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辉美容养生11315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具体来说,“心为生命之本...阳气中的太阳与夏气相连;肺是气的来源...为阳中太阴,与秋气相通;肾脏.....是阴中不足阴,导致冬气;肝脏是极端的根源...是阳中之阳不足,与春气相通。”这段话的意思是五脏有对应的季节,肝对应春天,心对应夏天,肺对应秋天,肾对应冬天。因此,根据季节的不同,各器官的保健重点也应有所不同。
四季养生的人来自大自然。人类的活动也要遵循自然规律,这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这样气血才能顺利进行,健康长寿自然就来了。人和树是一样的。秋天,分布在枝头的养分开始从根部收割。秋末,叶子相对营养不足,叶子会逐渐变黄,掉落。冬天树枝上的营养藏在根部,树木完全停止生长,处于休眠状态。春天,营养开始从根部转移到树枝上。但是因为里面的营养是向外的,外面的条件没有准备好,就会长出一个芽来。
夏天,所有的营养都来到外面,所以它很茂盛。随着秋分的到来,养分开始由外向内聚集,树叶开始变黄脱落。总之,春天的温度,夏天的炎热,秋天的凉爽,冬天的寒冷,构成了自然界所有生物春天、长夏、秋收、冬储的自然规律。我们的生命周期与自然界的四季相似,只是有四个阶段:青春期、青年期、成熟期和老年期,我们也明显受到一年中四季的影响。
一年四季春生春,早睡早起,精神好,春天应该肝健康。《黄帝内经》说:“风生于东,风生于木,木酸,酸生于肝。”既然肝对应春季,春季养生自然要以养肝为主。春天,万物发芽,欣欣向荣,这是阳气诞生并逐渐转旺的时候。春天在五行上属于“木”,这个季节多风。春天,人体的阳气逐渐向体表和面板延伸,人体循环系统的功能加强,面板周边的血液供应增加,汗腺分泌增多,加重各器官的负担,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催眠作用,使人疲劳困倦。这就是民间所说的“春眠”。但是,睡觉不利于阳气的上升。所以要控制睡眠时间,早睡早起,多到户外运动,消除春困。春天要保持愉悦的心情,心情开朗,热爱自然,使自己的情绪与春天万物所产生的气和谐一致,这样人体的肝气就会和谐通畅,从而周身通畅,五脏祥和。
春天人体的气血由内而外,里面的气血相对不足。所以人在春天往往容易犯困,经常睡到半夜才醒。这是因为肝阴不足。肝脏是由内而外传递气血的主要器官,所以中医认为春气和肝气是相通的。春天早睡早起很重要。早睡有助于保持阳气的隐蔽,经常出去散步接触万物皆生于自然的感觉,与自然构成和谐的状态。春天是头发生长的季节。
中医说五脏中的肝有运化的功能,可以让你的气血走出来。肝脏喜欢调节,讨厌抑郁,所以春天一定不要抑郁。如果你抑郁,你的肝气就会受到影响。春季由于气血外运,肝血不足要注意养肝。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应避免容易生病的食物,如竹笋、鸡和动物肝脏。竹笋性寒,滑,耗气。人有慢性病,气更虚,吃了竹笋更是如此,容易引起咳嗽、哮喘、咯血等疾病复发。鸡能祛风助肝火,肝能补肝。春季是肝阳上升的季节。吃肝和鸡容易导致肝木过多,导致慢性肝炎和高血压的复发。
可以多吃一些柔肝润肺的食物:如荠菜,益肝和中;菠菜有益五脏、血管;山药,脾、肺;贻贝,滋肾养肝;银耳,润肺生津,滋阴柔肝;燕麦,益肝脾,补虚止汗,降血脂。还可以喝一些菊花桑葚茶,有疏风清热、平肝柔肝、养血益肾、润肺的作用。
夏天一年四季都渴望健康,晚睡早起多运动,夏天长大。《黄帝内经》说:“热生于南方,火生于热,火生于苦,苦生于心。”既然心对应夏季,夏季养生自然要以养心为主。夏天,万物繁茂美丽,阳光强烈,是万物孕育、养育的季节。夏天是五行上的“火”,所以气候炎热,阳气旺盛,人体消耗增加。人往往情绪低落,难以集中注意力。年老体弱的人更感到无精打采,懒洋洋,昏昏欲睡。所以夏天要注意晚上入睡,早起,避开中午的炎热,也可以选择午睡来爱惜自己,让身体得到缓冲。感情上要保持开朗、冷静、沉着,避免上火,使人体通畅。可以适当做一些户外运动,但也要避免烈日暴晒,防止出汗中暑。
夏天,人的气血外来,内阳不足,容易出现胸闷气短、多汗等症状。这是因为夏灵和心灵是相通的。在夏天,人们容易急躁和发脾气。本来他们的气血都在外面,可是再发脾气,血压就上来了。所以夏天一定要记得避免生气。中医说,夏天要注意“熬夜早起,贪得无厌上太阳”,这里的“晚”不是无限制的。极限是多少?就是跟着太阳走。
在夏天,你应该让你的身体定期出汗,以帮助阳气向外生长。现在很多人怕夏天空调开的不太多,上班、家里、车上都会开。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不利于气血向外运行,久而久之容易生病。夏季宜养心。此时,由于气温高、出汗多,心脏病患者本来就心气不足,出汗更使人衰弱。这时候喝一点“参麦饮”有助于养心。“参麦饮”里有三种药:党参、麦冬、五味子。党参是补气,麦冬是清肺热,五味子是收敛心神,让你不那么多汗。夏天喝一点“参麦饮”可以改善胸闷气短多汗的症状。老弱病残的运动强度不要太大,时间选择在早晨,以轻微出汗为度。
从夏季养心的角度来说,最好用气功来调节呼吸,以稳定心神,消除烦躁的感觉。饮食宜清淡,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杂粮,少吃油腻、甜食,忌食动物心脏。因为出汗多,流失的盐分多,所以要注意补盐。中医认为,夏季宜多吃酸味以固表,多吃咸味以补心。年老体弱者应多吃能消暑、补气、生津、易消化的食物,慎吃生冷。因为夏天外面热里面冷,外表其实里面是空的,吃多了凉了容易肚子不舒服。
当然,老弱病残在盛夏也不能吃得太清淡。除了水分和盐分的流失,大量的蛋白质、维生素、钙和锌也随汗液排出体外。所以,夏天老弱病残要吃点瘦肉、鱼、蛋。比如,紫菜汤不仅能解暑、滋补身体,对动脉硬化、高血压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莲子粥具有滋阴养心、清热解暑的功效,还可以治疗躁狂引起的失眠。茯苓和糯米做成的阳春白雪糕,是肠胃虚弱的人最好的滋补品;绿豆粥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功效。
秋收一年四季养生保健,早睡早起,秋天要养肺。《黄帝内经》说:“西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既然肺对应秋季,秋季养生自然要以养肺为主。秋天,西风飒飒,干燥应时,自然景象因万物成熟而沉淀、收敛。正是阳气渐消,阴气渐长,万物丰收的季节。日常作息也要相应调整。早睡符合阳的收入,早起使肺能舒展,避免收入过高。长期睡眠的后期,脑血管的血流越来越慢,容易形成血栓。适当早起可以预防脑血栓等疾病。保持心情的平静和克制,而不是在外面胡思乱想。这样才能适应秋季的气候特点,保持肺气的畅通,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秋天,树叶落下,人的血液从外到内收集。肺气具有迅速展开和下降的功能,能使气血顺利地由表及里,所以肺气与秋气相通。秋天早睡早起。这是因为白天,人的阳在外,晚上,阳在内。早睡早起,符合气血逐渐储存于内的状态。秋天要注意保护肺,不宜太伤心,过伤心肺。
《黄帝内经》在谈秋季养生时明确指出要“养阴”。中医的“阴”是指体液、血液、* *等,是滋养人体最基本的物质。但到了秋天,人的气血开始从外聚集,外气血相对不足,就容易出现“秋燥”。主要表现为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大便干燥、面部干燥甚至出现皱纹。秋燥会损伤人体的阴道液,导致津液不足。所以秋季要注意滋阴。可以多吃一些能防躁护阴的食物,如芝麻、蜂蜜、乳制品、甘蔗、梨等。少吃辛辣食物,如辣椒、姜、葱等。因为辣太容易损伤人体的阴气和津液。秋季避免过度运动,因为剧烈运动会引起出汗,津液散失。另外,不要过度劳累。因为秋季人的精气内收,过度劳累也会损伤精气。
冬储冬储一年四季养生。早睡晚起守杨琪,冬季按肾守。《黄帝内经》说:“寒生于北,寒生于水,水咸,盐生肾。”既然肾对应冬天,冬天自然要补肾。冬天北风凛冽,天寒地冻,草木凋零,虫藏,生机潜伏,阳藏,是万物都藏起来的季节。人体的阳气自然藏在里面,是人体养藏的最佳时机。所以冬季要符合冬季昼短夜长的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利于藏阳,有利于积蓄。日出而作,既避寒又暖身,使人体安静隐秘。一年四季中,冬天相当于一天中的夜晚,要多休息。
结论:总之,人体必须顺应自然四季变化的规律,保持身体与自然的平衡,才有利于身体的各种生理需求,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平稳健康地度过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