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作用是什么?

艾灸的作用

温经散寒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依赖于气血的功能,气的运动导致血的循环,气的停止导致血的停止。经脉血气的流行,完全是因为气的推动。“寒则气滞,热则气病”等各种原因,都可以影响血气的盛行,引发各种疾病。而温则滑,气寒则涩,也就是说气血运行具有温则散、寒则凝的特点。所以朱丹溪说,“血热了就好了,冷了就凝结了。”。所以凡是气血瘀滞,没有热的疾病,都可以用温气来治疗。

《魂枢·刺真邪》篇说:“脉中血凝而止,佛可从火中取之。”《灵枢禁服》也说:“困者,因其脉血在中,血寒,宜灸之。”艾灸是其温热刺激的应用,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刺激,达到温经散寒,加强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的目的。所以艾灸可用于瘀血风寒引起的痹症、腹泻等症,效果非常显著。

行气通络

经络分布在人体的各个部位,有内脏,也有肌肉、骨骼等外部组织。在一个正常的身体中,气血在经络中循环不息,按顺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界因素的侵袭,使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不通,就会出现肿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艾灸某些穴位,可以起到调理气血、疏通经络、平衡功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疖。

扶阳古托

生命取决于杨琪,如果你得到你想要的,你就会活下去。如果你失去了你想要的,你就会死。因此,阳病会充满阴,而阴会寒冷和晕厥,或袁琪被困,你的脉搏会稍微关闭。此时,正如苏文爵论所说,“杨琪将衰于下,必寒晕厥。”当杨琪衰落,殷琦独自盛行;当杨琪达不到手和脚时,手和脚是冷的。对于病情危重、阳气衰退、阴阳分离等疾病,用大锅重灸,可祛阴寒,复阳救之。这是其他穴位刺激疗法达不到的。宋代《针灸养生经》中也提到:“凡溺死者,一夜可救,脱去死者衣服,灸脐者活。”

《伤寒论》指出:“热病会诱发利,手脚冰凉...若脉不达,灸则强身。”。“李霞,手脚冰凉,易怒,灸厥阴,无脉者,灸”。说明凡是阳虚的危重病人,如呕吐、腹泻、手脚冰凉、脉弱等。如用大艾炷灸关元穴、神阙穴,常可起到扶阳固本、缓解不良事件的作用,临床常用于中风和急腹症。

升阳解郁

由于阳气虚弱不稳,可引起上虚下滞,出现脱肛、阴滞、久泻、崩漏、滑胎等。《灵枢经》中说“郁则灸之”,所以常用艾灸来治疗气虚下垂的脏腑。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李东垣也认为“掉进陷阱的人不会感冒”,“天地之间没有什么,只有阴阳”。阳在外,阴在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阳沉入阴,则是阴居于其上,恢复其阳。如果脉象和证候都在外面看,就用艾灸”。

因此,艾灸疗法不仅能起到温阳助阳、升阳解郁、安胎固经的作用,对卫阳不固、腧穴松散者也有疗效。使身体机能恢复正常。比如脱肛、阴滞、迁延性腹泻等疾病。,可通过艾灸百会穴来改善,从而“推上来”,又如《论语·经》云:“穴泄寒气过程中脱肛者,艾灸满水。”总之这也是艾灸的独特功能之一。

解毒泄热

历代医家多提出热证禁灸问题。如《圣纪总录》指出:“夫若与阳病,将是大逆不道”;许多现代针灸教材也将热证列为禁灸。但古今医家对此看法不一。古代文献中也有艾灸可以清热的记载。灸法治疗痈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书都将灸法作为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

唐代《备急千女方》进一步指出艾灸对脏腑实热有导泻作用。书中多处还论述了热毒蕴结所致痈、阴虚内热证的艾灸治疗。比如说“小肠热盛,阴灸足,随年而愈盛”,又比如“肠痈弯两肘,肘尖骨皆壮,脓血便下,即之。”解渴,口干不能当忍者,灸小肠强,灸三寸横。"金元时期的医生朱丹溪认为,灸热证就是“从点论治”. "《医学概论》阐明了灸治热证的机理:“热为灸,导致热郁,火为燥。"

《金鉴灸痈》指出:“痈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由无痛灸至痛方,由疮灸至无痛灸”。总之,艾灸可以以热诱热,使之外出。艾灸能散寒清热,说明它对机体原有的功能状态有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随着艾灸的增多和临床范围的扩大,这一功能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疾病预防和保健

中国古代医生早就认识到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出了“未病先防”、“未病先治”的学术思想。艾灸不仅具有治疗作用,还具有防病保健的功能,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在很多古代文献中都有记载。

早在《黄帝内经》就有提及;为了预防狂犬病,要艾灸狗咬的三强处,也就是用狗伤的方法艾灸。《备千金要》云:“凡官游吴蜀,常需灸三两处。若暂不使疮,疖温疟气不伤人。”说明艾灸可以预防传染病。针灸大成提到艾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

民间有句话叫“要想身体健康,李三常不做”“李三灸治百病”。因为艾灸能温阳补虚,所以艾灸足三里、中脘能使胃气充盈,而胃是水谷之海,五脏皆受其影响,胃气充盈,所以气血充盈;命门是人体的真火,是人之根本;

关元、气海是储存精血的地方。穴位艾灸能使人感到胃气充盈,杨琪充盈,精血充盈,从而增强机体抵抗力,使疾病和邪气不易犯,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在现代,艾灸的防病保健功能已成为重要的保健方法之一。

扩展数据:

需要注意的事项

1.要专心耐心:施灸时注意集中注意力,施灸时不要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而不在穴位上,只会伤及皮肉,浪费时间。对于保健艾灸,要长期坚持,偶尔艾灸达不到预期效果。

2.注意体位和穴位的准确性:一方面,体位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要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确定位置和穴位,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现代人的衣服很多是化纤、羽绒等质地,容易燃烧。所以艾灸时一定要注意防火,尤其是艾条灸时,要防止艾条翻滚脱落。艾条灸完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塞入直径略大于艾条直径的瓶中,以利熄灭。

4.注意保暖,防止中暑:因为施灸时要暴露一些体表部位,所以冬天要保暖,夏天热了要防止中暑。同时注意调节室内温度,及时打开换气扇交换新鲜空气。

5.预防感染:化脓灸或灸治不当,局部烧伤可能生疮,产生灸疮。务必不要打破疮。如果已经破感染,及时使用消炎药。

6.掌握艾灸的程序:若穴位多而散,应按先背、胸腹、头背的顺序进行。

7.注意艾灸的时间:有些疾病一定要注意艾灸的时间,比如失眠应该是睡前艾灸。饭前和饭后不要空腹施灸。

8.循序渐进。第一次使用艾灸时,要注意掌握刺激量。第一,要少量小剂量,比如用小艾条,或者艾灸的时间短一点,次数少一点。以后加大剂量。不要从大剂量开始。

9.晕灸的预防虽然少见,但一旦晕灸,就会引起头晕、目眩、恶心、脸色苍白、心慌、出汗等。,甚至昏厥。晕灸发生后,立即停止灸,平卧静卧,足三里加灸,温和灸约10分钟。

10.注意艾灸温度的调整:对于皮肤不敏感者或儿童,将食指和中指放在艾灸部位的两侧,以感知艾灸部位的温度,以免灼伤皮肤,效果良好。

艾灸禁忌

因为艾灸熏蒸是用火灸,不小心艾灸可能会造成局部皮肤灼伤。另一方面,有些薛婧在艾灸的过程中会受伤,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艾灸的。这些都是艾灸的禁忌。古代有很多关于艾灸的禁忌。虽然有些禁忌是可以打破的,但有些情况是应该禁忌的。

1.所有裸露的部位,如面部,都不宜直接艾灸,以免形成疤痕,影响美观。

2.皮肤薄、少筋少肌的部位,孕妇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部位不要施灸。另外,不要直接艾灸关节。另外,不要艾灸大血管和心脏。眼球属于面部,不要艾灸。

3.极度疲劳、饥饿、饱腹、醉酒、多汗、情绪不稳,或女性经期忌灸。

4.有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搐,或体力极度衰竭、骨骼瘦弱等都是禁止艾灸的。

5.精神病人等没有自控能力的人,应避免艾灸。

参考资料:

艾灸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