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公认的生命规律是什么?
《黄帝内经》详细阐述了人体的生命历程和规律,特别是人体衰老的变化过程和原因,当然也提出了延缓衰老的措施和方法。
下面从三个方面介绍《黄帝内经》的基本情况。
第一,关于“预防疾病”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意义重大。所谓“防病”,就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其中阐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养生原则和方法,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调和阴阳,协调脏腑,疏通经络,饮食适度,劳逸结合等。
二、关于《黄帝内经》
相传《黄帝内经》是黄帝写的,但后来普遍认为这本书不是一个人写的,是多人补的,只是打着黄帝的幌子。至于该书成书的时间,应该是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而不仅仅是一段时间,所以有人认为该书定型于西汉时期。
《黄帝内经》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有人将其概括为“三个第一”:是第一部中医经典、第一部养生之书、第一部人生百科全书。《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位列第一。。
《黄帝内经》是一部综合性医学著作,分为《灵枢》和《苏文》两部分。书中提出了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症状、诊断、治疗、养生、运气等诸多学说。因此,这本书被称为“医学之祖”。
为什么中医被称为“黄绮的艺术”?其实的医术源于《黄帝内经》,“黄”指轩辕黄帝,“齐”指他的臣子齐伯。相传黄帝常与齐伯、雷公等官员讨论医学问题,《黄帝内经》中均有记载。全书共162篇,主要内容是记录黄帝及其臣子齐伯、高波、余韶、雷公的问答。当然,这是以黄帝的名义写的。
三。摘自《黄帝内经》
其中对人体血气盛衰和从生到死过程的描述——
原文:人生十岁,五脏开始安定,血气已过,其气在下,故易运行。二十岁,气血充盈,肌肉长,走得快。30岁,五脏六腑大,肌肉结实,走路慢。四十岁的时候,五脏六腑都很饱满,很平静,很容易坐下来。五十岁时,肝气开始下降,目不清。60岁时,我的心脏开始衰退,我又苦又伤心,血液松弛,所以我很容易躺下。七十岁,脾气暴躁,皮肤干燥。八十岁,肺气衰,故言好与错。九十岁,脏腑经络空。100岁,五脏俱空,精魂尽去,骷髅独活。
男人十岁,五脏开始好转,血气运行顺畅,经气在下,喜欢跳;人到了二十岁,血气开始旺盛,肌肉开始发育,就喜欢快走。人到30岁,五脏发达,肌肉结实,血管饱满,喜欢慢走。人到了40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都健全了,已经稳定了,但是五官已经开始松动,面部光彩开始下降,头发开始脱落,太阳穴开始花白,月经量已经平稳充足,很难晃动,所以喜欢坐着。人到50岁,肝气开始下降,肝叶开始变薄,胆汁开始减少,眼睛开始昏花;人到了60岁,心脏开始衰弱,经常感到悲伤,血气运行缓慢,喜欢躺着。人到七十岁,脾气虚弱,皮肤干燥;人到了80岁,肺气衰弱,情绪激动,言语常出错;人到90岁,肾气衰竭,其他四脏的经络也空了;到了100岁,五脏俱空,所有的隐灵都消失了,只剩下一副骨架,奄奄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