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的养生观是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学术思想界出现了“九派十派”、“百家争鸣”的局面。很多学派讨论了“养生保命”的思想,可以算是中国养生的早期理论。要点如下。
老子《道德经》中“人随地、地随天、天随道、道随自然”的思想是其养生思想的渊源,而其“淡泊自得、以之为仙药”的思想和“戒欲安乐”的思想是调养心灵的重要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庄子宗继承老子之学,也极力主张顺应自然,“调理四时”,“静心”,“忘我”,“无欲”,主张采用气功,指导养生方法,去旧吸新,从而延年益寿。
孔子指出“时不时在卧室睡觉、饮食不当、工作过度的人会被疾病杀死”,认识到日常生活关系到健康,强调衣食住行的重要性。他提出“食不厌精,食不厌细”,“肉败而不食。”色恶不吃,味恶不吃,厨艺失传不吃,时不时不吃。”“吃饭无字,睡觉无字。"他说,"智者与仁者,必守纪律,行义,开朗适时,不害人。他虽然长命百岁,难道不合适吗?"根据不同时代的特点,孔子提出了. "君子有三戒。年轻的时候血气不定,要戒掉。它也坚强,有血性,它在战斗;也是年纪大了,血气下降,要戒。"
荀子的修身思想具有积极务实的特点。他指出,平时要注意养生,经常运动可以预防疾病,提倡节欲。“虽然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但可以尽可能的接近;虽然不能去,但是可以节俭,主张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达到控制人的欲望的目的。指出“凡用血血者,以礼开导,不用则乱;在吃喝、衣着、搬家、居住的时候,可以以礼知节,但如果不这样做,就会陷入困境。”“君子可以用正义战胜私欲。“通过礼,他可以管理自己的健康,修养自己的道德,挽救自己的生命,达到长寿的目的。
《管子》认为“精”对生命至关重要,主张养生养精。他说“精是自生的,其表安荣,五脏六腑是源”,所以要戒禁欲,保存精。他还提倡顺应自然和养生的方法。“生活时,节衣缩食,寒暑舒适,有益健康,有益人生。”
吕的《春秋》综合了当时各种学说的思想。提出以害取利,保神长寿;提倡运动防病,“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头肿如风,耳捐如聋。”
可见,养生保命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是长期存在的,并且与古代哲学相联系。关于养生的论述并不局限于养生或医学专著,在许多文学作品或其他著作中也有丰富的养生内容。
东汉王充的《论衡》中有“养气涵养,宜俭则俭,慎则慎,爱精自护,服药导宜,延年益寿”,讲的是养生方法和原则。他还提出了人的力量和寿命首先与考税有关的观点。
南北朝时期颜氏家训强烈反对错误的养生观,提倡求真。“爱养心,爱惜气息,慎卧,安适问候,忌吃喝,忌毒饵”,意思是“我会遵守,不会为死而拆”。他还教导子女要爱惜生命,爱护身体,但不是苟且偷生,而是要勇敢报效国家。
唐代大书《文艺雷剧》中说“养神为养生之本,其次修形,保持精神清明中庸,四面平安”。充实肌肤,填饱肚子,关闭渴求,最后保持健康,是很有价值的想法。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还著有《东坡养生集》和《苏神梁芳》,养生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他提倡多吃蔬菜,少吃肉,这能让你变得健康。倡导有效旅行,可以让人心情愉悦,强身健体;他还介绍了一些可以“包治百病,使身轻长寿”的药方,诗词书画,陶冶心性是他的专长。
明代冯梦龙的《三言》中也有一些养生内容。比如俗话说“酒是燃烧肉体的火焰,色是割肉的钢刀。钱多了就免伤人家苗,气无烟火药。”“饮酒为上,色欲无度为英雄,不义不能拿钱”也是节欲、修身、保命的意义。
其他许多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也涉及养生。有兴趣的可以自己体验,这里就不赘述了。正是因为养生的内容在中国涉及到不同的文化渊源,所以重视养生的思想和方法在中国被民众广泛接受,影响既深又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