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长什么样

野生大鲵又称大鲵,是一种两栖动物,是两栖动物中体型最大的,属于隐鳃亚纲,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和珠江流域。

一般生活在水流湍急、水质凉爽、水草茂盛、有许多缝隙和洞穴的山涧、河流和湖泊中。

大鲵性情凶猛,肉食性,主要以水生昆虫、鱼、蟹、虾、蛙、蛇、龟、鼠、鸟为食。

大鲵的寿命也是两栖类中最长的,在人工饲养的情况下,可以活130年。

中文名

野生小鱼

另一个名字

拉丁学名

大鲵

二项式命名法/系统

A.大卫龙

分界线

动物界

快的

航行

生活习惯

生活场所

生长

生存状况

保护水平

保护价值

形态特征

成人特征

两栖动物中,最大的种类是蠓,全长1米及以上,最重的可超过100公斤,但看起来有点像蜥蜴,只是更胖更扁。

***5张

野生小鱼

大鲵头扁而钝,嘴大,眼睛不发达,无眼睑。身体前部平坦,尾部逐渐转为侧平。身体两侧有明显的皮褶,四肢短而扁平,手指和脚趾稍有蹼。尾巴是圆形的,上下都有鳍。大鲵的体色可随环境不同而变化,但一般为灰褐色。体表光滑无鳞,但有各种条纹和粘液。身体的腹面颜色较浅。

幼虫特征

大鲵幼时用腮呼吸,长大后用肺呼吸。大鲵生活在山区的溪流中,生活在水质清澈、含沙量低、水流湍急、回水的洞穴中。[1]

***6张

野生小鱼

生活习惯

巨型蝾螈凶猛食肉,以水生昆虫、鱼、蟹、虾、蛙、蛇、龟、鼠、鸟为食。捕食模式是“守株待兔”。大鲵通常生活在山涧的缝隙中,洞穴在水面以下。晚上,它静静地呆在沙滩口的石堆里。一旦它发现猎物经过,它就会发动突然袭击。由于它嘴里的牙齿又尖又密,猎物进入它的嘴里后很难逃脱。

它的牙齿无法咀嚼,只是张开嘴把食物咽下去,然后在胃里慢慢消化。娃娃鱼的耐饥能力很强,放在凉水里两三年不吃东西也不会饿死。它也可以暴饮暴食,一顿饱饭可以增加五分之一的体重。食物匮乏时会发生食人现象,甚至会用鸡蛋充饥。[1]

生活场所

中国大鲵在新疆、西藏、内蒙古、吉林和台湾省未见报道,其他省区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珠江中上游的山地和溪流中。

大鲵的繁殖

中国大鲵原产地的自然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国的四个地区:一是湖南的张家界、江永、岳阳和湘西自治州;二是湖北房县、神农架;第三是陕西的汉中、安康、商洛;第四是四川的遵义、贵州、宜宾、兴文等地。其他散居在湖北鹤峰、恩施、江西靖安、柳州、玉林、甘肃文县、河南卢氏、嵩县、贵州黔东南等地。其中,陕西汉中被中国农业部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办公室授予“中国首批大鲵之乡”称号。据统计,大鲵自然资源约有9万条,大部分在丘陵山区,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污染加剧,资源更加不足。[1]

生长

雌性蝾螈每年7-8月产卵,卵产在岩石洞穴中,每尾300多枚,其余的养育任务交给雄性蝾螈。雄性巨型蝾螈将身体弯曲成半圆形,包围它们的卵,以避免被水冲走或受到敌人的伤害。幼鲵孵化后2-3周,15-40天,小“鲵”分散生活,雄鲵愿意离开。大鲵的寿命也是两栖类中最长的,在人工饲养的情况下,可以活130年。[1]

生存状况

因其肉质细嫩鲜美,长期以来被大量捕杀。产地数量锐减,部分产地濒临灭绝。现实情况是,大鲵这种珍贵的野生资源受到人为因素的严重威胁,尤其是生存环境的丧失、栖息地的破坏和过度利用,导致种群数量锐减,分布面积成倍增加,处于濒危状态。

***5张

野生小鱼

中国幅员辽阔,地貌复杂,河流众多,湖泊众多,气候多样,为各种生物和生态系统类型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从而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森林、草原、沙漠、农田、湿地和海洋六种类型。其中,森林是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包含大量的生物物种,是最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我国森林种类繁多,功能齐全,对我国乃至全球的环境和气候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中国的森林按气候带从北到南分布,包括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暖温带落叶林和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中国大鲵野生资源。有人估计中国总存量5万只,真正的野生大鲵在自然界可能达不到5万只。当然,更现实的数字还需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来评估。大鲵人工养殖我国年养殖量据报道为65438+万,人工养殖已超过1.6万。

要高度重视保存和保护大鲵种质资源,因为有了“种”才有苗,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是说,大鲵苗种的繁育首先要从种质资源的来源入手,迅速建立中国大鲵种质资源库和中国大鲵原种繁育基地,彻底解决大鲵苗种繁育的“种源”问题。

陕西汉中是中国大鲵的最大产地。5438年6月+2009年10月,在武汉召开的全国大鲵保护与发展工作会议上确认,汉中大鲵总种群超过1万,占全国的60%。2010年6月,农业部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办公室授予汉中“中国首批大鲵之乡”称号。为了方便娃娃鱼信息交流,汉中科技信息研究所开通了中国汉中娃娃鱼网。

2008年,中国第一个大鲵(娃娃鱼)生态园在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高湖镇山口村三克劳伦国家示范森林公园开工建设,2010年6月竣工。

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是中国大鲵资源的主要产地,也是全国唯一的“中国大鲵之乡”。该县在全国第一个发布保护大鲵的通知,第一个建立大鲵自然保护区,第一个成立专门的大鲵研究所,第一个人工繁育第一、二、三代大鲵。2001年,靖安将大鲵定为全县吉祥物予以保护。[2]

2018年5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应用简化基因组技术,发现中国大鲵实际包含5至8个物种。[3]

保护水平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二级(中国珍稀野生两栖动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国际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又称《华盛顿公约》。

自然保护联盟:待定(一)

***8张

野生娃娃鱼的事迹

特有物种:大鲵。

濒危等级:濒危

保护措施:人工繁育,人工养殖,国家级,现有保护区。

保护价值

大鲵心脏结构特殊,已出现一些爬行动物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中国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食品、保健、医药、观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因此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大鲵是传统的珍贵药用动物。现代临床观察表明,大鲵具有滋阴补肾、补血行气的功效,对贫血、霍乱、疟疾有显著疗效。同时,大鲵也是一种食用价值很高的经济动物,肉质细嫩,风味独特,营养价值很高。其肉蛋白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8种为人体必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