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有哪些养生食谱?

胆囊炎患者的饮食禁忌进食后,脂肪和胃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胆囊收缩素,引起胆囊收缩,将胆汁排入小肠,参与脂肪的消化吸收。如果胆囊胆管粘膜发炎,胆管堵塞,胆汁排出不畅,就会影响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同时,胆汁中胆固醇与胆酸盐的比例发生变化,胆固醇浓度升高,容易引起胆结石。吃了肥肉后,胆囊收缩,右上腹疼痛,甚至剧烈疼痛和恶心。因此,胆囊炎患者要限制食油量,急性期限制在每天20 ~ 30克,好转期限制在每天50 ~ 60克,避免吃肥肉。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辣椒、洋葱、萝卜等刺激性强、含粗纤维的食物。避免少食多餐,少食多餐,多喝汤,以利于胆汁汗液的分泌和排出;避免产气、有异味的蔬果,以免加重腹胀。胆囊炎、胆结石患者不宜吃以下食物:鸡蛋:性平,味甘。虽然它们有滋阴润燥、养血的作用,但有胆囊疾病的人不宜食用。唐代的食医孟玮曾说:“鸡为时髦,不宜多食。”《生活情趣饮食谱》也说:“食多则祛风阻气,...黄疸蛋、饱胀、肝郁都不能吃。”现代医学认为,鸡蛋(尤其是蛋黄)中含有极高的胆固醇,引起胆结石的因素之一包括胆固醇代谢紊乱,因此应避免含胆固醇高的食物。除鸡蛋外,其他禽蛋,包括鸭蛋、鹅蛋、鹌鹑蛋都不宜多吃。肥猪肉:性平,味甘咸,能滋阴补虚,但有胆囊炎、胆结石者不宜食用。中医认为,胆病多因湿热阻滞肝胆所致。《本草纲目》说:“猪肉多食,有助于清热化痰,助于祛风除湿”。尤其是肥猪肉,油腻粘稠,脂肪味浓,有胆囊疾病的人应避免食用。现代研究认为,肥猪肉属于高脂肪食物,胆囊炎、胆结石患者忌食的关键是控制脂肪食物,否则过多的脂肪食物会引起胆囊收缩疼痛。辣椒:性热,味辛。李明时珍曾说:“辣椒,辛而热,为纯阳,辛而行气,热助火。味道很浓。”胆囊炎、胆结石多为中医的正热证,所以凡是辛辣、助火的东西都要忌口,包括辣椒、花椒、肉桂等,都不宜服用。现代医学认为,辣椒等辛辣、辛辣、刺激性食物最容易引起胆囊强烈收缩,诱发胆绞痛。羊肉:是一种温补食品。汉代名医张仲景曾说:“发烧之人,不宜食之。”《医学概论》中也认为“有痰有火者”不宜服用。胆囊炎、胆结石多因胆经湿热过盛所致,而羊肉性温补,不宜食用。鸡:性温味甘,多脂滞。患有胆囊炎、胆结石的人不宜食用,以免刺激胆囊,引起胆绞痛。近几十年来,人们已经认识到膳食营养与胆囊炎、胆结石有一定的关系,胆固醇胆结石与人们营养过剩有关,胆色素胆结石与食物中蛋白质不足有关。基于这些认识,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对胆囊炎、胆结石的预防可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1)规律饮食(一日三餐)是预防结石的最好方法。因为不进食时胆囊内充满胆汁,胆囊黏膜吸水使胆汁变稠。此时容易形成胆固醇/卵磷脂囊泡,胆汁粘度增加,最终形成胆汁泥。如果吃,当食物进入十二指肠时,它反应性地分泌胆囊收缩激素,使胆囊收缩。此时含有胆汁泥的大量粘稠胆汁排入肠内,从而阻止了结石的形成。(2)适当营养,适当限制饮食中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胆固醇结石的形成与胆汁中含有大量胆固醇有关。吃得太多,特别是食物中脂肪和胆固醇较多的情况下,会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浓度,促进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人们的饮食逐渐从“温饱”向吃好、吃精转变,鱼、肉、禽、蛋等食物的消费量逐年增加。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带来了一些因为吃得太好、吃得太多而导致的“富贵病”,比如肥胖、冠心病、胆结石等。预防这些“富贵病”,要注意营养适度,特别是不要摄入过多的胆固醇和动物脂肪。所谓营养适度,就是限制人们饮食的质量和数量,要求饮食的质量是以适当的比例提供各种营养素,而食物的数量是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我国营养学家根据营养适度的原则,参考目前国人的饮食习惯和消费水平,提出了每人每月合理的食物构成如下:谷类14kg,马铃薯3kg,豆类1kg,肉类1.5kg,鱼类0.5kg,水果1kg。当然,以上标准只适用于从事一般活动的普通成年人。此外,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也有助于防止营养过剩。(3)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蛋白质是维持我们健康的必要营养物质。据研究,蛋白质的长期摄入不足与胆色素结石的形成有关。因此,保证饮食中有足够的蛋白质,有助于预防胆结石的发生。事实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中蛋白质的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因此中国患胆色素结石的人数有减少的趋势。但在我国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胆色素结石仍然十分常见。(4)注意卫生,防止肠道蛔虫感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清洗生果蔬,改善环境卫生是预防蛔虫病的有效措施,对预防胆结石也很有帮助。(5)积极治疗肠蛔虫病和胆道蛔虫病:发现肠蛔虫病后,应及时服用驱虫药,防止蛔虫病进入胆道。如遇胆道蛔虫病,应积极治疗,长期防止胆色素结石的发生。(6)维持胆囊的收缩功能,防止胆汁长期停滞:对于长期禁食、使用静脉营养的患者,应定时使用胆囊收缩药物,如胆囊收缩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