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三贤:谈“实践”——一个你可能不知道的概念。
“修行”一词来源于宗教,但这个概念并不深刻,也不是留给和尚的。修行不是让你去山上苦行。实践在生活中。很多普通人其实都有修行的意识,只是没有用这个词。人们生活中的一些常见行为,如养生、健身、学习知识技能、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公德等,都是实践的衍生物。修行不仅仅是养生、饮食、养生、锻炼、学习,还涉及到人际关系。实践涉及到脑袋里的每一个想法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般来说,修行是一种让自己变得更好,顺便让别人变得更好的综合方法和知识。修身养性可以治病,消除身体亚健康,驱散心中各种阴霾。修行的目的是为了修复,清理,疗愈自己,然后改善,提升自己,再顺便帮助别人,体现更多的价值。
前面说的是修身养性。通过纠正自己的行为来清理和治愈自己。我主修自我的个体。当自我个体被“修复”后,下一步就是通过这个“好的个体”来促进其他个体。换句话说,利己之后,要走向利他,通过修身养性的知识和经验去帮助别人。
实践的概念和意识还可以涵盖除自身以外的其他领域。修行不仅是培养这个身心,更是培养技能。比如:学英语。有些人英语学得很好。他们不仅说英语和外国人没有区别,而且他们还知道如何教别人学习英语。此外,我还把自己从零开始学习英语直到完全精通英语的经验和方法写了出来,分享给更多的英语学习者。这是一个“实践”一项技能的成功人士。不仅有很棒的技能,分享也帮助了别人。
从生理上讲,人天生是“干净皮肤”,随着成长逐渐变成“臭皮肤”。有“精神意识”的人,想把自己的“臭皮”重新变成“干净皮”。
皮肤指的是我们的身体,我们吃的食物,喝的水,呼吸的空气,都在污染和充盈这个皮肤。也许在“神仙”眼里,这些行走在世间的普通人,就是一个又一个充斥着各种动物尸体、腐肉、地沟油、酒精泔水、各种化学添加剂、pm2.5、尼古丁、焦油。一个“臭袋子”,里面装着一腔随时随地都能吐出来的浓浓的痰,还弥漫着一股粪便的恶臭。
随着修行意识的觉醒,人们会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戒烟、戒酒、戒食...并规范自己的行为,以免污染自己和环境。逐渐清理排毒,逐渐成为“干净皮肤”。
这是大脑层面的话题。我听过一句话“在心理学家眼里,每个人都是心理病人”。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普遍或多或少,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世界上真正健康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5%。剩下的要么是患者,要么是亚健康人群。
如果把每个人都比作一台电脑,那么修行就是杀毒,修自己的电脑。不传播病毒和负能量。同时,有了更强大的“安全卫士”,不容易被病毒和来自他人的负能量入侵。并能帮助他人查杀病毒和修复。帮助解决与自己相同或相似的心理问题。
高阶修行是一个从个体到整体,从“自我”到“无我”,从“我”到“我”的过程。佛教徒说:人皆有佛性。你我之间没有实质性的区别。或者所有人同源,你是我,我是你。从根本上说,大家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人,不被唤醒和激活,只是因为佛性还深埋在潜意识里。修行就是从自我激活到他人激活,从个体到整体的过程。还记得看过八仙过海的朋友吗?我记得吕洞宾好像说过一句话,“若能成仙,功德无量。”
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会顺便帮助别人,但一定要明确顺序,先利己再利他。修行的目的不完全是服务他人。不要迷失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和别人纠缠会导致疲惫和失望。“给予多于接受”并不高尚,这只是一种误解。
客观地说,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幸福或不幸负责。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别人不能为你负责,你也不能为别人负责。
和尚的修行就是“成佛”“得道”。无论是第一修行修身养性,还是第二服务众生,利益他人。它们都是成佛和得道之间的中间步骤。他们都按照他们所认识到的天道和他们的性格行事。服务可能是为了获得一些经验和启迪,也可能是为了获得一些能量的加持。最后,有机会达到道或成佛。
就像绽放不是为了让人观赏,而是为了自己的成长和绽放。花的香味不是给人闻的,而是吸引蜜蜂和蝴蝶来授粉的。但客观上实现了香艳之转,利己也是利人。
有些佛教徒被“善知识”冲昏了头脑,整天想着做好事,助人为乐,服务众生...其实这是思想上的误区。服务众生?做好事?这不是主要目的。或者这些都是次要的。主要目的是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次要角色是帮助别人,服务别人。做好人,做好事,也是为了自己的功德和成就,获得更高的经验和能量。
俗话说“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如果你是泥菩萨,你就保护不了自己的处境。你能做些什么来服务和帮助他人?如果你缺乏智慧和精力,为他人服务需要能力。众生呢?在自我的精力没有满的时候,是不适合去服务别人的。只有在修养上有所成就,精力无限,爱心无限,才能服务众生。
个人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最独立的单位。个人是人类社会的细胞。而实践是一种面向生活的行为。世俗行为是金钱至上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