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积极发汗是保持健康的唯一途径。
出汗有利有弊。
首先,出汗不是坏事。中医认为,出汗可以降低体温,同时可以排除一些代谢废物,清除体内的垃圾。感冒发烧的时候,经常要出汗排毒散热。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汗液是体液的代谢产物。血汗同源。出汗会耗气,伤津液,使人伤心。
出汗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正常情况下,出汗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夏天很少出汗,血液不“生长”,身体对寒冷的抵抗力就会减弱。夏天出汗实际上意味着你的身体在自我降温。如果总是待在有空调的环境里,很少出汗,那么秋冬季节就更容易受到病菌的侵害,容易感冒咳嗽。知道以下几种正常出汗:
1热汗
天气热的时候,坐着不动就会出汗,是暖汗。暖汗是外界温度升高引起的人体中枢温度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人体散发热量,通过出汗来调节体温。
2运动出汗
人体在运动时,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在消耗体内能量的同时,可以产生大量的热量。人体通过出汗降低体温是正常的生理反应。
3精神出汗
在人的紧张、恐惧、兴奋等精神因素的影响下,神经冲动从大脑皮层向外分泌腺扩散,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升高,导致外分泌腺的分泌和排泄活动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即精神出汗。
4尝出汗
就是吃了一些刺激性的食物,比如辣椒、大蒜、生姜、可可、咖啡等引起的出汗。
如果出汗太多,要警惕!
如果出汗太多,就要警惕了。可能是身体问题。出汗过多会耗气伤津,损伤心脏和血液,大量阳气外泄,容易使人疲倦乏力、心慌气短。但不同部位出汗对应不同的健康问题,需要“对症下药”!
1头部多汗症
如果多汗伴有四肢沉重无力、腹胀恶心、体热、舌苔厚腻,多为脾胃湿热的表现。此时要注意饮食清淡,排便通畅,健脾利湿。
如果暴饮暴食后出汗,上腹部同时感到饱胀和口渴,多为食物堆积,可以通过减少食量和清淡饮食来缓解。
此外,老人和产后身体虚弱的女性也会出现多汗的情况,这种情况多是因为气虚,可以按照补气的原则进行调节。
2手脚出汗。
手脚多汗伴发热,口干咽燥。大多是因为阴虚热盛。可以吃一些滋阴的食物,如阿胶、益母草、当归、银耳、茯苓等。
如果腹部疼痛,大便不通,多为肠燥便秘引起的湿热。这时可以吃一些润胃的食物,如山药、党参、白术、陈皮等。如果伴有口干、牙龈肿痛等。多半是胃热,豌豆和米饭一起煮可以调养。
3胸中出汗。
多见于脑力劳动者,这类人常伴有精神疲劳、食欲不振、睡眠差、多梦等。是思虑过度,心脾两虚所致。适当运动,如慢跑、散步和太极拳。可以缓解压力,调节身心。
4全身冒汗。
如果大量出汗、口渴、头晕、胸闷、恶心、心悸、四肢无力、耳鸣、注意力不集中、体温升高,通常是前兆。
无论是炎热的夏天出汗,还是桑拿,这些都是人体的浅表出汗,不属于主动出汗。运动是真正的深层表层出汗,让人由内而外的出汗。这是主动出汗。这种汗液是人体自我调节的。出汗不仅使人感到舒适,而且还有各种好处,如排出毒素、控制血压、促进消化、护肤、减肥等。
所以不要总待在空调房里怕出汗。多出去走走,多运动让身体出汗,这样才能保持健康!但是,注意夏天不要运动太剧烈。
汗水未干前最好不要吹空调,尤其是避免直吹。如果出汗后进入空调房,应脱掉湿衣服,擦干汗水。