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的功效、作用及禁忌

一、黄芪的功效

黄芪具有益气固表、止汗生肌、利水消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郁结、慢性腹泻、脱肛、便血、表虚自汗、痈肿、慢性溃疡、血虚、面色萎黄、内热、口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黄芪能益气补中,可用于固表敛疮。

可以作为增强能力,抵抗疾病的良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含有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硒、锌、铜等微量元素。具有增强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血压的作用,并具有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血供,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黄芪食用方便,可煎成汤、膏、酒、菜。

二、黄芪的作用

1,益气固表,利尿排脓,敛疮生肌。可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不思饮食、大便溏泄、中气不舒、泄泻不止、脱肛、大便出血、表虚自汗、气虚黄芪水肿、痈肿难溃、慢性虚脱、血虚痿软、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2.具有增强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血压和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

3、增强机体抵抗缺氧和应激的能力,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提高心脏功能。

4.具有降低血压、调节血糖的作用,可作为糖尿病患者的辅助用药。黄芪同时具有抗菌和抑制病毒的作用。

黄芪有什么作用?五个健康的黄芪食谱分享。

5.用于气虚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泄、中气不畅、泄泻不止、脱肛、大便出血、表虚自汗、气虚水肿、溃疡等症。

6.体弱多病的人可以增强体力,增强抵抗力,帮助恢复。

三、黄芪食疗的功效

黄芪是人们常吃的纯天然制品,民间流传?经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顺口溜的意思是黄芪常被用来煎汤或代替茶叶泡水,有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黄芪和人参都是补气的良药。人参强调补益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良好。而黄芪则主要用于补虚,常用于长期体质下降、言语无力、脉弱的人。有些人在天气变化的时候容易感冒,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手表不结实?黄芪可以用来固表,经常服用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感冒。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具有增强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血压的作用,并具有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血供,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黄芪食用方便,可煎成汤、膏、酒、菜。

四、黄芪健康食谱推荐

黄芪方1:黄芪建中汤

配方:黄芪30g,白芍18g,桂枝9g,生姜9g,炙甘草6g,大枣(碎)6g,树胶(焦糖)30g。

功效:温中,补虚,止痛。

用法:熬汤取汁,加入麦芽糖,然后用文火慢慢溶化,分两次服用。

功效:中焦虚寒,里急乏力。该证表现为腹部一直疼痛,喜欢温压,懒于说话;或者心在悸动,坐立不安,越累越难看;或伴有神疲乏力、四肢无力、手足烦躁发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

黄芪方二:黄芪补肺饮

配方:黄芪30g,赤芍、桂枝各15g,生姜10g,大枣10,煎服。

味道:甜,微温。归经:肺、脾、肝、肾经。

功效:本方用黄芪益气活血,用赤芍活血化瘀,用桂枝温通血脉。用于气虚血瘀,皮肤麻木,肢体疼痛或半身不遂。

黄芪方3:黄芪桂枝五物汤

用量:黄芪9g,桂枝9g,白芍9g,生姜18g,大枣4枚。

用法:敷药,以水六升,沸二升,分七次温服,每日三次。

功能:益气温经,活血止痛。6主治血痹。皮肤不敏感,脉搏略涩紧。

黄芪食谱4:当归黄芪乌鸡汤

原料:乌鸡250克,当归15克,黄芪20克。做法:乌鸡洗净切块,当归、黄芪洗净,一起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文火煮。调味后上桌。

做法:喝汤吃肉,每天早晚一小碗。秋冬可以一天喝一两次,春夏一周喝两三次。

营养价值:补益气血,固肾调精。适用于气血两虚、肾虚等月经病,症见月经不准、月经量少、色淡、神疲乏力、气短、多梦失眠、头晕、腰酸、面色苍白者。

关注养生的朋友,对当归、黄芪、乌鸡汤一定会很熟悉。当归的补血,黄芪的补气,乌鸡的滋阴补肾的功效,组合后可谓是极好!长期使用能使女性气血和谐,皮肤光滑白皙有光泽。

黄芪食谱五:参芪大枣粥

原料:党参20克,黄芪15克,大枣10枚,大米100克。

制作:先将党参和黄芪加水煎煮。文火炖40分钟后,去渣留汁,加入大米和大枣煮成粥。每日1剂量,分1-2次,7天为一疗程。

功效:黄芪、党参用于健脾益气,大枣用于协同作用。用于脾虚,体虚,自汗,饮食减少,或容易感冒。[2]健脾益气,调和中焦。适用于慢性胃炎长期虚弱,出现精神萎靡、畏寒肢冷等症状。

五、黄芪禁忌

1.从体质上来说,黄芪最适合气虚脾虚湿盛,容易浮肿,肌肉较软的人,尤其是腹肌。很瘦很壮的人不适合。从身体状况来说,感冒或月经期不要吃黄芪。

2.从季节来说,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黄芪。感冒为什么不能喝黄芪粥?因为黄芪是外强中干,帮助身体关门,防止外邪入侵。但当身体已经感受到了外界的邪恶,就会变成一扇紧闭的大门,把疾病留在体内,没有办法发泄。同理,春季是毛发生长的季节,人体需要申报毛发,不宜吃黄芪。

3.肾病属于阴虚,湿热毒用黄芪者,一般会有毒副作用,应禁用。因为黄芪味甘,微温,阴虚患者服用会助热,容易伤阴活血;而湿热、热毒过盛的患者,则容易郁结邪气,使病情加重。如果一定要服用黄芪,一定要联合使用。

4.阴虚患者使用黄芪时,必须与滋阴药物配伍,如生地黄、熟地黄、玄参、麦冬、天冬、玉竹等。湿热患者一定要配伍清湿热的药物,如黄连、茵陈、黄芩等。热毒过盛者,须配伍清热解毒药物,如黄连、栀子、大黄、败酱草等。

5.西方最新研究的结果也证实,服用黄芪时,最好不要服用一些免疫抑制剂和抗肿瘤药物,否则会相互干扰。另外,有些品种有一定的毒性,不能随便服用。剂量最好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