操心。谁都帮不了自己,因为每个人都有“难熬的时候”。
曾经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变成了无言不笑的中年人,曾经有诗有远方的年轻人,变成了心静无争的油腻腻的中年人。
其实物欲横流的时代并没有改变。一直在改变的,其实是为了适应“物质”的生活。
或许,时间带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就是争执之后的“看透”。
有一天,小和尚问老禅师:“师父,我看到山脚下的樵夫很穷,但他活得很快乐。”邻村的富人很富有,但他并不满足。"
禅师微笑答道:“樵夫懂得知足,没有过分的欲望。而富人则视贪婪为生命的全部,把日子埋在欲望里。”
然后禅师指着院子里的老树,接着说:“你知道为什么老树茂盛,小树随风倒吗?”
小沙弥摇摇头,禅师又道:“老树根深,懂得收放自如,不与邻居争长短,小树根浅,长得不耐烦,总要争一会长短。”所以,你能不能过好生活,不取决于外部环境,而取决于你自己。"
佛曰:“知足常乐。”
知足,就是知道了一切的本质之后,每个人都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把平凡的日子变成一种自由自在的理想状态。
禅定是懂得知足之后的另一种知行境界。不管生活怎么走,是艰辛还是富足,是理想还是残酷,顺其自然,去争取。
心为天堂,一念地狱。所谓天堂地狱,都是我们心中的根本选择,就像林清玄选择了“人生充满欢乐”,苏轼选择了“风雨无阻”。
世界是我们的世界。如果你活得自由,你就是自己世界的主人。未来,不是你寻找幸福的那一天,而是你寻找幸福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