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在中医中的作用

酒在中医中的作用

酒在中医中的作用,中国酒是一种保健酒,以纯粮食酒为关键原料。酒文化在中国很受欢迎,对人体也有养生作用。很多人都很喜欢葡萄酒,那么就来分享一下葡萄酒在古巴和中医中的作用吧。

酒在中医中的作用1中医和酒的关系特别密切。在酒出现之前,人们生病了,经常会找“巫师”来治病。后来随着中医的发展,酒逐渐退而成为中医的辅助材料。我国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自古以来,圣人之汤,发酵以备耳用”。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酒这种发酵产物是最早的中药。

说到酒文化,中国人喝酒的历史很长。无论古今,但凡有大事,中国人的餐桌上必然少不了酒!众所周知,酒在中国早期是作为一种药物使用的。后来把药直接泡在酒里,形成了独特的疗法。而药酒在中国各个朝代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中医和酒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历史上有“药源于酒”的说法。“一”字写为“一”,下半部的“有”字在古汉语中代表酒。而且,酒本身就是一味中药。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药物之一,中医用酒治病历史悠久。我国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自古以来,圣人之汤,发酵以备耳用”。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酒这种发酵产物是最早的中药。

在酒出现之前,人们生病了,经常会找“巫师”来治病。由于酒的酿造和饮用,我们的祖先发现这种液体可以疏通血管,散湿,暖胃御寒,开胃进食,祛风降气,甚至可以止腰膝疼痛,锻炼医学,杀死各种邪气,于是酒在医疗中的作用迅速取代了巫术。后来随着中医的发展,酒逐渐退而成为中医的辅助材料。

在中医里,有很多药方都是用酒的。如张仲景《伤寒论》所载炙甘草汤,将炙甘草等九味中药用清酒加水煎煮,是治疗心悸、生脉的名方。《金匮要略》中还有一个方子,叫做栝楼。它的成分是栝楼和白酒,一起煮,在不同的温度下服用。其作用主要是扩张血管,抗缺氧,抑制心律失常,对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除此之外,还有红兰酒,通过“将红兰酒、白酒煎至白酒一半,去渣待温”达到活血止痛的效果。

酒煮沸后,醉人的成分会挥发,留下能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的物质。在煎药的过程中,酒容易变性。所以煎药的时候,把药熬成酒是一回事,把酒加到药里又是另一回事。一般来说,在中药炮制过程中,酒起着万能药的作用。酒精淡,中药用酒煎后,能带动药性上升,如黄芩;酒煎后药性集中在人体上部。相反,如果把药盐炒一下,药性就集中在下面,起到肾经的作用。要入肝经,用醋煎。这是中药加工的过程,使用不同的物质,使药性在人体的不同部位发挥作用。

酒在中药中的作用。药方里有多少种酒?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涉及的“酒”有四种,分别是苦酒、清酒、白酒和葡萄酒。对于苦酒,目前中医界比较一致,大多认为是今天的醋。关于白酒和清酒,郝万山教授在《中医杂志》1991第5期发表的《经方中的白酒和清酒》一文中,认为白酒是冬季酿造,春季成熟的陈年米酒,又称“老酒”。清酒是冬天酿造,夏天成熟的米酒,比白酒更老更纯。换句话说,白酒和清酒在汉代都是米酒,只是酿造时间不同。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除了苦酒、清酒、白酒有明确注明外,还有条文仅指“酒”。对于没有特别注明的“酒”,多数专家认为可以酌情使用清酒或白酒。但也有医生认为经方中的“酒”也是有针对性的。比如《红蓝花酒》、《夏雨雪汤》中的“酒”,并没有具体说明用什么酒,应该是现在的“黄酒”。

第二,药方里的酒是多少度?

据专家研究,只有蒸馏才能生产高度酒。中国最早的蒸馏酒始于元代,在《本草纲目》中称为火酒、阿拉吉。张仲景生活在汉末。汉代的清酒和白酒都是压榨后自然发酵。酒精浓度达到20%后,酵母很难继续发酵,所以汉代的酒度数在几度到十几度之间,不超过20度。所以在使用经方以酒入药时,要遵循仲景的本意,用低度酒,这样才安全有效,不宜用高度酒。

3.经方里的酒怎么用?

一是用于药物的炮制: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朱非汤中的大黄用“酒”洗净。

二是用作煎药的溶剂:如炙甘草汤,用七升清酒加八升水煎服;再比如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姜汤,水六升,清酒六升。

第三,作为药用成分:如苦酒汤。苦酒汤的煎煮方法比较特别。半夏为主药,苦酒、蛋清为煎药溶剂,蛋壳放在刀圈上煎三次。可见,苦酒具有化痰、敛疮、利咽的作用。

酒在中药中的作用3酒通常作为酒席上的饮品,但在医学上的应用由来已久。

早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十三方中,就有五方以酒治病,如苏文《汤醪糟论》中的“醪糟”,苏文《妙慈论》中的“左角醪糟”,苏文《腹中论》中的“鸡矢醪糟”。

“伤寒脉结代,心悸,炙甘草汤”

张仲景在后汉《内经》的基础上,在《伤寒论》中记载了更多的酒方。如《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载:“外感热脉,心悸,甘草汤为主方”。甘草汤用清酒和水煎。清酒是米酒的老香,酒是拿来催脉的。这些年来,我在临床的时候,对炙甘草汤加酒和不加酒做了很多对比,觉得疗效确实不一样。

例如,李生旅的姚锦秀患有心悸和脉结。我用的是炙甘草汤。刚开始没要酒,效果不明显。后来我让他煎的时候加点酒,吃了之后效果很明显。由此可见,组方严谨,配伍准确。这个方子如果不加酒,效果就慢了。

适当选择和使用,不要拘泥于此

又如《伤寒论·厥阴病辨证论治》中说:“手脚冰凉、脉细数者,以当归四逆汤为主治。若人有久寒,宜加吴茱萸,当归姜汤。”这个方子,用清酒熬制,长期帮助草药活血散寒。又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脉短证及治法》中说:“胸痹、喘息、咳痰、胸背痛、气短、口中脉深、闭紧数,包括绞杀等症,主要由酒汤所致。”“如果因为胸痛心痛不能躺下,以瓜蒌葱白半夏汤为主。”以上两方都是以白酒为药。根据方和台湾的秘密,白酒是米酒的第一次催熟,米酒就是今天的醪液。现在市面上卖的白酒,也叫烧酒,临床应用很不一致。有些是高粱酒,有些是绍兴酒。但在使用上,要根据病情、体质、性质等不同情况,适当选择使用,不可拘泥。

瓜蒌葱白半夏汤

我学医的时候,跟老师临床见习的时候,有一天遇到一个老年患者。突然胸闷,剧烈心痛,气短,不能躺下,大汗淋漓,手脚发冷,病情严重。根据脉象,舌苔是自累的,于是老师马上问病人会不会喝酒。说“是”。

老师当即开出瓜蒌六元,薤白四元,半夏三钱五分,胆附片五分,干姜五分,白酒四两,并指示家属加些水速服,并教我这也是《金匮要略》所载胸痹心痛之证。

处方为瓜蒌薤白半夏汤。其中白酒是必备药物,因为它是热的,可以疏通血管,助药,血管通畅,所以一般原理是无痛的。第二天,他的家人邀请他复诊。云的心痛在服药后逐渐停止,昨晚也能躺下,要求复诊。

这样,我相信老师熟悉经典方剂,深刻理解仲景验方用药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